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治上半身的病,要扎下半身的穴?
2023/3/14 7:00:00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的临床应用。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本条经文出自《灵枢·终始》篇。

     其意思是说疾病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可以选取在下部的腧穴进行治疗;而疾病表现在下部的,可以选取分布在上部的腧穴进行治疗;

     头部有病的,可取足部的腧穴治疗;腰部有疾者,可选用腘窝部的(委中)穴位治疗。

    

    01

     这种选取腧穴的方法,属针灸取穴中的远道取穴法,或称循经取穴法,为针灸处方中重要的基本法则。

     本取穴法则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

     因为经络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是运行营卫气血的通路。经络气血的逆乱与阻滞,往往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循经远取法,就是在经络分布特点及其运行气血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经脉根结、标本等基本理论而制订的取穴方法。

     就经脉根结、标本理论而言,主要是阐明经气的通贯、集中与弥散有上下、内外对应关系。

     经脉根结、标本具有相对应的特征,根与本,分布于四肢末端,标与结,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头、面、腹、背在上,四肢末端在下,其上下所在部位的穴位主治作用互为影响,所以为循经远取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故提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头病取足,腰病取之腘的取穴方法。

    

    02

     譬如《针灸聚英·肘后歌》载“头面之疾针至阴,腿脚有疾风府寻”以及《四总穴歌》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些常用的取穴法都是本法的具体临床应用。

     循经远道取穴法,临床上应用甚广,但具体运用时,既要考虑“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经络分布、循行,又要结合经脉根结、标本相互关系,同时也要依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做全面分析,然后选取适当腧穴进行治疗,做到取穴巧妙,有方有法,疗效显著。

     譬如:

     痛在眼内眦,昼轻夜重,伴失眠多梦,证属阴虚阳亢,虚火循经上蹿于头面,实乃本虚标实之证。

     临床上可选取足少阴肾经之“照海”穴进行治疗。因照海穴为阴跷脉之起始处,目内眦又为阴阳跷脉之交会之处,取照海即为上病下取之法。

     再如:

     下肢痿痹,取风府穴治疗。

     因风府穴为督脉、足太阳、阳维之会穴,《千金》载:“足不仁,风府、腰俞主之”,正如《肘后歌》所云:“腿脚有疾风府寻。”此为下病上取之法。

     注:具体治疗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内经针灸知要浅解》,张登部、王黎明、高树中、刘光亭主编,南海出版公司出版,2006年5月。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田从豁:针灸“祛瘀生新”法治顽疾的经验

     看了就会用的“针灸处方”,了解一下

     针灸也能开一个“十全大补汤”,你知道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