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顶一下就过去了(上)
2018/1/9 晓华说健康

    

     ▼ 主 播: 李 想

     对健康的觉悟越早越好

     美好生活从这里开始

     欢迎大家留言点赞打赏

     他们之中的一部分把坚强的哲学用于一切领域,对自己的身体既不合作,也不给予任何帮助。

     我第一次见这个20世纪90年代随经济大气候在事业上成长起来的少壮派男士时,感觉就是对人的外观再不敏感的人,也不得不承认: 一表人才!五官端正、大气,个子并不高,但确实挺拔,气质不凡。

     这是宋先生,一家知名外国企业的高管,在竞争激烈和残酷的商场上最终适应和似乎找到自我后,他如鱼得水。

     不用说,能在90年代初改革开放低落后的回潮中崛起并很快入轨的人都是有能耐的:个人的才能、对机遇的把握……他们必然是时代的佼佼者,是能在风浪中顶住的强者。

     也许要一个强者做角色的转换并不容易,他把对待事业的刚强态度也用在了自己的健康上,每每有任何病痛,每每家人提醒他要注意身体上的弱点时,他或是一言不发,装作没听见,或是“这有什么,顶一下就过去了”来搪塞家人。

     至于为什么要顶,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旁人是很不解,但这些社会上层的精英们对别人的不解是不会理睬的,他们没时间,也没兴趣。向别人请教问题,似乎在他们的人生字典里就不存在。

     他们习惯了自己去解决一切问题,既是为了男子汉的尊严,又是为了做“老总”的面子,关注自己的一点病痛,那样岂不是太懦弱,太娇气?也许是吧。人的地位越高,就越“要强”?

     然而,身体的微观世界是一个自身形成的特殊系统,和人们周游的宏观大千世界是有区别的。

     至今,这个系统的精细运作,很多环节还是很难追踪到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应顺势去帮助身体,给身体必要的工具和材料,让它有可能做最好的功能运转而自我修复,至少是部分修复;和身体顶下去是没有可能胜利的,在危急的情况下, 用适当的处方药压一下是能救命的,但绝对不要和身体长期顶和抗!

    

     宋先生对身体的外观是很注意的,历来很注重锻炼身体,而且锻炼起来不怕苦和累。吃苦耐劳是人应有的本色,这的确不错,但忍受着疼痛还要做不应该做的事就是对身体的不尊重。

     宋先生为了适应客户的需求,或为了满足上级领导的兴趣,在休息日比工作日还要辛苦,陪他们到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对于这些人而言,最时髦的是走得越偏越好,摄影这原本纯粹属于宋先生自己内心世界的一块天地,也和生意混淆而被商业污染了。

     结果,宋先生原本就薄弱的关节和骨骼系统在这种不断的翻山越岭中疼痛越来越严重。靠类固醇类的止痛药不是长期的选择,这一点,宋先生是有所了解,因此而很警觉止痛药的弊端, 特别是长期使用的副作用。

    

     尽管这一类型的由关节滑膜枯竭而引起的功能退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很清楚,但通过休息,通过对全身循环系统的疏通,通过对骨骼系统,特别是直接对关节部位大量甚至一段时间超量的营养补充,会让他的这种功能退化在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有所缓解、改善,甚至完全控制在平衡和良好状态,特别是当他还在如日中天的少壮时期,这样的临床实验的成功结果不少,但用营养补充品对身体的修补需要的是像吃饭一样认真。

     显然,像宋先生这样的人,就没有想去认真做,因此不容易做到。当和他谈到这个问题时,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连吃饭还没时间保证呢,别说这些东西了”,一句话就把别人嘻住了,像是把别人送上的建议当成一个球场上从对方那儿飞来的球,一脚踢出场外,一下子就尴尬地中断了交谈!

     根本不锻炼和过分锻炼,不使用四肢和过分使用都是对身体的不公正,特别是在身体本身还需要补充营养和修理的情况下,过分使用只会加重伤害。这就是很多年轻人不恰当使用身体,结果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和一些上了年岁的人对锻炼“着迷”之后出意外的源由之一。

     这样下去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2011年底,他的医生开始极力推荐他换人造关节,他还没有去做,而是一如既往地置之不理。他的妻子为他时刻担心。我很为他感到遗憾,他是完全有可能不走到这样一步的!

     然而,这些居高临下的能人们的思维似乎不同于常人,难道是将对身体的滋补、爱惜理解成对身体的娇惯,让自己显得不够坚强和缺少男子汉的气概?做能人真不容易!在商场上他们会有策略地挑战对方或很好地应对挑战,也懂得恰如其分地掌握让步的分寸,而在健康上, 他们却显得没有思维,过分挑战自我,似乎是下意识地和自己过不去。

    

     无独有偶,在这些戏称自己是“打工贵族”的中外企业高管中, 宋先生绝不是特例,悲观地讲,可能几乎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虽然是男性居多,女性也不少!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没有把事业上的挑战和善待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区别开来。

     作为成功的管理人员,在商场上,他们很懂得挑战别人,也懂得适当地妥协和让步,但在对待身体上似乎是顶到底, 有病不看,认为没有时间,还尽量装作没事,轻描淡写地调侃自己, 甚至以能忍痛为荣耀,以有病不看为坚强。

     也许就像其他人一样,他们也在潜意识中希望有奇迹发生,期盼有一天病痛会自行慢慢消失, 只不过他们的潜意识可能更强些。这也许是受革命年代的“小车不倒只管推”精神的影响。这种精神在几十年后的市场经济年代还能保持得如此完好和发扬光大,真应算是一个“奇迹”。

     但这是一个违背上天和自然意志的思维轨道,身体的健康运作似乎与他们无关,身体难道不是他们的财富吗?

     (未完待续)

     编辑:李 想

     -END-

     作者:廖晓华,营养科普教育家、翻译工作者和健康顾问,营养疗法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健康理念的首创者,作品有《健康的真相》、《健康是选择》、《健康的助手》等,十几年来影响了北美、亚洲和澳洲等地数以万计热爱生命、珍惜健康的人群。

     版权声明:本文由“晓华说健康”原创,版权归“晓华说健康”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公众号转载请联系编辑。

     编辑微信: shuimodanqinglily

     E-mail:xiaohuahealth@163.com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晓华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