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之诠释
2023/4/8 7:00:00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纪立金先生对《伤寒论》太阳病变的理解。
1
太阳含义
人身的阳气,来源于肾间动气。
肾间动气即“肾气”。“肾阳”,也叫“生气”、“生阳”,它来自先天,具有生发活动的能力,没有它,脏腑、经络,气血便不能正常发育活动,就像植物损伤了根本,茎叶就要枯萎一样。因此《难经》比作树之有根,称之为“生气之原”。
先天肾气充沛,则脏腑功能正常,脾胃能腐熟水谷,化生营卫,营卫由心肺敷布,运行于内外,灌输于周身。
肾又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外应毫毛腠理。三焦为决渎之官,膀胱为津液之腑,二者得肾阳之气化,则津液循三焦外出皮肤而为汗,下输膀胱而为尿。
由此可知,阳气的作用,不但表现于脏腑生理功能,也直接间接地表现于营卫的循行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
若撇开阳气在体内的部分,仅就肤表之阳而言,形层为最外,面积又最大。人身阳气,敷布体表,卫外为固,领域最广,是为太阳。
太阳即阳气较多之意,又称巨阳。
《素问·热论》日:“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张景岳云:“巨,大也。太阳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其所属”。均从不同角度阐释太阳为巨阳。
2
太阳生理
太阳气化生理之变,主要表现于肤表,肤表是营卫循行之地。太阳既然是肤表之阳,那么,太阳的作用必从分布于肤表的营卫表现出来。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在营气的支援下,起着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作用。
旧注称“太阳主肤表而统营卫”,“统营卫”,就是把太阳的功能,概括为营卫行在体表的功能。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辖营卫,抵御外邪入侵,保护机体,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为六经之藩篱,即《灵枢·营卫生会篇》所云:“太阳主外”。
吴昆曰:“太阳有敷畅阳气的作用,其气向外,主表而又主开”,故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在六经之最外层,又具有卫外的功能,因而有“太阳主表,为六经之首,总统营卫,而为身之外藩”之说。
太阳经络脏腑之变,主要包括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而《伤寒论》中主要涉及足太阳膀胱。
足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入循膂,络肾属膀胱,行身之背。
背属阳为表,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一个部位,为诸阳之长。膀胱脉与肾脉相连,互为表里。
《灵枢·本脏篇》日:“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三焦为决渎之官,膀胱为津液之腑,二者通过肾阳的气化,则津液循三焦外出皮肤而为汗,下输膀胱而为尿。
3
太阳病变
太阳病变之一,首先表现在营卫之变,人体的阳气来源于肾间之动气,以中焦为中继,外而敷布于体表,即太阳之阳,起着温煦体表,固护腠理的作用。
营卫化生于中焦,卫主卫护于外,营主营运于内,卫气的生理功能靠营气不断支援,即“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故营卫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素问·评热病论》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太阳主肤表,统营卫,当外邪侵袭人体时,先中于皮毛,太阳首当其冲,出现一系列表气不和、营卫失调的脉证,谓之太阳病。
其典型脉证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
卫气趋于体表以抗邪则发热、脉浮;卫气不能卫外则恶寒。脉浮、发热、恶寒,是太阳气化之为病。
外邪袭人,不但能影响太阳的气化,也能袭入太阳经络。太阳经络受邪,营阴滞涩,则见头项强痛,这是太阳经络之为病。
以上脉证,统称太阳表证。
太阳病变之二,太阳主表,因此太阳病之变的趋势由表入里,又是太阳病之变的又一特点。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主表,少阴主里,太阳卫外之功能,根源于肾阳,肾阳充足,则太阳的卫外功能亦强,反之,太阳失护,就会导致为少阴病。
少阴里虚,也会导致太阳失固,易感外邪而发病。另外,由于肺合皮毛,所以手太阴肺的病变与太阳病有密切关系,太阳病的病理往往与肺有关。
李时珍说:“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
“盖皮毛外闭,则郁热内攻,而肺气膹郁,……是则麻黄汤虽太阳发汗之剂要,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也。”
太阳病变之三,太阳之气资始于肾中之阳气,得脾胃水谷之气的补充,而能敷布于周身,则在于肺气的宣发作用。
因此,太阳主表的功能,是众多脏腑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太阳受邪为病,也必然要影响到相关之脏腑。
同时,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常因患者体质的差异,以及治不及时或治不如法,即所谓失治、或误治,而使表邪不解且又兼见其他证候,或表证虽罢而出现所谓的坏病,也有新感引动宿疾或宿疾并发新感,这就是太阳病篇中兼、变、夹杂之证,这是太阳病论“变”的又一大特点。
此外,某些病证的早期,可能出现一些类似太阳病的证候,但其实质并非太阳病,称作太阳病类似证,与太阳病以资鉴别。
4
太阳辨治
太阳病的辨证特点,太阳病的性质为表证,而有风、寒、温之分。
由于病人体质强弱的差异、感邪性质及程度的不同,故太阳病又有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等不同证型。
太阳病以汗法为主,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在汗法的具体运用中,要时刻体现调顺太阳生理之性,改变太阳病理之变的辨治原则。
太阳表证当治以汗法,由于是证有寒热之异,所以治有辛温、辛凉之别。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当治以辛温,太阳中风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太阳伤寒证治以开腠发汗、宣肺定喘,方用麻黄汤。
对太阳温病的治疗,仲景虽未论及,但治以辛凉自在不言中。
太阳病兼证的治疗原则,是在主治方的基础上,随兼证加减,灵活变通,也体现顺太阳之性的特点。对于变证的治疗,应遵循辨证论治的法则,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对于类似证则当辨其疑似,去伪存真,求其本而议其治。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伤寒析变》,纪立金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伤寒论》条文排序的意义 —— 太阳病上
原创|对“太阳表证”治法与运用的思考
无汗,你会用「桂枝汤」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