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的8个坑,你千万别踩!
2024/4/1 现代护理周刊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与口服给药相比,雾化吸入起效快、无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雾化吸入不仅是临床常用给药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家庭雾化”,但不合理使用雾化药物,或者操作不规范,将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增加用药风险。以下列举雾化吸入的几个常见误区,请注意避坑。
误区一:未把控雾化吸入时间
常用雾化器的容量 < 10 mL,供患者雾化吸入的药液一般为 3-6mL,5-15 min 的雾化吸入时间通常可满足治疗所需。
误区二:雾化治疗完毕后未漱口、洁面,忽略对雾化装置的清洁
雾化后洁面可减少药物附着于面部皮肤、并防止药液渗入眼睛。为减少药物在口咽部沉积,雾化用药完毕后应及时漱口。
雾化杯、面罩等装置在用药后应及时清洗、晾干水分,待雾化设备干燥后妥善保存。建议每周使用医用消毒液清洁雾化装置,以降低用药者发生感染的风险。
误区三:幼儿在哭闹时雾化治疗年幼儿安静状态时吸入比哭吵时效果更好,幼儿哭闹时吸气短促,药物主要留存在口咽部,从而影响疗效。正确的吸入方法是用嘴深吸气、鼻呼气方式进行深呼吸,对于哭闹厉害的婴幼儿可暂停治疗。误区四:咳痰费力者,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后未协助排痰对于咳痰费力者,在雾化吸入祛痰药物后进行排痰尤其重要,对于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宜采取侧卧位雾化。常通过拍击患者胸背、鼓励患者咳嗽等操作,以廓清气道和促进药液进入肺泡,进而增强药物疗效。误区五: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予以氧气驱动雾化治疗,未调整给氧流量
氧气驱动雾化器依靠氧气源使药物形成气溶胶颗粒,<5μm 药粒能有效沉积在肺部。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若选择氧气驱动雾化治疗,则适宜的氧流量为 6-8 L/min。
误区六:不重视雾化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
常用雾化吸入药物及不良反应(ADR),如表所示。
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需密切关注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
误区七:ICS、支气管扩张剂联合雾化时,忽略正确的给药顺序及用药间隔时间
若患者需要序贯雾化支气管扩张剂、ICS,应注意正确的给药顺序,推荐支气管扩张剂雾化在前、ICS 在后。连续雾化吸入两种药物时,在第一种药物吸入完毕后,应对雾化装置进行清洗;避免残留的药物和后续药物发生药物间相互作用或配伍禁忌。

误区八:治疗时不注重口腔分泌物及食物残渣的清除雾化吸入治疗前1 h不应进食,婴幼儿和儿童治疗前30 min内不应进食,应清洁口腔分泌物和食物残渣,以防雾化过程中气流刺激引起呕吐,且避免妨碍雾滴吸入。充分清除气道分泌物,以利于气溶胶在下呼吸道和肺内沉积。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先拍背咳痰,必要时吸痰。有鼻腔分泌物者,可先将鼻腔冲洗再雾化。

图文来源: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本期责编:仇家兴
-THE END-

现代护理报
中国护理第一报 权威护理公众号
投稿邮箱:xdhlbwx@126.com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现代护理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