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中医大师殿堂——无规矩就不成方圆
2020/6/21 10:47:29 小水牛说医
我是个喜欢思考医理的人。说喜欢可能还不够,可以说是几近疯狂,遇到奇怪的病症总要研究到底,这人怎么又发烧又觉得冷?这人为什么容易便秘却也容易泄利?那个人为什么动不动就发火,而且还满脸是痘痘?
去思索这些为什么的过程是快乐而刺激的,得到满意答案时会快乐得像个孩子。水牛很明白,这些快乐来源于天生的好奇,所以我很感谢爸妈给我这个好奇的“缺点”。有些人会说我得了便宜还卖乖,好吧,你们总是容易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却不知道水牛找不到答案时是如何的沮丧。“气之方升而未升则怒”,想得到答案却怎么也找不到,如果能怒也就好了,可是连怒的对象也没有呀,总不能把那些奇怪的问题都写下来,然后对着纸大骂吧?
所以学习中医,有时候喜出望外、兴高采烈,有却像丢了魂似的,就好像一直徘徊于热恋、失恋、热烈、又失恋的情绪中,这种虐人的状态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昨晚看了前辈江海涛老师的《药性琐谈》里关于药理和经方的讨论,突然让我明白了,太过执着于理法也许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着重于理法会忽略了经方,治疗时,医理分析的很到位、很准确,开方时举笔难定,该用什么药好,怎么搭配最好呢。不过我认为原因不是太着重理法,而是因为临床经验不足,对于药物和经方在临床的效果没有自己的把握,所以治病时开方时会犹豫。
真正喜欢中医的人不会只纠于医理而不管方药,反正我就做不到这样,在没学习中医前看到医生开的药方都会很好奇,不过好奇还是集中在想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字到底是什么字,学了中医之后就更好奇了,为什么治风寒的方加了那么多补血的药,就不怕阻碍了升散之力吗?为什么治理脾胃的药加了那么多黄芩,这不怕败了脾阳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些奇怪的方失去了好奇,因为思考了很多个为什么之后,我终于知道,他们都是瞎搞,我也知道了狂草不是显示实力,是为了掩盖其装神弄鬼的把戏。
而对于大师的方我却始终在敬仰中保持好奇,一开始学伤寒论时,就差点哭了。因为第一个方——桂枝汤就让我无从下手,桂枝汤总共才五味药,我起码提了二十个为什么,其中为什么桂枝汤要有芍药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一段时间,就差点去乞求张仲景老师能醒来回答我的问题,哪怕一分钟也好,在那之后芍药成了我最讨厌的药,也养成了现在一遇到芍药就喜欢用刀乱切的习惯。
回归正题,中医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中医的道理几乎都是古人通过感悟自然与人的关系总结而来的,所以医理是中医的核心,而且我觉得医理是在中医出现前就存在的。就好比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公转的道理是后来才发现的,但不能说从发现的时候才有公转。所以中医现在仍有解释不了的医理,但不能就此定性为伪科学,所有的未解之谜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寻找答案的能力。
经方是一些能力强到可以推动中医发展的大师对一些症状进行思考、整理后再认真严谨的一个药一个药搭配而成几乎可以称为完美的方,而简单地说就是大师们对症下药开的方。
这些经方近年来被逐渐总结出一些适用症,这些总结来源于大师的文字记载,比如伤寒论中写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就被总结为麻黄汤可以治头痛发热,身疼,恶风而喘,现在药店卖的中成药上面写的治疗功效几乎都是这样总结的。我觉得这样的总结是出于好心,对于不懂医术或者略懂的人来说是有帮助的,怎么说也是来源于大师的话,靠这样的总结来用方在一定时候是有效果的。
可这一出效果就麻烦了,很多人早被阴阳,五行的知识折磨得体无完肤,通过对应使用症来用方多简单啊,头疼,腰痛?好,麻黄汤,你看看一剂就好,什么破阴阳,滚一边去。带有适用症的经方就这样在这堆人中迅速发展起来,这一发展也带动了中药的研究,中药逐渐脱离了药理而往适用症上靠拢。我就不说看症开方有什么缺点了,我只想说因为这个适用症中医至少退后了一百年,我们正重复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的那个年代干的事。
经方是大师对症下药开的方,是满脑子医理的大师剖析症状,追寻导致症状的根源,然后一拔病根,二清病症定下的方。正确使用经方的方式当然也得像大师一样先寻找引发这些症状的病根,或许你没那么厉害,病的根源找的也许没那么清楚,但是你每找一步就离大师的水平更进了一步。
“对症下药”和“看症下药”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症体现在多个方面,要望闻问切四诊合一才能较准确的了解,单靠一个看是远远不够的,大师们整理出经方也绝非希望我们直接用看的方式来使用。小水牛认为经方就好比战场上那些成功的阵法,对症开方跟研究敌军的特点来排兵布阵是一样的。方书就是记载着能“横扫千军”方药的书,但是只记录阵法是没有用的,得有对应适用的敌军啊。所以无论是兵法书还是方书,大师都会将对应的敌军(疾病)最有辨识度的特点写出来。
也不知道有没人会怀疑将中医比喻成战争合适不?这么说吧,中国伟大军事家诸葛亮,大家都认识,用来解暑热的良方——行军散,大家也应该不会陌生,其发明人正是诸葛孔明。为什么诸葛亮军事和医术都厉害呢,就是因为这两者在很多道理上是相通。
试想一下,战场上存不存在具有共同特点的不同敌人,或者有些狡猾的敌军伪装一些特点来迷惑你?答案显而易见。所以那些想靠看症用方来成为合格医生的人就好比那个只看兵法就想当将军的赵括一样,失败的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正走在一条注定失败的路。
让我任性地将中医再继续当作战争吧,和平是政治家的事。战争一开始必须要做一件事就是派侦察兵打探敌人的情况,包括多少作战力量,指挥者是谁,有什么目的,战略又是什么。这部分在中医叫辨证,这一步要尽量严谨详细,尽可能剖析敌人的更多消息,然后再集思广益,这样何患无破敌之良计。
可是着急吃热豆腐的人们总经不起等待的考验,在利益至上的金钱观影响下,大家都开始变得燥急,觉得只要静下来就是在浪费时间。去医院看病,医生手指才搭上脉一会,你就觉得中医太慢了。经一系列检查、抽血、Ct你却一点也不觉得慢,因为你觉得你起码在忙。事实上把脉快准狠的就花几分钟,抽个血弄不好遇到个实习生半个小时就过去了。也许是害怕孤独,大家都害怕安静,可不曾想,伪装着忙个不停,心里却只会越发的空虚。
辨证的目的是为了找到病症的根源,也就是将症状放到医理中寻找为什么会导致这些症状的答案。判断是否准确找到根源的方法是将所有辨证得到的信息都在根源下研究,例如得到的根源是土湿胃不降,而症状有恶心,胀气,牙龈红痛,头还会涨痛。将症状放回根源去研究就是这样的:恶心,胀气是胃气不降郁滞而产生的,牙龈红痛,头涨痛可能是胃不降导致的相火不收,再仔细看看是否还有相火上炎,肺金不敛的症状,舌尖红,还有咳嗽,太棒了,都符合根源十拿九稳了。如果有一些症状不符合我们辨证得到的根源就要再重新诊断,切莫妄下结论。
找到根源后,要把精力放在解决根源矛盾上面,想办法攻击敌之核心,取其首脑,就能在伤亡损失最少的情况下结束战斗拿下胜利。可是拿什么结束战斗呢?当然是武器和阵法,医者之武器即为药,这个时候用经方就能发挥排山倒海的神功。找到同根源的经方,就可以放胆用,这时经发相对我们自己开的方更像是一种升华。我们开的方好坏取决于我们当下的水平,而中医发展至今也就老张,老黄等几个人的方能称为经发,所以放心的用,而且对准根源就别轻易修改。
不知不觉又写了这么多,论清医理和经方哪个更重要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怎么样协调好两者才是学习的关键。天下之大,无病不有,鞭再长也不能及,拥有属于自己的武器更便于随机应变,而脱离了前人的束缚,才有机会飞得更高。或许在你手中不断烁练的兵器终有一天会变成威力无边的神器,或许有一天不断朝正确方向前行的我们终能到达大师的殿堂。
不要再因为一些旁人的言论而怀疑自己那与众不同的努力了,他人越是不理解,我们必将越不平凡。坚持!加油!亲爱的学子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小水牛说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