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999岁的他,办了场独特的沙龙
2019/9/18 20:48:23兰梁斌 侠客岛
【侠客岛按】
9月初,秋高气爽,岛叔岛妹去向长安城,挑了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办了一场特别的沙龙。
办沙龙的地方叫关中书院,属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屹立四百年间,从这里走出了冯从吾、李颙、于右任等一批著名人物,四方学者云集,从游者众。
而今,我们邀请了西北大学历史学系兰梁斌老师,在这里和大家聊一聊999岁的关学大家张载。
大家熟知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便是出自这位宋代的关学大家。在今天重温“横渠四句”,别有情怀。

苦心求学终成大儒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张载生于长安(今西安)。10岁时“始就外傅,志气不群,知虔奉父命,守不可夺,涪州(今重庆涪陵、武隆等地)器之。”可谓少有名声。
不幸的是,父亲在涪州任上去世,15岁的张载和弟弟张戬护送父亲的灵柩过巴山,穿秦岭,欲归葬大梁。但行至眉县,因经济拮据及前方兵变,道路受阻,不得已只能安葬父亲于眉县横渠镇。此后,张载便侨居横渠,传道授业,世称“横渠先生”。
因先生讲学关中,所以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之为关学,与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濂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并称为宋代理学四大地域性学派。
在关中地区绵延传承达700余年不衰,关学以其鲜明的学术特点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载能够成为一代儒学宗师,最重要的即朱熹所说:“是苦心得之”,学习异常勤奋。但张载并不是一开始就一心向学,年轻时也是热血青年,喜欢打打杀杀。
宋代推行以文驭武的国策,虽成就了经济繁荣,却使社会逐渐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武备不修,边患频任。关中地区就时常受到西夏的威胁。
18岁的张载一腔热血,联合邠(bīn)人焦寅组织民团抵抗西夏,希望通过投军报国,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但2年后,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人——范仲淹。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范仲淹调任陕西招讨副使。范仲淹在宋代可是圣人一样的人物,张载也是他的超级粉丝。一听范公上任陕西,张载立刻奔赴延州上书《边议九条》。
范仲淹见到张载便“一见知其远器”,这小伙不错。但面对张载的从戎热情,范仲淹却泼了盆冷水,他劝张载:“儒家自有名教,何事于兵?”意思是:你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干嘛去研究军事?
范仲淹勉励他去读《中庸》,希望他重整儒学,匡正人心,以崇高的道德精神情怀滋润万民的心灵,这才是千秋事业。
这席话,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自此,张载便回到眉县一心研读儒家经典。史载他学习相当刻苦,“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又访诸释老之书,尽究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最终建立起了自己的儒学体系。
范仲淹一句话,让宋代少了一个带兵打仗的将军,却多了一位影响千年的思想家。
范仲淹可能是对的,张载不适合官场。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38岁的张载中了进士。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变法。那一年,宋神宗召见张载,询问治国理政之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为对”。神宗一听,又是“三代圣王”那一套,显然有点失望,就把张载安排了个闲职:崇文院校书,还一度外放任云岩(今陕西宜川)县令。
张载的弟弟张戬当了监察御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公安县(今属湖北荆州市)。张载对新政变法搞“软抵抗”,逐渐引起王安石的反感。
得罪了当朝宰相,这再小的官也没法当了。张载遂托病辞官回乡。一心著书立说,身体力行,教化民众。积累有年后,关中地区初步呈现出民众知礼有节的景象。
他按照《周礼》以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搞起了乡村试验,不遗余力地推行井田试验,置地一块将其划为公田、私田分给无地少地的民众耕种,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今天关中地区仍然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56岁的张载夜里偶然“感异梦”,醒来后大彻大悟,于是整理自己一生言行,著成《正蒙》一书,正式标志其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
《正蒙》一书在关学中地位显赫,“关中学者尊信之与《论语》等,其徒未尝轻以示人。”
与范仲淹一样,张载呼吁挺立天地中人的精神,重建国人的心灵世界。谆谆劝告听讲诸生,学习实学,躬行礼教,并勉励提出“立心立命”的崇高精神情怀。

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
本体论上,张载提出“太虚即气”,他认为物质性的气是世界的本源,太虚和万物是气这一物质实体的不同运动形态,“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宇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运动过程,最后必然“仇必和而解”,实现和谐。认识论上提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两种知识。
伦理方面,张载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他说:人的使命是由气质之性回复到天地之性。社会治理上,他主张实行井田制,实现均平。他还以“气本论”力辟佛教的虚无主义,奠基了理学。
而更为大家所熟知的还是他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历来为人们传颂。
“横渠四句”是关学文化的精髓,涉及士人对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的追求,体现了张载的博大胸怀、精神情怀和学术使命。我们一一分解。
“为天地立心”,要求人自觉地成为天地的心灵,勇于担当,通晓宇宙大道,彰显仁心,实现天人合一。
“为生民立命”,主动努力,为民众树立命运的榜样、引导正确的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
“为往圣继绝学”,隋唐以来的儒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就中绝了,要努力恢复。张载希望自觉继承儒家传统,努力复兴中华文化,代表了理学的文化自觉,也反映了重建文化自信的努力。
“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儒者希望开出永恒延续的太平盛世的理想。
“横渠四句”体现了张载突出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他要将人作为一个道德主体挺立起来。

关中书院内张载像
张载还有篇著名的文字叫《西铭》,他在文中提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
意思是说,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每个人都应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
故此,张载特别爱护自己的学生,他曾经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意思是,艰难困苦能磨砺人才。他热心帮助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贫穷卑贱其实可以磨炼坚强的意志。也可见,他跟孔子一样,有教无类,门下聚集了很多普通人家孩子。
关学而今意义何在
关中地区南倚秦岭,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杜甫诗云:“秦中自古帝王州”,王阳明指出“关中自古多豪杰”,这绝非虚言。
关学学者大都自觉把治学与做人、把个人的学术活动与国运民命紧密结合。无论是张载的立心立命的使命自觉,还是明代冯从吾“千讲万讲,不过要大家作好人,存好心,做好事”的教学目的都体现了浓厚的匡时救世的家国情怀。
在做天地之心的思想追求下,关学学者大都具有崇高的气节,不愿与腐朽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宁愿选择辞官为学的道路。
张载因不赞同王安石变法,毅然辞官归乡从事著述。明清之际思想家李二曲在艰难中安贫乐道,终生不仕清廷,明亡之后坚持民族气节。清廷举荐他为“博学鸿儒”,坚不就任,甚至以死相抗。此后,闭关著述。康熙至陕时又欲召见,他以病恳辞不赴。
吕柟因宦官刘瑾专权,不欲同流合污,两度辞官,回乡著述;杨爵因向嘉靖皇帝直谏,先后系狱7年,狱中仍学问不辍……《明儒学案》写到这些陕西籍的学者,有句评价,说关学学者“多以气节著,风土之厚。”

崇高的道德精神和家国天下的博大情怀是关学奉献给中国和世界文化最宝贵的财富。
关学余脉、民国元老于右任协助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毛泽东四十年代在延安提出“为人民服务”,都是这种精神的当代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谈到这种精神情怀的当代意义。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他指出: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现在,党和人民更加需要广大知识分子发扬这样的担当精神。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整理:在焉)
当然,沙龙的精彩瞬间也不能少,报名西安沙龙的岛友们热情远超出岛妹的想象。
岛友们有从陕西各地如临潼,汉中,咸阳,榆林,甚至还有从甘肃来的岛友,看这一张张温暖的笑脸,岛叔岛妹只有用更精彩的沙龙来回报大家。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下期江湖再见!

漂亮大气的活动场地,看这红毯

记录难忘的瞬间

“入神的听讲”

远道而来的岛友

“没问题,有感想”

“横渠四句一直在心”

“侠客岛,美滴很”

“侠客岛,嘹咋咧”
编辑/在焉摄影/百里云鹤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侠客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