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你开始“养阳”了吗?
2023/3/2 7:00:00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

    

    01

     原 文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02

     疑 义

     这节经文,需要讨论的问题,有如下三点:

     一、句读问题

     上述经文的标点,大多数注家皆如此,但有个别不同的。

     如:《内难经选释》(阎洪臣、高光振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第1版)在“万物之根本也”句下,是标的句号。

     而《黄帝素问直解》(清·高士宗著,于天星按,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年2月第1版),在“万物之根本也”句下,同样是标的句号,在“以从其根”的句下,却是标的分号。

     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问题

     王冰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似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滋苗者必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故以斯调节,从顺其根。二气常存,盖由根固,百刻晓暮,食亦宜然。”

     张志聪说:“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张景岳说:“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泄,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高士宗说:“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上面列举的是古代有代表性的注家的见解。下面让我们再看看现代研究《内经》的同道们的认识:

     于天星说:“本篇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问题,注家众说纷纭,不少失之穿凿,其实,这本来是顺应四时的一个预防学概念。高氏注文颇为质朴,比较符合经文原意……

     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经过无数医家临床实践,逐渐成为对治疗学有指导意义的一个命题,并成为祖国医学的一个颇有特色的方面。如若干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和久治不愈的痢疾,常采用夏季服用温补药物,至冬则病情反见好转,便是很好的证明。

     赵棣华说:“本篇反复论述顺应四时阴阳气候变化的养生之道,具有现实意义。如《张氏医通》据春夏养阳的理论,在炎热的伏天创用背上俞穴白芥子涂法治疗哮喘。

     中医研究院1955~1978年,运用冬病夏治的消喘膏(炒白芥子21克,延胡索、细辛、甘遂各12克,研细末),在三伏天贴肺俞、膏肓、百劳,治疗喘息型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共治疗1074例。……

     他们观察到有效病例除了咳、痰、喘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外,都有感冒少,过敏现象减轻或消失,体力增强等表现。这是用贴药的方法协助人体春夏养阳,以保证在秋冬仍有较强的抵抗力,使奉收、奉藏者多,所以能预防秋冬的疾病发生。”(见《内经新识》,赵棣华、郁文正、刘正才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以上的解说,是各不相同的。

     三、“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和上文“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联系起来理解,还是和下文“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联系起来理解。

     从大多数的注家来看,都是联系上文来理解的。因此,把“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句经文,或解释为能和万物一样,维持着正常生长发育的意思;或解释为使身体的生长发育按照自然规律发展的意思;或解释为能和万物的生长一样,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意思。

    

    03

     析 疑

     现将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阐述于下。为了叙述方便,把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合并起来讨论。

     关于句读问题和“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的问题:

     “万物之根本也”句下,应为感叹号。

     因上文是“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说明四时阴阳不可逆,只能从。

     所以接着用咏叹语气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一方面强调了四时阴阳的重要性,一方面引出下文“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惟其有此咏叹,始感波澜顿起,妙趣横生。假使没有这两句,文理虽亦通贯,但读之未免索然无味矣。

     “以从其根”句下,应为句号。

     理由是:“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三句,是说明懂得摄生之道的人,知道四时阴阳是万物变化的根本,不可逆,只能从,并能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其根而固其本,以保证身体健康。

     这是紧承上文从正面论述,文义和语气,到此已经完结。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句下,应为逗号。

     试先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含义。“沉浮”的沉字,亦作沈。“沉浮”二字,是在水面上出没的意思。

     《诗·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扬舟,载沈载浮”,还用以比喻盛衰,消长。《淮南子·原道训》:“与道沈浮俯仰”。

     高诱注:“沉浮犹盛衰”,也指随波逐流,即随俗的意思。《史记·游侠列传》:“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沈浮面取荣名哉!”在这里应作随波逐流解。

     “生长之门”的门字,指门径。

     《易·系辞下》:“乾坤其《易》之门邪?”孔颖达疏:“《易》之变化从乾坤而起,犹人之兴动从门而出,故乾坤是《易》之门。”

     在这里应作四时阴阳解。因为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当然也就是万物生长的门径。

     这就很明显,“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是说:所以和万物随波逐流在四时阴阳变化之中。

     联系下面的三句来看,实质上就是说,不懂摄生之道的,不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和万物随波逐流在四时阴阳变化之中,往往会逆其根,伐其本,丧其真的。这就不能趋吉避凶,掌握自己的命运。

     再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笔法。这个句子,是紧承上文来的一个反面论述,正反对比,就把问题的利害阐述得更加清楚,更为突出。

     于是下文再来三句“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回顾上文的咏叹,以展开下文的论述,接着是“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从“逆”、“从”两个方面,也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一个总结。这就很明显,“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句,应与下文联系起来解释,而不当与上文联系起来解释。

     因此,“以从其根”句下,应是句号;“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句下,应是逗号。

     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问题,张志聪、张景岳、高士宗等的解释,都是根据经文的前后连贯来理解的,尽管说法详略不同,但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对的。

     王冰的解释是从饮食的寒温,来探讨生活上养阴养阳的方法,可谓别有见解。

     于天星、赵棣华等同志在解释经文的同时,指出后世医家对这个理论运用的经验,以及近代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新成就、新发展,都是很好的说明,都值得我们学习,兼收并蓄可也。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内经析疑》,谢浴凡著,重庆出版社出版,2004年4月。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这句话怎么用?

     四季脉象为什么不同?—— 四时脉象的理解

     春夏养阴,秋冬养阳 VS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