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时千万别对医生做这几件事,没人能成为赢家
2018/9/18 7:05:04 现代健康报
前不久,有一个医生朋友告诉我,他的一个下级医生坚决拒绝了给一个病人手术,建议病人去其他医院。原因是术前谈话时患者的女儿进行偷偷录音,无意中被那个医生发现了,先是百般抵赖,后是理直气壮说说"录音是我的权利"。
下级医生态度温和地表示:术前谈话是当着这么多家属说的话,被录音没任何的问题,如果事先你们提出来要录音我也会答应的,但你这样偷偷录音,我无法接受。医患之间已经处于相互不信任状态,所以这个手术无法进行。
最终,这件事情发展的最后结果是,这位上级医师默许了下级医师的决定,患者家属找人求情劝和未果,最终还是出院了。
其实这件事无论从哪方面讲,受损最大的都是患者。且不说被医生建议转院后的重复就医问题,就算当事医生硬着头皮、忍着屈辱、把自己的心包裹起来去做手术,在这样的状态下能放手一搏、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效果吗?
这就是患者女儿为自己愚蠢行为所付出的代价。
医生和患者本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共赢。医学是爱的产物,没有患者的一念之善,就没有医者的奋不顾身。没有医者的一念之善,也就没有患者的劫后余生。
千万别在看病时做这几件事!
1. 千万别拿“看病当算命”
有些病人在看病时,进来坐下一句话也不说,医生问他哪里不舒服,他说:“你不是医生吗?我哪里不舒服你还看不出来吗?”
更有甚者,有些病人想多跟医生说说自己的病情时,却被家属打断:“你别说话,这么大的专家一看片子就什么都知道了,还用你说?”
中医看病讲究个“望闻问切”,西医诊断病情更需要各种仪器和数据的支持,不是随便看一眼病人,或看个CT片子就能准确判断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病人在第一次看病时有所保留,是因为他们对医生不信任,想要考考医生能不能看出自己得什么病。其实这毫无必要,想要让医生准确的诊断出病情,并给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一定是越全面了解病情越好。
所以,要想尽快治好病,一定记住你是来看病的,不是让医生“算命”的,多向医生介绍自己的病情。更重要的是,如果病人的这种不信任被医生感受到了,对后续的诊断治疗说实话也没有一点好处。
2. 千万别医生说啥您录音
医生在出门诊时,经常会碰到一些老学究,思路清晰、沟通顺畅、和蔼礼貌,但唯一的问题是,有时他们会把医生说的话录音。或许他的目的不是抓住医生的错误,只是想回去多听几遍作为参考。
但在医生看来,面对这样的病人就必须出言谨慎,没有100%把握的话一概不说。所以,想让医生跟你说点掏心窝子的话,您最好别录音,以免医生产生反感。
3. 千万别拿“百度”考医生
有些患者对医生专业能力稍微有点不信任,比如现实中常有患者问医生:“我妈妈这个病术后5年生存率是多少?”医生说:“30%左右吧。”他马上反驳:“你说的不对,我百度上查的是27%。”还有人问:“大夫,我看百度上说,我这个病需要这样治疗,需要那样用药。”
没错,搜索工具是个好东西,但不是用来考验医生专业性的试金石。看病前,你可以多上网了解一下这个病,更好的和医生交流,而不是用来考倒医生。这样做唯一的结果,就是让医生讨厌你。
4. 千万别“假装”认识院长
很多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病人张口就说:“我和认识谁谁谁,是你们院长”、“我认识你们主任”...碰到这类病人,医生们心里大多都会冷笑一声,心生厌恶。
没错,在中国人情社会的氛围下,很多病人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介绍来的。从上级领导、院领导,到医生之间,都会介绍一些社会关系来看病。不过,这种介绍都会提前跟门诊医生打招呼,或者直接把病人带来,不会让病人自己挂号自报家门。所以,如果您去看病,最好不要刻意的和医生强调认识某某某,这只会招致医生的反感。
5. 千万别怕和医生说话
很多病人,尤其是农村来的病人,不太擅长和人交流,也恐惧权威,所以不敢轻易和医生说话,经常是问一句答一句,或者说得前言不搭后语。在门诊时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这种交流的结果就是失去了很多有效沟通的时间和机会。
所以在看门诊之前,应该想清楚,自己怎么把病情说清楚,实在不行就写一张纸让医生看。另外,如果之前看门诊时有许多CT片子就医材料等,应该按照时间顺序分门别类整理好,这不仅是为医生节省时间,也是在为你自己争取更多有效的看病时间。
6. 千万别哭,别给医生下跪
不少医生都遇到过,在门诊中跟医生哭诉和给医生下跪的病人和家属。首先,哭诉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对看病没有任何实际的帮助。其次,下跪这样的行为并不会让医生怜悯你,反而让医生警惕和反感你。
之前认识一位医术高超的大夫,很多被别的医生拒绝的重症病人,他都会接下来。但他却经常说,“下跪的病人”不能随便接!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下跪是有失尊严的事情,病人一跪常常就把自己跪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医生必须救,还必须救活。而往往这样的病人,本身就是疑难杂症,其他医生不接,说明手术风险也比较高。手术一旦有什么问题,患者家属就会来找麻烦。经常有医生救了患者,家属把医生告上法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最后,医生之所以敢冒风险,既缘于对生命的敬畏,更缘于对人性善良的笃信。在医生捧出一颗热心时,请您不要冷眼相对,请报以温暖和珍惜。
来源:健康时报,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养生知识,请关注我们▼
长按识别二维码
为贡献养生知识的专家点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现代健康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