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黄帝内经》学习“腹泻”的针灸治疗
2023/2/27 7:00:00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跟着《黄帝内经》学习不同类型腹泻的针灸治疗理念及方法。

     泄泻与哪些脏腑有关?如何辨证施治?

     泄泻主要与脾、胃、大、小肠、肝、肾有关。

     若感受外邪,饮食所作或脾胃内伤,均可致脾胃受纳失职,运化无力,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亦可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

     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若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

     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01

     完谷不化,大便清稀,可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穴治疗(《灵枢·九针十二原》篇)。

     因脾阳来源于肾阳,只有肾阳不衰,脾才能运化水谷和水湿。脾阳衰水湿不化则泻泄。

     又肾为胃之关,主二便,命门火衰则胃关不利,大便无主而泻泄。

     肝主疏泄,若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胃,致脾胃运化,腐熟失职而泻泄。

     临床上常取脾经太白、阴陵泉以健脾益气化水湿;取肝经之太冲、行间疏肝理气;取肾经之然谷、太溪以温补肾阳。

     02

     脾有病虚即腹部胀满,肠中鸣响,泻泄清稀,完谷不化。取太阴、阳明、少阴经的穴位,刺其出血(《素问·脏气法时论》)。

     脾有邪则运化失职,水湿停于中焦则腹部胀满,下注大肠则泄泻,完谷不化。

     脾与胃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肾阳温煦脾阳,又主二便,故取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足少阴肾经的有关腧穴。

     张介宾说:“脾与胃为表里,故当取足太阴阳明之经。少阴,肾脉也。脾主湿,肾主水,水能助湿伤脾,故当取少阴之血,以泄其寒实。”

     此病证临床上常取脾经之阴陵泉、三阴交;胃经之足三里、上巨虚;肾经的太溪穴,以健脾和胃温肾。

     03

     肾藏志,志有余则腹中胀满、飨泄,泻然谷穴治疗(《素问·调经论》),此为肾脏有寒邪,寒邪有余所致腹胀满泄泻。

     张介宾说:“肾邪有余,则寒气在腹,而为腹胀飧泄。”针灸治疗,取足少阴肾经的然谷穴,泻之出血以泻其寒邪。

     04

     针灸治疗急慢性腹泻,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严重失水或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应采取综合疗法。

     治疗腹泻的常用穴:天枢、中脘、气海、足三里、上巨虚。

     针刺方法:急性者多用泻法或透天凉法;慢性腹泻多用补法或烧山火。

     急性者每日1次或每日2次;慢性者每日1次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15~30分钟,亦可不留针。

     注:具体治疗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内经针灸知要浅解》,张登部、王黎明、高树中、刘光亭主编,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06年5月。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介绍4个治疗“腹泻”的经验方

     治疗小儿腹泻的专用方是什么?

     “四味药”搞定慢性腹泻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