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的“生理”与“病理”
2023/4/15 7:00:00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纪立金先生对《伤寒论》少阳病变的理解。
01
少阳含义
人身的阳气来源于肾间动气,敷布于体表以卫外,为太阳;盛于中焦腐熟水谷,为阳明。
太阳也好,阳明也好,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两个阳,只是根据阳气分布的部位不同,其多、少、强、弱和作用也不同,因而命名也就不同,其实只是一个阳在体内体外出入游行而已。
如果撇开其卫外和腐熟水谷的作用,单就其出入游行而言便叫作少阳。
《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都说明人体的阳气,分之则为三,合之则为一。
02
少阳生理
少阳生理之变,太阳是阳之最外,称臣阳;阳明是两阳合而盛大,称盛阳;而少阳之阳,是以三焦为道路,内而脏腑,外而腠理,生发活动,对人体起着温煦长养的作用,它不亢不烈,犹如日之初生,故又称嫩阳、少火,也叫一阳。
因其生发活动,流通畅达,故也称游部,即《素问·阴阳类论》说:“一阳者,少阳也”、“一阳为游部”。
少阳经络脏腑,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是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
足少阳胆内寄相火,主疏泄,喜条达。手足少阳经脉相联,故二者功能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契机,升降自如,阳气才能游行于上下,宣达于内外,以发挥温煦长养之功,犹如人体阳气布散转输的枢纽,故《内经·三阴三阳离合论》曰:“少阳主枢”。
少阳胆腑,居于胁下,内附于肝,经络相通,脏腑相连,相火正常枢转于外,是少阳的作用,正常敷布于内,是厥阴的作用,故少阳与厥阴相表里。
03
少阳病变
少阳病变之一,少阳既是少火,又为游部,就必须条达通畅,不郁不结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
一旦受邪,少阳不是郁就是结,郁则化火,结则烦满痞硬,这就是少阳受邪后出现的两大病理特点。便成为少阳病分类辨治的依据。
少阳病有外邪直犯少阳本经而发病者,也有太阳病转入少阳而发病者。
凡太阳病转属少阳者,多因正气较弱。即“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所致;
少阳主疏泄,郁则病作,自发于少阳本经的,病变以少火被郁为主,可见口苦,咽干,目眩等症。
转属的病变以邪结胁下,枢机不利为主。可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又称半表半里证,或称柴胡证。
少阳病变之二,邪在少阳半表半里,除少阳本身郁或结之变外,由于少阳外邻太阳之表,内近阳明之里,病邪每多传变,故常有兼夹之变。
04
少阳辨治
少阳病的辨治,自发本经的少阳病,根据其不同的病情之表现,可分为少阳中风和少阳伤寒。
只是头痛、发热、脉弦细者,为少阳伤寒;兼耳聋、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为少阳中风。
由太阳转属而来的少阳病,根据其病情,分为小柴胡汤证和大柴胡汤证。
满闷或痞硬在胁下,仅见喜呕的,为小柴胡汤证。
“心下急”或“心下痞硬”,而出现呕吐下利的,较前者更偏于里,为大柴胡汤证。
少阳病的主治,少阳病是半表半里之气的郁结,所以少阳病治疗原则以发散郁火和枢转少阳为主,小柴胡汤是其主方。
邪在表当汗,在里宜下,邪入少阳,为在半表半里,非表证,亦非里证,更非胸中有实邪,故汗、吐、下三法均属禁忌之例。只有和之,是少阳病治法。
但因证候中常有兼挟,故于和法中仍有兼汗、兼下等变通治法。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伤寒析变》,纪立金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6年5月。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少阳病是什么?小柴胡汤怎么用?
少阳的“半表半里”到底在哪里?
“小柴胡汤”与“慢性/亚急性炎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