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钉子户”的悔与悟:“半空心村”变“最美古村”须几步?
2017/12/29 新华每日电讯

    

     首发:12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年终报道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谢锐佳、李兴文

     曹任来这回“钉子户”当定了。

     与曹任来的“执拗”不同,邻居曹日泉和篁岭景区签了老房置换协议,从山腰旧村搬到山脚新村,借力景区开起了农家乐。

    

     篁岭晒秋。 摄影:曹加祥

     搬离山岭:破败村变成富裕村

     现在远近的女孩都愿嫁过来,还有小伙子主动上门呢

     “我在外面打拼十几年了。”70后曹日泉一早就开门迎客,“能在家门口挣钱,还真没想到!”

     曹日泉的“晒秋客栈”守在景区入口处,随着景区的红火而“生意兴隆”。

     曹日泉和曹任来都是婺源江湾镇篁岭村人,山腰的旧村已改造成篁岭景区核心景点。

     旧村高挂山岭,以前路窄位偏,地贫人穷,村民不得不外出讨生活。

     “我和老婆在温州打工16年。钱能挣点,但每年仅春节回家一趟。”曹日泉感慨往昔,“两个孩子只能扔在山上,由我老爹老妈照顾。”

    

     山脚下景区门口,篁岭新村白墙黛瓦的安置房。谢锐佳摄

     景区开发,迁入新村让曹日泉一家进入了“新时代”。

     新村前后,4排紧挨公路、三层的联排别墅,也是粉墙黛瓦——婺源全境“坚持到底”的徽派风格。

     新村安置房每栋占地8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曹日泉幸运地“抓(阄)”到了前排,便开起农家乐——安置房商住两用:两间自住,一二层4间供游客用餐。

    

     山脚下景区门口,篁岭新村白墙黛瓦的安置房。谢锐佳摄

     江西婺源是朱熹故里,山清水秀,古村遍野,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篁岭景区虽是“后生”,但近年来,凭不俗口碑俨然已成婺源旅游新的“形象代言人”。

     今年更火。即使淡季,一天也有成千上万游客从曹日泉客栈门口经过。“春秋旺季,还要雇四五个人帮忙。”曹日泉脸上洋溢着喜悦。

     “收入肯定比在外面打工高。一年……10万吧。”面对记者“刨根问底”,曹日泉“谨慎”选择着数字。“保守了保守了!”旁边村民作了“评判”,惹得大家会心大笑。因为大家知道,若租给别人,光租金一年就超8万。

     有经营头脑的村民都利用安置房开起了餐馆、客栈。

     “开餐馆、民宿的村民一年收入十来万不成问题。”村委会主任曹石泉说,“现在家门口能挣钱,谁还愿扔下老婆孩子背井离乡出去?90%以上都回来了。”

     “就是老人也有钱挣了。像有的村民六十多岁了,包括曹日泉的父母,在景区做工,除除草,晒晒秋,搞个卫生,每个月就有近2000元的收入。”前些年也是一直“漂”在外面、现已成为篁岭景区业态经营部副经理的曹加祥在一旁插话说,“景区开发前,老人们全靠子女养,现在不用靠儿女,还能拿钱帮衬他们,家庭也和谐了。

    

     六十多岁的村民,在景区做工,除除草,晒晒秋,搞个卫生,每个月就有近2000元的收入。谢锐佳摄

     开发前,日渐破败的篁岭是周边数得上的贫困村,“以前姑娘拼命往外嫁。现在远近的女孩都愿嫁过来,还有小伙子主动上门呢。”和曹日泉一样,富起来的篁岭村民言语中透着自信。

     疑虑声中:抢救式保护

     在一个已有十余个4A景区且形成旅游垄断格局的县域市场,由一个“背景不深、财力不厚”的民企来开发一个偏远的颓败小山村,能折腾出什么名堂?

     但在搬迁改造之初,并非所有篁岭人都看好前景。

     被称为“篁岭最后钉子户”的曹任来,就是“看衰派”的“突出代表”。

     2009年,在景区开发之前,“挂”在半山腰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篁岭古村,虽说有文化底蕴,“颜值”也高,但偏僻闭塞,地里难刨食,还是地质灾害点,明显无法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青壮年跑光了,有能耐的纷纷外迁,留守山上的是经济较差或老弱病残者,100多户只剩68户,有些房子烂掉倒塌。

    

     篁岭古村街巷改造前后对比

     据统计,全国每天有几十上百个村庄消失。按此轨迹,多年之后,这座徽派特色的古村也将被岁月与白蚁吞噬。

     正当半空心化的篁岭古村迈入消亡“倒计时”之际,土生土长吴向阳和他的股东团队,偏偏相中了这块村里人都嫌弃的“破地方”,斥资1200万元,拟以“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的模式对篁岭进行保护性开发。

     但村民开始并不信任。“有的认为公司是骗子,不是来搞开发,是来采矿挖金的。”谈起往事,吴向阳董事长颇感无奈。

     现在这些都已成笑谈,但当年的确困扰了开发改造。

    

     篁岭古村改造前后对比

     曹任来认为自家房子质量好,走南闯北的“见识”更使他担心开发半途“黄了”自己吃亏,死活不愿置换产权搬到山下。

     “当年共4户不愿搬,其他3户通过做工作都下山抓阄住进了安置房。”婺源县委书记吴曙说。

     唯有曹任来,各级干部把他家门槛踏破,亲戚朋友也劝,都搬不动他这颗“钉子”。

    

     篁岭村民曹任来在家中打扫卫生。宋振平摄(11月13日摄)

     当初不仅村民有疑虑,社会各界也不乏质疑:先将村民迁出,对现有房子修缮改造,甚至把一些老房子异地搬迁到篁岭安置——这样算不算古村落保护?这样改造后的古村落是死去还是重生?是虚假还是原真?有何前途?

     “看衰派”并非没有“理由”:在一个已有十余个4A景区且形成旅游垄断格局的县域市场,由一个“背景不深、财力不厚”的民企来开发一个偏远的颓败小山村,能折腾出什么名堂?

     “等看笑话”的大有人在。

    

     黄昏中的篁岭古村。宋振平摄(10月25日摄)

     篁岭重生:“钉子户”悔青了肠

     生意好,安置房也升值了。前排每套已从9.8万元升到100万元以上,后排的也有七八十万呢

     “怪自己判断失误!”仍住篁岭旧村的曹任来给我们倒水,毫不掩饰后悔当这个“唯一的钉子户”,言语中满满是对搬到山下邻居们的羡慕,“随便哪家每年都挣十万二十万!”

     “生意好,安置房也升值了。前排每套已从9.8万元升到100万元以上,后排的也有七八十万呢。”曹加祥也为曹任来惋惜。

     2014年篁岭景区正式开业。第二年,游客就突破45万人次;篁岭村人均收入则从开发前的3500元升到2.6万元;户年均收入从1.5万元升到10.66万元。今年,游客将突破100万人次。

     看着游客量噌噌噌往上涨、山下邻居们收入节节攀升,独守山上的曹任来如坐针毡。

     他很想跟着下山,但已错失“良机”——景区正想找人回迁恢复古村活态呢。

     徽派建筑,实木装修,顶层三楼也是篁岭的“标签性”风格——阳台外伸出一排晒秋用的杉木。曹任来老宅果然质量不赖。

     好在景区没有“以怨报怨”,租下曹任来的二三楼,并安排他和妻子到景区上班,两人年工资五六万。

     “希望景区越办越好,我也好好在这里干。”曹任来很直率,仍在遗憾自己的“判断失误”:“真没想到景区能这么火!”

    

     篁岭晒秋·晒玉米。谢锐佳摄

     的确,不少人像曹任来一样,料不到修缮后的篁岭能从遍地4A景区的婺源“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婺源旅游龙头。还接二连三获得“中国传统村落”“最美中国符号”“中外最美外景地”等一个个称号。

     “一项保护开发让濒死老村脱胎换骨、新村欣欣向荣,篁岭这个奇迹值得剖析!”江西省旅游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赵彤点评说。

    

     篁岭村民正在晾晒蔬果。宋振平摄(11月13日摄)

     成功密码:打造“命运共同体”

     这不是唱高调,也不是公司仁慈,而是你要获得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

     从“等看笑话”到“创造奇迹”,篁岭景区成功“逆袭”的秘诀是什么?

     “其实没啥秘诀——但如果没有‘命运共同体’思维,景区不会有今天。”坐在修复后古韵十足的篁岭老村“议事厅”里,吴向阳沉吟着说,“这不是空话套话,而是我们一开始就确立的理念:景区发展必须与村民绑在一起,必须‘合作双赢、共融共赢’!”

     “请看看这个片子。”为“证明”自己所说共赢理念之“实”,吴向阳当场播放了反映篁岭老村变迁“涅槃重生”的纪录片:从危旧破败到美不胜收,从穷困凋敝到生机勃勃,从疑虑挑刺到点赞追捧……通过鲜明的前后画面对比,一幅“古村落保护开发+乡村振兴”“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图景的确让人印象深刻。

     婺源篁岭保护性开发纪录片《涅槃》

     看过纪录片,吴向阳领着记者近距离感受今日篁岭。

     改造后的篁岭修旧如旧,保持了古村“原真性”,还激活了晒秋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

     徽派古民居像布达拉宫般依山势错落铺陈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晒秋美景、参天古树、梯田层层……随手一拍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美丽乡村画卷。

    

     篁岭古村。家家户户晾晒各种蔬果及皇菊。宋振平摄(10月26日摄)

     数百米“天街”穿村而过,古巷两旁徽式商铺林立,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宛如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

     “天街”上的游人如织,移步换景让游客觉得眼睛都不够使,呼朋唤友拍照留影。短短几年,游客的青睐使这里成为寻找乡愁的“网红”。

     “周末游客破万。”吴向阳“轻描淡写”的语气中透着自豪,“对面梯田绿绿的就是油菜苗。春天看油菜花更火爆,每天两万多人。”

    

     篁岭的秋。梯田的油菜苗已经绿成一片,明年开春就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谢锐佳摄

     记者暗暗一算,游客破万光门票就有100多万进账;景区里还有商铺租金、民宿等其他不菲经营收入。“外观古朴、内在现代,精品民宿最贵一晚要好几千,周末还一屋难求。”吴向阳笑着说。

     “与常见的‘救济式扶贫’不太一样,我们这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吴向阳一边把我们引入一栋雕梁画栋的古宅,一边说,“即让村民直接参与进来,与景区一起成长。”

     五桂堂里,一名大嫂正在做清明馃、年糕,现做现卖。

    

     篁岭五桂堂里,大嫂在制作清明馃、年糕。谢锐佳摄

     “这是古村活态的呈现,我们正在鼓励部分村民返迁,让古村更有烟火气。”吴向阳说,“我们象征性收点租金,经营收入都归他们。”

     “像这大嫂,每天至少有几百块收入。”吴向阳不厌其烦地解说“共融共赢”理念,“公司不能一网打尽,我们只挣中高端的钱,村民能做的,要让给他们去挣。”

    

     婺源汪口祠堂,也是村民的娱乐中心。谢锐佳摄

     “这个祠堂,请的是一流古建修复师……”修缮后的篁岭古村有如徽派建筑大观园,一幢一风格、一屋一品位,令人目不暇接。吴向阳边介绍老村的改造故事,边继续“推销”篁岭的“发展理念”——

     “一定要考虑村民的利益,让村民在景区发展中获取红利。这不是唱高调,也不是公司仁慈,而是你要获得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

     吴向阳列举了共融共赢、“命运共同体”思维的坚实“数字支撑”:安置村民建了3层联排别墅68套、老年及单身公寓24套;公司每年付给村民上百万元资源费、流转费;安排160多名村民在景区上班;投建农贸集市供村民设点经营;景区丰沛的客流让村民开起农家乐、民宿……

    

     篁岭富有创意的招牌(城市套路深,还是回农村)。谢锐佳摄

     实际上,篁岭景区不仅富了篁岭村民,其发展红利已辐射到栗木坑、晓容等周边村庄。

     “农民是很现实的。”在乡村旅游市场摸爬滚打10多年,吴向阳显然“悟”到了问题的关键,“百姓不支持,景区生存都困难,更甭提发展。他们从发展中受益,就会从疑虑者、反对者变成拥护者、守卫者。”

     “江西财经大学专门来调研,长篇分析报告总结出‘篁岭模式’。”吴向阳说,这两年,篁岭“意外”地成了“正面典型”,成了学习或研究如何搞好古村保护开发、乡村旅游如何转型升级、如何促进乡村振兴的标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目标。

     “我的目标是‘村’‘景’融合,让它们成为一个新社区,成为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吴向阳说。

     “富起来的村民现在叫吴总‘村长’了。”从小在篁岭长大的73岁村民汪志元觉得生活从未如此滋润,“我家也买辆‘大众’小汽车。”

     “用不了两年,篁岭就能成为婺源最富有的村;5年内,成为江西省最富有的村!”吴向阳信心满满。

    

     刚好路过,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给乐疯了的游客拍照。谢锐佳摄

     记者观察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新“发动机”

     篁岭景区的火爆,是江西婺源乡村旅游红火的一个缩影,而婺源能成为很多人梦想的旅游目的地,首先要“感谢”婺源人几十年如一日对绿水青山的呵护和对古建筑等传统文化传承的“坚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朴素道理,在这里体现得尤其具体鲜活。

     保持定力,为子孙留下绿色“财宝”

     婺源在外最响亮的名声是“油菜花”,实际上,真正深入游走婺源,你会更惊讶遍布乡野的古村落古建筑。

     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婺源,是朱熹、詹天佑等名人的故里,古属徽州“一府六县”,徽商官宦众多,兴建了一大批徽派建筑,现已查明各类不可移动物质遗产多达万处,其中明清古建筑4500余幢。

     “如何好好保护、盘活利用祖宗留下的宝贝,是一个大课题。”婺源县委书记吴曙说,“婺源现在能收获绿水青山、古建筑传统文化带来的红利,由原来没有任何地域优势、名不见经传到成为蜚声中外的‘中国最美乡村’,的确要归功于婺源人民的远见,归功于‘坚持’两个字。

     “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这里有着别样的诠释——拒绝污染企业,拒绝过度开发,护住一草一木,才使得今日的婺源拥有高达82.6%的森林覆盖率,成为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吴曙深有感触地说,10多年来,县级领导换班子不换路子,即使有时经济数据看上去不那么“漂亮”,也咬牙顶住压力、保持定力,“将绿色进行到底”,“将徽派进行到底”。

     其实,婺源古村落传统文化保护也曾走过弯路。原来婺源乡野建筑基本都是白墙黛瓦的徽派,改革开放之初,部分居民学外面的“时髦”,建一些外墙贴瓷砖的“小洋楼”。“破坏了婺源徽派风格的整体协调性。”有识之士评价说。

     婺源人民“文化自信觉醒”之后,上下开始清除这种“建筑污染”。

     一手是“堵”。婺源挨乡挨村调查摸清了全县传统建筑“家底”,每一处都有自己详细的身份“档案”,每一处都有“管家”“守护人”,都有保护性规划,让乱拆无从下手。

     另一手是“疏”。居民修缮、改造或新建房子,外观不能“随心所欲”,不能破坏徽派风格的整体和谐性,可以从几十套免费建房图纸中选择,符合条件的甚至可以获得财政补贴。

     到2017年年底,全县已累计消化掉了约6000幢“非徽派建筑”。越来越统一协调的徽派建筑让婺源全域四季都像是一幅超大国画。

     “‘坚持’‘坚守’已经成为婺源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吴曙说。

    

     厚塘庄园古民居,古色古香的天井。谢锐佳摄

     乡村旅游需要转型升级

     作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典型代表,婺源“中国最美乡村”的桂冠,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一步步探索出来挣来的。

     他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试水,先是走过了“架杆收费”的“卖资源”的阶段;2007年,在县政府主导下,全县大部分优质旅游资源被整合打造“一票制”,结束了“小散乱”的割据局面,使婺源乡村旅游走上“创产品”快车道,涌现了“梦里老家”等一大批乡村旅游品牌,成为全国4A级景区最多的县,收获了“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旅游接待人次连续10年居全省第一,去年全县旅游收入105亿元,各项旅游指标领跑全省。

     但是,红火的背后,也有“成长的烦恼”。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应随着提升,走过粗放发展,已经到了追求精品的阶段。”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厚塘庄园女主人刘芳说。

     乡村旅游如何跟上甚至引领游客的新需求,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旅游先行者,婺源也“率先”触摸到了新的困局。

     让篁岭由“丑小鸭”变“白天鹅”的70后吴向阳,当过兵,做过公务员。投资开发篁岭之前,已经在旅游市场搏击了近10年,成功开发了婺源第一个民营景区鸳鸯湖、大鄣山卧龙谷、江岭4A级旅游景区等。

     “产权不清晰,产权问题不解决,转型升级基本无解。”吴向阳品尝了成功,更深知掣肘旅游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命门”所在。

     旅游公司和景点居民“门票分成”,这种旅游资源整合模式在特定阶段使婺源旅游品质上了一个台阶,但其“娘胎”带来的产权不明晰,导致了旅游公司缺乏长远规划,畏手畏脚不敢追加投入升级品位;而“吃老本”又导致景区竞争力下降收入增长乏力,不能满足景区内民众“不断提高收入水平”的需求。而且,景点居民短期发展目标又与旅游公司长远打算存在冲突……

     个别古村一夜之间百姓拆掉大片古民居;一些景区因村民不满分成收益而被迫暂时关闭……增长与转型、企业与村民、收入与分成等矛盾纠缠在一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再上一层楼”。

     实际上,不仅婺源,因产权、与原住民利益分配等问题产生纷争乃至陷入困境的景区,近年来在全国并不罕见。

     “这一背景下,篁岭古村成功的保护性开发让人耳目一新,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江西省旅游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赵彤说。

     赵彤副会长认为,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房屋产权置换,秉承“合作双赢、共融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思维,考虑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创新性地化解了这一矛盾,使一个经济凋敝、濒临消亡的“破村”产生了化蛹为蝶、产业兴旺的蜕变。

     “复活了行将消逝的古村,复原了传统农耕文明,复兴了乡民的经济自信、产业自信和文化自信,解决了农民就地城镇化等难题。”江西财经大学旅城学院院长邹勇文说,2015年6月,他的团队8名师生经过深入调研撰写的长篇调查分析报告,对篁岭古村落抢救式保护性开发给予了肯定,认为其对各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颇有借鉴启迪作用。

    

     婺源厚塘庄园的水塘民居。谢锐佳摄

     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从篁岭的发展奇迹可以读出旅游转型升级、古建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内涵的确非常丰富。”吴曙说,“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跟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一优势搞好乡村振兴。”

     据统计,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收入3200亿元,解决农村就业3300万人,占全国农村非农就业人口的16%。2011年~2015年,全国有10%的贫困人口,即超过1200万人通过旅游脱贫;国家还计划“十三五”期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再带动1200万人脱贫。乡村旅游正在成为乡村振兴强劲的“发动机”。

     “村村有停车位,有旅游公厕,有旅游步道”,婺源正在推动“秀美乡村建设”,加紧打造一批“零门票”景观村,谋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全域被授予3A级景区的县,我们把婺源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徽派建筑大观园、大景区来精细规划、精心建设和精致管理,做强做好做香旅游这碗‘饭’。”吴曙说,“让国内外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火热的乡村旅游直接带动了婺源8万多百姓从事涉旅相关行业,相当于每四个婺源人就有一人“吃旅游饭”。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婺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洪容辉说,“实现‘生活品质城市化,生活情调乡村化’,我们正在接近一个个目标!” (记者谢锐佳、李兴文)

    

    篁岭美景

    

    

    

    

    

    

    

    

    

    

     摄影:曹加祥

     延伸阅读

     曾登上《时代周刊》的中国工人,这8年经历哪些命运浮沉

     雄安固安迁安武安,2017,河北“四安”讲述的京津冀故事

     兰考脱贫“隐形功臣”:普惠金融试验

     小山村奇奇里的奇幻转型

     独家调查 | 湘潭凤凰中学17岁少年受辱跳楼死亡事件始末

     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这次特殊会议,信息量很大!

     2017年这些照片没一张获奖,却温暖了整个朋友圈

     人老之后,有4件事最容易后悔!哪些你正在做?

     十九届二中全会明年1月召开,将讨论修宪建议!

     2017年度测试题(不得满分,今年你就算白过了)

     比吸烟还可怕的9大爱好,看第一个就惊呆了!

     最是坚守内心难,一声好疼金圣叹!

     冬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不是穿衣!很多人都做错了

    

     监制:易艳刚 | 责编: 张慧 | 校对: 赵岑

    

     想去婺源,约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新华每日电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