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手》| 退化性疾病营养素补充疗法之癌症篇——关于细菌、微原虫等有害菌类引起的毒素问题(四)
2018/4/11 19:30:26 晓华说健康

    

    

     ▼主 播:李 想

     近年来进一步深入看癌症的根源发现,实际上,长期的抗生素使用,以及我们生活中又接触了太多的化学物质,不仅是让体内的菌群失调,让有益的原生物免疫群减少,让有益的细菌减少,从而使免疫系统丧失能力,还引起肠道真菌的极大增长,因此会加速最难对付的真菌发炎。

     (接上期)

     三、及时清除毒素,保持身体内的清洁是防止癌细胞滋生的必要手段

     有点理性和知识的群体都明白,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毒性的摇篮中,这绝不是耸人听闻的说法,但我们不要惊慌失措,而要冷静思考,认真对待这一局面。我非常喜欢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那句话:对于世间的任何事物,不是害怕,重要的是理解。

     在 《健康的真相》中,我们从身体的系统的角度给读者们讲解过我们所面临的局面。四年多过去了,那些基本的知识依然在帮助读者对身体所面临的危机有一个基本认识,而在这个小节中,关于目前科学所认识的日常生活中的毒素类型,我们来给大家一个清晰的概念,同时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我们周围的毒素可以大体分为三大类:

     真菌、微原虫等有害菌类;

     各种衣食住行中不同类型的化学因子,包括众多的致癌因子;

     身体自身新陈代谢所正常产生的废物,以及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给身体的雪上加霜。

     ①关于细菌、微原虫等有害菌类引起的毒素问题

     是的,从古至今,从人类诞生以来,一直与致病菌进行着无休止的战斗。在漫长的几千年中,人类一直是这些微生物的手下败将。在抗生素发明之前,人们在面对细菌性感染时几乎束手无策。

     1941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后,局面发生了改变,金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多种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人类为此曾沾沾自喜了至少三四十年,并且越发增长了人定胜天、战胜自然的信心,不断发明新的抗生素,又相继发现了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 200余种抗生素相继用于临床。

     在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可以说是抗生素的全盛时代,除了用于人体内的抗生素,在生产和生活中,同时还不断发明许多对抗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各类微小生物的杀虫药物 ,想消灭一切看来似乎是妨碍和干扰了人类生活的小东西。

     没有估计到的是,在大自然循环的链条上,这些看不见的小东西也有翻天的本领,任意地中断任何一环都会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畸形发展,现在我们身体所处的危机,就是在吞下这个畸形发展的苦果。

     最近越来越频繁出现的超级细菌就是一个大量、不恰当使用抗生素的结果。“超级细菌”其实并不特指某一种细菌,而是一类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变异了的细菌,医学界对此很头疼,但给了一个很确切的名字 —— “超级耐药菌”。

    

     其实,人和细菌的关系早就出现问题了。20世纪40年代初被青霉素摧毁的金色葡萄糖球菌,仅仅在不到20年后的50年代末又开始活跃起来,产生了能分解青霉素的青霉素酶,青霉素开始失效。

     但此时聪明的人类还沉浸在抗生素的伟大胜利的思维中,依然认为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在 1959年又合成了抗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即甲氧西林。但仅仅两年后,对甲氧西林产生耐药性的葡萄球菌又诞生了。除此之外,它还对其他所有与甲氧西林有相似结构的 P - 内酰胺类和头孢类抗生素都有一定的耐药性。

     更复杂的抗生素出现了,但这种耐药菌不断地获得更强大的抗药性 ,这就是著名的超级细菌 MRSA 。复杂而连锁的反应越发不可收拾,不只是耐药性葡萄球菌,其他超级耐药性细菌纷纷登场。

     1990年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耐链霉素的 “食肉链球菌”被发现。2000年 ,出现泛耐药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 等 8 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到100% ;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对16种强力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 ~ 100%。

     人类和细菌之间的拉锯战面临一个新的严峻局面。医学界开始意识到,一种抗生素投入临床使用的第一天,它的疗效就开始下降。抗生素只要使用了足够时间,就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而且这种耐药性是不断进化的。随着抗生素的广泛频繁的应用,耐药性也从低度耐药向中度、高度耐药转化。

     这实际上是自然界任何种群的生物本性之一,任何物种都极顽强地延续它的种族,而抗菌素在一开始是极大压抑和威胁了细菌的存在。

     再从物种发展的历史来看,似乎不可能完全绝灭一个物种,每次生物的巨大变迁 ,总有一些幸存者必然要竭尽全力发展抵抗外来侵害的能力,延续生命的发展,变异因而产生。这对细菌来讲就是耐药的能力。

     这个过程和结果,看来是目前微生物学家们的共识了。

    

    细菌最开始通过基因突变获得了耐药的能力,在抗生素的包围中得以存活下来。但是基因突变的频率十分有限,因而要产生像 “超级细菌”这样的多重耐药菌还得依赖于细菌的另一遗传特性—— 水平基因转移,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特性,就是不同种类的细菌可以互相交换遗传物质,在生物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质粒交换”。

     最著名的超级细菌 MRSA 和 2010年流行的超级细菌NDM - 1 正是通过质粒交换获得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而成为超级细菌的。

     细菌的这种基因在适应中的突变和交换似乎像一个成熟的程序,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

     与细菌迅速发展的耐药能力相比,全球抗生素的研发进人一个几乎停顿的状态。

     据统计,20世 纪 80年代以前,平均每5年诞生16种新抗生素 ;而2003~2007年,5 年间大约只有5 种新品种;而到了2008年 ,全球仅诞生了 1 种新抗生素;2009年之后,就没有看到新抗生素上市了。

    

     是否可以说,人类在和自然细菌的斗争中最终又失败了?

     还是人类在抗生素的问题上,对自然界的物种之间的竞争要有一个有效的反思,在这之后另辟新路?

     人类如何突破这个曾保护了自己的抗生素的发明瓶颈?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

     超级细菌越来越多,有效的抗生素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以往的退化性疾病研究总体上认为,细菌等病原体的侵入不是退化性疾病的直接原因,但近年来进一步深入看癌症的根源发现,实际上,长期的抗生素使用,以及我们生活中又接触了太多的化学物质(下面会详细列出),不仅是让体内的菌群失调,让有益的原生物免疫群减少,让有益的细菌减少,从而使免疫系统丧失能力,还引起肠道真菌的极大增长,因此会加速最难对付的真菌发炎。

     1997~1999年的几个临床试验报告指出,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白血症都是密切地和酵母菌、病原菌有关,这些东西过分增长后,突变为真菌类。

     另外,这些真菌群的系统发展,不仅消耗免疫系统,而且其产生的排泄物是毒素,如堆积在体内,会形成疾病的温床。

     这些病原体的排泄物包括了乙醛类,而乙醛会进一步产生乙醇。乙醇会引起肌体的过度疲倦,会破坏体内正常的生理反应所要的酵素/酶 ,同时减少身体对铁元素的吸收,直接影响到对细胞内氧元素的供应,也就影响到了细胞的充分氧化作用。

     这个结果的危害读者可能还记得,在上面癌症的第二弱点中已解释过了。

     (未完待续)

     编辑:李 想

     -END-

     作者:廖晓华, 营养科普教育家、翻译工作者和健康顾问,营养疗法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健康理念的首创者,作品有《健康的真相》、《健康是选择》、《健康的助手》等,十几年来影响了北美、亚洲和澳洲等地数以万计热爱生命、珍惜健康的人群。

     版权声明:本文由“晓华说健康”原创,版权归“晓华说健康”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公众号转载请参考“转载须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晓华说健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