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阳明病”之诠释
2023/4/13 7:00:00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纪立金先生对《伤寒论》阳明病变的理解。
1
阳明含义
《灵枢·九针论》称阳明曰:“阳明多血多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亦称阳明为:“两阳合明”,均从不同侧面阐明阳明为盛阳,即阳气极盛,阳气极盛最体现出阳气在人体中的温煦作用。
就人体的脏腑功能来说,唯有肠胃主腐熟水谷,化生营卫,热能最大,堪称盛阳。
2
阳明生理
阳明气化生理,阳明实指胃家(包括胃和大肠)而言。
胃为水谷之海,司纳主降,腐熟水谷。大肠主传导糟粕。
胃肠的消化水谷,吸收营养,排除糟粕,化生营卫,故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脉之长。
阳明经络脏腑,阳明其应手阳明大肠与足阳明胃。
足阳明经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其支者,从大迎前下走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说明胃脉与脾脉相连。
手阳明经脉起手食指之端,循臂外侧上行至肩,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说明大肠之脉与肺脉相连,故构成胃与脾、大肠与肺的表里关系。
《灵枢·五味》曰:“五脏六腑皆秉气于胃”,亦因阳明与太阴相表里。
3
阳明病变
阳明病变之一,胃主燥、主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湿,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大肠主传导糟粕,须赖肺气的肃降与津液的敷布。
阳明之燥与太阴之湿,相济为用,共同完成对水谷的受纳、腐熟、转输精微物质,以供养全身而化生营卫气血,故有“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若阳明燥气亢盛,湿气不足,则邪从燥化热,成为阳明病;反之,阳明燥气不足,湿气有余,则形成寒湿内盛的太阴病。
阳明病变之二,胃家不但腐熟水谷、化生营卫,而且具有排泄粪便的传导作用。
在健康情况下,消化、传导功能正常,便没有症状出现。但受邪后就不同了,燥热在里,必影响胃家的传导,使宿食粪便留滞,就形成了“胃家实”。
胃家病变是阳明之为病的主要表现特点,胃肠功能的失常,邪气从阳化热,形成里热里实的病变。
阳明病,可由外邪侵入阳明而发,亦可从太阳病、少阳病转属而来。
形成阳明病者,多素体阳气偏亢,邪入阳明,易于化热化燥,形成里热里实之证,以胃肠宿食粪便留滞,阻滞腑气通降为主要病变者,为典型的阳明病,仲景称之为“胃家实”。
阳明里热,为无形邪热炽盛,壅聚于胃肠,充斥于内外,致表里俱热,若胃肠中无宿食粪便留滞者,证可见:身热、汗自出、烦渴、脉洪大等气分病之变。
阳明里实,为有形燥结里实,是燥热之邪与胃肠中宿食粪便相结,阻滞腑气通降,证见:大便秘结,潮热谵语,腹满腹痛,舌苔黄燥,脉沉实有力等等,是典型的胃家实,为正阳阳明证。
若胃强脾弱,脾不为胃行其津液,肠中乏津,证见:大便硬,小便数,虽多日不大便无所苦者,为太阳阳明证。
若误治津伤,肠燥而暂时大便难者,为少阳阳明证。
阳明病变之三,阳明病的形成,邪热入于胃家,化热化燥而成胃家燥热结实,自发阳明病必先热化后燥化,转属的阳明病则或者但从热化,或者但从燥化,或者燥热齐化,其特点是化燥成实的必不大便或大便难;
入里化热的必由无汗变为周身濈然微汗,当在化热化燥的过程中,其速度的快慢取决于胃阳的盛衰,同时在化热化燥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复杂的变证,因此尚有阳明中风、阳明中寒及兼变证等病变。
既成阳明燥热结实后,由于正盛邪实,里热实证,一方面,治疗及时,或清或下,可立转危局,愈于阳明;另一方面,阳明主里,外邪由外之内而盛于内,化热化燥之后,即不再传变,所以论中说“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但若失治误治,津液内竭,则死于竭阴。若攻下过早或过猛,损伤中阳,又会导致下利滑泻之变,转属为太阴病之变。
4
阳明辨治
阳明病辨治,主以清、下两法。热证宜辛寒清热,方用白虎汤;气津两伤者加人参,即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病实证,治宜泻热通腑,三承气汤为代表方剂。脾约证则当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仅暂时性肠道津亏大便难者,当用导法。
阳明中风、阳明中寒及兼、变、类证,治当随证施治。
总之,阳明里热实证的治疗以清下实热,保存津液为主,不可妄用发汗及利小便等法。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伤寒析变》,纪立金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伤寒论》条文排序的意义 —— 阳明病
“栀子豉汤证”是阳明热证,而非太阳变证
黑苔,不一定是阳明实热,还有可能是寒湿内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