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顶一下就过去了(下)
2018/1/10 晓华说健康

    

     ▼主 播:李 想

     对健康的觉悟越早越好

     美好生活从这里开始

     欢迎大家留言点赞打赏

     传统的消炎止痛的西药给他带来的副作用更是让一切进退两难:在多种症状存在的情况下,继续用传统的处方药的结果就是恶性循环,压住东边西边起来。营养修补是一个重要的出路。营养修补针对的是身体系统和功能,而不是疾病本身,它补充供给身体工具和材料,让身体有能力去修补自身,所以不会有“跷跷板”效应。

     再看一个例子。2009年,明先生刚刚迈进50岁。中国的大门打开后, 他不久就从普通乘务员一步提升到跨越大洋和欧亚大陆的国际航线上担任乘务长——一个重要的位置。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像选秀一样过五关斩六将的行业,这个职业的辛苦不是他们设计合体的制服所能描述的,长期的时差颠倒,地域变幻,高空的电磁辐射,无法设定的生物钟,难怪要空姐们保持年轻的面孔就只有不停地淘汰,更换人马。

    

     而明先生却坚持了很久,带病工作!为什么没有要求更替,也没有被更替?他那消瘦的体态和突起的小腹就是一个不协调的表象,也许就是长期操劳过度的结果。

     和他谈到健康,他很是客气,不像宋先生那样,一脚把球踢出场外。他喜欢滔滔不绝地讲修身养性,从吃什么谈起, 还会谈健身,仿佛天下的养生理论都在他的脑子中,好像他领略了全部,但他对自己的三餐究竟具体吃什么却并不感兴趣。

     他似乎完全是毫无意识地把自己装饰起来,包裹起来,不想去触碰实质性的问题。当进一步问他的状况时,他欲言又止,似乎身体不好是一个自己的缺陷或错误,或认为谈身体的毛病就像是弱者的诉苦。

     很奇怪,为什么他的修身养性技巧没有起一点作用?是用了不起作用?当直截了当问他:“如果你用过了这些方法,但不起作用,你想过试试其他方法吗。”他答非所问,作为一个“领导” 继续“吹牛”。

     不容置疑,他们在人生的事业上都是成功的,至少世人是这么看, 我也愿意这么想,只是这些处于高层管理位置的能干的人把人生角色似乎简化了一点,没有一种角色自然转化的意识。

     他们在几乎任何场合,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里,或朋友聚会上,似乎都是领导,觉得自己应能知道一切,希望自己掌控一切,就是在他们不能掌控的领域, 他们也一样要把舵,一定要自己掌握方向,不能失半分阵地。

     像明先生那样,他们并不明白,也不想听别人跟他们讲他们并不熟悉的领域, 例如食养、食补、食疗和营养疗法之间的区别,而且也不明白,在睡眠已经严重不足和无序的情况下还要坚持锻炼,显然是让蜡烛两头同时燃烧。

     从他的妻子那里知道,他的职业对身体的冲击首先是导致肠胃系统功能的极度混乱,腹泻和便秘相交替,吃任何东西都不能消化。他还被诊断为有萎缩性胃炎、过敏性肠炎、慢性胆囊炎和慢性肾炎。

    

     传统的消炎止痛的西药给他带来的副作用更是让一切进退两难:在多种症状存在的情况下,继续用传统的处方药的结果就是恶性循环,压住东边西边起来。营养修补是一个重要的出路。营养修补针对的是身体系统和功能,而不是疾病本身,它补充供给身体工具和材料,让身体有能力去修补自身,所以不会有“跷跷板”效应。

     在对待健康上,似乎是“弱者”更具有相对的优势。因为在困境中时,他们更能“不耻下问”找答案。而我接触的某些“强者”从不 “求人”(还是仅仅限于强者之间的互惠?),是因为傲慢,还是因为不能战胜内心深处对未知领域的胆怯?又或者,什么事只要不是自己的主意,或不是自己找到的路,他们就有一种本能的抗拒,也许这些社会的强者缺乏勇气听别人的建议,觉得没面子。

     总之,这一切似乎都超出我的理解能力,但这些强者们最终把一个尚可逆转的过程导向 一个他们不能承受,但不得不承受的不可逆结果。明先生的又一次“顶一顶”没有生效。2011年早春,在一次出差途中,他的消化道突然大出血,没有能抢救过来……一个不到55岁的正当盛年的生命过早地结束了。

     许多高层管理者似乎都是“工作狂”,也许只有如此才能得到这样 的位置?他们所受的传统教育和刚转入市场自由竞争机制经济模式初期的疯狂无形中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结合,似乎“忙中偷闲”的生活艺术是一种不该有的愧疚。

    

     工作第一,工作第一,工作第一,马不停蹄地奔忙,为了工作可以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生活只有这么一个重心。身体能否承受?这个念头大概从来没有进过大脑!严重偏斜,必然有失衡的一天!

     于女士就是一例。她身体一直较弱,肠胃常出问题, 可以说这是身体出问题的最重要根源。很简单,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好, 营养的吸收和毒素的排泄就打了极大的折扣,长此以往,身体就只有 消耗,累积废物,而没有正常的修补和疏通,各个系统的提早退化是必然的结果。

     作为高级工程师的她,由于能干、善良、热心,又被授以办公室主任的行政重任。工作上有重担,一有一点事情,周末被领导随叫随到,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随便吃东西也是经常的“不得已”, 结果身体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说服她对身体进行保养,她从来没有拒绝,但可能从没有认真去思考过,催促她去检查一下身体,她总是找不出时间,当问她“还有比你的健康更重要的事吗”,也从没有得到过答案。

     或许是上天的提醒,她在一个湿滑的平地摔了一跤, 对于一个一切正常的人来说,一般最多也就是严重扭伤,但对于刚刚过50岁的她,却是右踝骨三面骨折,后面部位还是粉碎性的。严重的骨质疏松已让她的身体不能再经受任何一点冲击和振荡!

    

     这次提醒也许是一次上天的眷顾,虽然残酷了些,但比起其他类似的没 有得到信号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比起那些或因剧烈的咳嗽断了肋骨,或轻轻摔一下就股骨骨折或伤在其他部位的人,这似乎还算好些。 更重要的是,这一跤把她摔醒了,她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到了该被爱惜和保养的时候了!

     在我的经历中,还有一个强者哲学持有者,他是我在藏北地质队工作时教我鉴定古生物介行虫的老师,在那个特殊的年月,人们似乎更愿意称老师为师傅,这样似乎更“工人阶级化”一些。他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包师傅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学生中的“白专”(当年对不关心政治而学习和业务又很好的学生、老师的归类),在工作和业务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做人也是如此,要求自己和徒弟都很严格,每天工作,生活,锻炼身体,一切有条有理,一点也不夸大地说,分秒必争,丝毫不差。

     离开西藏之后,他回到了大都市,随着改革开放,许多专业技术人员走上了领导岗位,他逐步升到了研究院副院长的位置。他对于工作依旧競競业业,对于身体则除了相信锻炼会带来健康,其他什么也不在意,不相信。

    

    


     作为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他没有认识到,锻炼是加强了体内的分解代谢,但随年岁的增加,在合成代谢慢下来的同时,分解代谢也要适可而止,要逐步改换到和年龄适合的运动上来,不然身体处于长期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的状态, 入不敷出,反而有害。更糟的是,由于相信锻炼足以保持身体健康, 他认为他不用作任何检查,当然,看医生就更不会在议事日程上了。

     在我是他徒弟时,就见他对人们有病痛或经常看病很鄙薄,总是说: “有什么能顶不过?”这也许和他研究了多年化石的职业病有关,他把自己也看成了一块不变的石头,而人体是一个活生生的肌体,其稳定是靠在无数化学反应中保持平衡而获得。这些化学变化在悄悄进行时,往往也在累积问题。因此,中年以后至少每年检查一下其变化是必要的。毕竟,现代的生命科学还是有很多方法可以校正越来越多的问题的。

     也许就是这么两点误差,就在他即将退休之前,一天在锻炼之后洗澡时,他突发了很大面积的脑梗阻,生命虽然没有立即失去,但救活时已是类似于高位截瘫的结果,而且基本不太能认识人和事,每天的活动就是被妻子推到外面透透空气。

     这种状态的身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很快减弱,天气变化,外出容易受凉,而身体对任何病毒和细菌都基本没有抗御的能力。他频繁住院,如此挣扎了近两年后,生命耗尽在一场病毒袭击后控制不住的肺部感染中,留下了他历来引以为自豪的漂亮的爱妻,留下了还未来得及享受的退休生活。

     在我的工作日志中,类似的“顶一顶就过去了”的强者哲学持有者的案例还有一些,但我想上文的故事已足以让读者明白这一类人失去健康的原因。

     我历来尊重这些强者,没有他们的努力,世界会是另一种样子,但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却把坚强的哲学用于一切领域,对自己的身体既不合作,也不给予任何帮助。

     我时时会为这些能干而要强的人感到遗憾,他们那么聪明能干,可就是忽视了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世上无完人,人总有看不见的盲区,又听不见别人的喇叭,总会在盲区撞车。

     是地位高造成的傲慢与偏见,还是不适当的要强造成的结果? 总之,人应有傲骨,但不可有傲气。在健康问题上,是态度遮蔽了他们的眼光,让他们失去了挽救自己的机会。

     是的,在健康问题上,至少在我所接触的人和事中,似乎真的是弱者们更幸运,求健康往往是他们生活的中心,这个愿望让他们四处求索,强者们反而占了劣势,他们把事业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而把健康的前程置之度外。

     健康是一个强者最容易忽视的角落,健康不是自然而然,而是生活选择,也许强者们在事业和家庭上都有了太多的成就,以致把自己的健康当作不用特意关照的部分。

     编辑:李 想

     -END-

     作者:廖晓华,营养科普教育家、翻译工作者和健康顾问,营养疗法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健康理念的首创者,作品有《健康的真相》、《健康是选择》、《健康的助手》等,十几年来影响了北美、亚洲和澳洲等地数以万计热爱生命、珍惜健康的人群。

     版权声明:本文由“晓华说健康”原创,版权归“晓华说健康”所有。

     编辑微信: shuimodanqinglily

     E-mail:xiaohuahealth@163.com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晓华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