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最“不平凡”的中药
2016/3/2 15:13:36 小水牛说医

    

     单看“粳米”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有一些陌生感。作为中药,粳米并没有任何不可或缺的耀眼之处,所以在数量如此繁多的中药中被大家忽略也是正常的。但是这绝不能成为不认识它的借口,因为我们是靠着它长大,而且还将依赖它到老的。

     《本草原始》曰:“粳者,硬也。北人呼为大米,亦呼为稻米。”看到大米和稻米,小水牛知道很多人都不好意思了。没错,大家有点陌生的粳米其实就是我们日日煮、天天吃的大米(确切的说是大米中的一种,这一点我们稍后就会说到)。

     谈到水稻大米,小水牛就想到一个问题——人类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大米为主食,而且一吃就吃了好几千年?吃大米先要一粒粒剥掉其外壳,然后还要煮熟,食用起来其实挺不方便的,而且味道也只有淡淡的甜味,为什么我们当初不以其它一拿来就可以直接吃的水果、蔬菜等为主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粳米最核心的作用说起,这个作用就是——培土和中。

     大米作为食物被吃进胃中后,通过脾阳的磨化,大米中的阴阳就会分散开来变成谷精和谷气。谷精和谷气将由脾胃的运化输送到全身从而补充人体之阴阳,不过因就近原则,它们会率先补养中土的脾阳和胃阴,这就是培土;谷气为谷中的阳气,阳则性升,所以谷气升于上而助心阳,谷精为谷中的阴精,阴则性降,所以谷精降于下而滋肾阴。谷气与谷精通过这一升一降调和了中土的阴阳,促使阴阳重新回到阳升阴降的正常轨道上去,这就是和中。所以培土和中即指稻米能培植并且调和中土的阴阳。

     可是很多食物在脾阳的磨化下同样能分为阴和阳,而由它们而来的阴阳也必定可以升降,所以按道理很多食物都能培土和中。那人类为什么就偏偏会选择稻米,难道这个选择只是若干年前一次偶然的误会?

     对于稻米,《本草备要》是这么评价的:“得天地中和之气。”稻米之所以如此可贵就是因这天地中和之气。而中和之气是什么稀罕的东西呢?这么说吧,在这个世界上得天地中和之气的事物应该不会超过五个数,人居其一,稻米也占有一席之地。古人以天为阳,指地为阴,得天地中和之气即是指一个事物中的阴阳氤氲交融已经达到了极其完美的平衡状态,不再存在任何阴阳偏性了。

     禀赋中和之气的稻米为人体提供一份阳气的时候也会滋养一份阴精,升一份阳时亦降一份阴,故稻米给人带来能量和物质的同时,还能保持其阴阳平和的状态,所以用没有任何偏性的稻米来养育同样不偏不倚的我们是最合适不过的。这也许就是几千年前人类之所以会选择它作为主食的原因吧。

     稻米给人带来了阴和阳,并且通过阳升阴降能捋顺全身阴阳的运动,以培土和中的方式养育我们并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但稻米不只有粳米,事实上分为三种:籼米、粳米、糯米。糯米即平常过端午包粽子用的那种米,因为黏滞难消化,所以平常并不用它来煮饭煲粥。而籼米和粳米则是我们日常都在吃的米。籼米和粳米虽然都能培土和中,但却是有区别的,那就是籼米较为修长苗条,用它煮的饭会比较松爽香美,而粳米比较圆短,用其煲的粥会更加柔滑可口。翻一翻各种中药书籍,基本上都能找到粳米,但却很难发现籼米或者糯米,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得从古人喜欢喝粥的文化说起。

     说到喜欢喝粥的人,不得不提大文豪苏轼。苏轼应该是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吃货”,爱吃到以他名字命名的美食就有好几道,如东陂肉、东坡饼、东坡羹、东坡鱼、东坡豆腐等等。然而这个才华横溢的美食家却对白粥情有独钟,他曾在书里写道:“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无独有偶,南宋诗人陆游也是个好粥之人,他还曾特意为粥写了一首《粥食》,诗是这么说的:“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世人大多如苏轼、陆游一样,因其可口好喝并能养生而喜欢上粥,但真正弄明白粥好处的人却是不多的。正如《汤头歌决》的作者清末名医汪昂所说:“今人终日食粥,不知其妙。”说来也奇怪,同样是稻米和水煮的,为什么粥吃起来就比饭顺口而更令人舒服呢?

     其实道理简单得格外有趣,那就是粥的水多,饭的水少。我们说过食物通过口的咀嚼之后,需要借助润滑的阴津方能下降到胃中。故当人在食用一些干燥水少的食物(如糕点、饼干)时,因为要耗用许多人体内的阴精来降敛它们,所以人会有干硬难咽的感觉;如果是吃含水多的食物,因食物能依赖本身的阴液沉降到胃中,人无须动用体阴,所以自然会觉得这样的食物吃起来更可口、舒服。

     粥比饭更讨人喜爱的原因就在于此。而还有一个原因令粥变得非常宝贵,那就是粥的运化不需要太多的脾阳。我们可以试想想磨化同样大小的一碗粥和饭,哪个需要的脾阳要多一些?毫无疑问,当然是米饭。一碗粥里需要磨化的米要远少于一碗饭,虽然水也需要脾阳磨化,但粥里的热量可以大大减轻脾阳的压力,所以粥的运化明显要比饭轻松许多。

     综合地看,吃粥是一件既省阴又省阳的事情。人在轻松舒服的状态下,耗用一点点阴阳就能换来更多的物质和能量,何乐而不为?当然粥能给人带来的阴阳会少于米饭,所以粥并不耐饥,但这种“耗得少,补得缓”的性质却反而让粥成为了延年益寿的养生极品。

     年老之人,体内阴阳皆衰,而中土脾胃的阴阳自然也处在衰弱的阶段,所以他们有很多食物(尤其难化食物)是不宜食用的。小水牛就见过一些老年人是不能吃太多米饭的,一吃多肚子就胀,夜里必然辗转睡不着。可想而知连米饭都消化不了,更别提那肥腻的东坡肉了。所以我在打消他们想用肥肉解馋的念头后,往往会转而劝告他们多喝热粥。粥从入口到运化成精华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很多阴阳,这对于中气已衰的老年人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同样的道理,凡事大病初愈的人、体弱的孕妇或者脾胃虚弱的人,都非常适合用热粥来调养身体。

     要想煲一碗好喝的热粥,粳米是必不可缺的。正如《随息居饮食谱》所说:“至病人、孕妇,粥养最宜,以其较籼为柔,而较糯不黏也。”若想喝上一碗美味无比的白粥,还可用井泉水煲之(用井泉水煲粥,这未免太浮夸了吧?该方法是从王孟英老师那学来了,虽略显奢华却也不失健康美好)。

     因柔而不黏的特性,粳米常作为中药而人汤剂中,取其更显中和之意。但若实在没有粳米,却非得用其来培土补中,如要用金匮附子粳米汤时,用籼米代替也未尝不可,只不过籼米柔性差一些,量少一点便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能用所学灵活应变,这也许就是学习的快乐吧。

     关于粳米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中药书籍都白纸黑字写着粳米能“清热除烦”,这就奇怪了,刚刚不是才说粳米得天地中和之气,阴阳均和而不偏,怎么能清热,这哪来的凉性啊?

     事实上,能清热的粳米是特指秋后采收的粳米。秋前秋后还会影响粳米的性质?是的,因为万物都会随着大道而变,不然就会被淘汰。如一个人在四季的状态都会有所改变,在春夏会显得活力无限,而在秋冬则更偏于沉寂寡欲,这是因为人体的阴阳会随天地阴阳变化而变,粳米也是如此。在秋后生长的粳米,受到外界强盛的金气的影响,体内阴阳难以再维持平衡,最终得到阴盛阳弱的清凉之性。对此《本草备要》是这么说的:“晚者得金气多,性凉,尤能清热。”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小水牛说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