触目惊心!碘对比剂外渗竟如此严重,一定要引起重视
2024/4/1 现代护理周刊

    

     导读

     下图这起碘对比剂外渗案例发生在2014年。回顾外渗发生及处理经过,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改进的地方。

     本文将结合最新指南,总结碘对比剂外渗预防及处理措施,为临床提供借鉴。

     案例再现基本资料:患者,女性,63岁。入院诊断: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Ⅱ期 A组;2. 高血压病。发生经过:2014-10-23-13:00,护士在病房给患者打好留置针后去放射科行增强CT检查,当时留置针穿刺部位在左手背。在推注过程中发生药物外渗,患者感左手掌及手臂麻木,阵发性胀痛,NRS评分6分。等放射科技师发现后已经推注完毕。处理措施:1. 立即汇报医生;2. 局部予50% 硫酸镁溶液湿敷,同时抬高患肢;3. 医嘱予20% 甘露醇注射液125 ml 静滴q12 h;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 静推 qd;速尿注射液20 mg 静推 qd;甲钴胺片口服、消炎痛栓塞肛等。4. 请血管外科及骨科会诊。会诊后医嘱:停用硫酸镁外敷,余治疗同前。

     后续评估外渗1 h:左手背肿胀扩展致前臂中段,左手背发紫,皮温低,手掌压力高,桡动脉、尺动脉搏动可。

    外渗9 h:左手背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张力性水疱,皮温回暖,皮肤由青紫逐渐转为正常色泽。局部疼痛加重,NRS评分10分,感阵发性闪电样疼痛,予消炎痛栓塞肛后疼痛缓解,NRS评分3分。外渗19 h:手背及前臂相继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水疱和血疱。

    外渗48 h:渗出达高峰,手背水疱融合成一个大水疱。

    处理措施:碘伏消毒皮肤后,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吸水疱,并用7#针头在水疱低位处扎数个针眼,局部用无菌纱布覆盖,注意保持疱皮完整,避免局部感染;继续抬高患肢,每班评估渗出情况,换药1-2次/日。外渗72 h-6d:下面一组图片为抽吸渗液后的手背及手臂局部情况,可见渗液较前减少,疱皮完整。每天换药一次,局部用无菌纱布覆盖。

    

    外渗7d-14d:1周后渗液停止,2周后左手背皮肤愈合。但患者仍主诉左手拇指远端内侧麻木、手背皮肤阵发性刺痛,NRS评分1分。

     案例小结含碘对比剂需借助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快速注入受检者体内。根据检查目的不同,含碘对比剂的高压注射速率为1.5~6.0 mL/s,极易发生外周静脉外渗。该患者属于碘对比外渗高危人群,由于注射部位在手背静脉,发生外渗时容易并发筋膜间隙综合征,局部组织肿胀可压迫血管神经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疼痛等影响肢体活动功能。患者因此而将放疗计划延期,最终引发医患纠纷。因此,临床上应重视碘对比剂外渗的预防,发生外渗时注意规范处理。

     文献复习下面,我们来学习中华护理学会制定的《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护理管理实践指南》中,关于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的预防措施及处理原则,以期为临床医护工作者提供参考。No1. 含碘对比剂外渗的预防措施1. 血管评估和选择穿刺前,全面评估受检者病情、穿刺侧肢体、穿刺部位及血管; 对高危人群和有高风险因素的受检者予以醒目标识; 注射部位推荐选择前臂、肘部,尽量避免在手、腕、足和脚踝处穿刺; 外周静脉穿刺推荐选择肘窝处直且弹性好的静脉,包括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不推荐使用肱静脉。2. 穿刺工具的使用对于穿刺困难患者,推荐使用血管可视化工具提高穿刺成功率; 尽可能选择大管径的留置针; 谨慎使用留置时间>24 h 的静脉留置针,推荐在注射含碘对比剂前重新穿刺置管; 不能使用普通 PICC、CVC、输液港注射含碘对比剂,应使用与流速相匹配的耐高压型 PICC、CVC、输液港进行注射; 以穿刺点为中心使用无菌透明敷贴无张力固定, 并妥善固定延长管。3. 注射前注意事项注射前抽回血,并以相同速率高压注射 0.9% 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预推,以确认静脉血管通路安全性;根据受检名的年龄、体重指数、检查部位、导管管径及含碘对比剂种类设定最佳推注时间和速度。4. 外渗监测使用对讲机、视频系统等观察受检者情况,以监测是否发生含碘对比剂外渗;使用 EDA 辅助监测对比剂外渗的发生情况。5. 拔针要点检查结束后,留院观察 30 min,确定无不良反应后拔针; 正确按压穿刺部位,确认无肿胀等情况发生后,受检者方可离开;含碘对比剂外渗后,立即停止注射,及时拔针,迅速按规范进行处理。No2. 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的处理原则1. 评估:根据含碘对比剂外渗量、患肢肿胀和疼痛程度、患肢皮肤情况及组织灌注情况进行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严重程度评估。2. 处理对策:轻度外渗者患肢抬高、局部冰敷或冷湿敷,并监测受检者情况。 中重度外渗者患肢抬高、局部冰敷或冷湿敷;50% 硫酸镁、黏多糖软膏、0.05% 地塞米松局部冷湿敷;中成药制剂如意金黄散外敷;密切监测外渗部位的变化并给予对症处理 。含碘对比剂外渗后若患者出现感觉异常、皮肤溃疡或肢体循环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师。外渗后,患者应在治疗区域内的观察区接受观察 2~4 h,由医护人员判断未出现新并发症和严重损伤时方可离开。参考文献1. 张峥,毛燕君.《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护理管理实践指南》解读. 上海护理, 2022,22(8).题图及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图文来源:丁香护士

     文章作者:董明芬

     本期责编:仇家兴

     -THE END-

    

    


     现代护理报

     中国护理第一报 最权威护理公众号

     投稿邮箱:xdhlbwx@126.com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现代护理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