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荨麻疹的名家经验方(五)
2023/4/27 7:00:00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继续学习治疗荨麻疹的中医名家经验方。

     20

     陈汉章诊治经验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陈氏认为本有虚证,也有实证,以虚证为多;虚证有血虚风燥证、肾虚证,又以前者为多;实证为风湿热证。此外,尚有其他证型,但数量较少。

     若疗程适当延长,疗效可能还能提高。

     血虚风燥型:风团泛发全身,大小不等,瘙痒不宁,时起时消,时有头晕眼花,唇舌色淡,脉细。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处方:当归、川芎各 6~10g,熟地黄、黄芪各 20~30g,赤芍、首乌、黄芩各 10~15g、白蒺藜 10~20g,荆芥、防风各 10g。

     风湿热证:风团泛发全身,大小不等,瘙痒无度,皮肤焮热,时起时消,舌边尖红、苔黄腻,或黄白腻而干,脉滑数或濡数。

     治宜祛风清热祛湿,方用火炭母饮加减。

     处方:火炭母、石韦各 15~30g,茵陈 15~20g,白蒺藜10~20g,蝉蜕、苦参各 10g,黄芩、地肤子各 10~15g,白花蛇舌草、白背叶根各 20~30g

     肾虚型:风团泛发,大小不等,瘙痒不宁,时起时消,腰膝酸软。治宜益肾祛风解毒,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

     处方:熟地黄 30g,山茱萸、山药、牡丹皮各 10~15g,猪苓12g,金刚头20~30g,白蒺藜 10~20g,防风10~20g。

     肾阴虚者兼见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脉细数,宜加知母、黄柏,地黄用生地黄;肾阳虚者兼见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沉,宜加淫羊藿、仙茅、肉桂、骨碎补,地黄用熟地黄。

     21

     金起凤诊治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金起凤教授治疗荨麻疹时注重标本缓急,旨在求本。

     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以说明各种病证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如正气是本、邪气是标;病因是本,症状是标等等。

     病有标本缓急,治疗当分先后。

     金氏认为皮肤病虽属肌表疾患,但究其病机,多是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

     正所谓“皮肤病虽形于外,而多源于内,”故以“治外必本诸内”为原则,在治疗上当着眼于本。

     对于治标治本,应视病情表现来决定主次先后。金老认为急则治标,标本兼治,其目的都是为求治于本也。

     明辨了疾病的标本缓急后,遣药组方才不会被变化万端的各种临床表现所迷惑,而贻误病情。

     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可见标本缓急在诊断、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急则治其标是权宜之计。荨麻疹虽为肌表疾病,但究其病机,多是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

     一般情况下,治本是治病的根本法则。

     如标证甚急,若不及时治疗,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可危及生命,此时必须采取“急则治标”,先治其标病,由此可见治标乃是应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治本才是根本之图。

     治标常用清热疏风止痒法。

     如治一男性荨麻疹患者,半月前遍体突然泛发风团,每日午前和夜晚则发,骤起骤消,瘙痒剧烈,发则兼有腹痛。

     曾在某院诊为“胃肠型荨麻疹”,经治不效。

     诊见:全身泛发红色风团,痒剧,伴脘腹疼痛,咽干口燥,便秘溲黄、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金师认为形瘦之体,质偏阴虚,阴虚生内热,又外感风邪、两邪相搏,郁久热盛,致邪热里结,营卫失调而发。

     本例阴虚是本,热结和风邪是标。

     现风团泛发,热结于里、腹痛便秘等标证甚急,当先治其标病。

     治拟苦辛泄降,通腑泄热,佐以祛风。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药用荆芥、黄芩、生石膏、藿香、黄连、炒山栀、白鲜皮、苦参、六一散、炒枳实、生军、蝉衣。

     服3剂后便泄五次,腹痛消失,风团、瘙痒均减,仍觉口咽干燥,渴喜凉饮。

     腑结虽通,但里热未减,胃阴已伤,治宜甘寒清热,养阴泄湿,调和营卫。

     方用北沙参、生石膏、知母、花粉、芦根、茵陈、山栀、当归、六一散、浮萍、蝉衣、白鲜皮。

     药服5剂,咽干消失、渴饮、风团、瘙痒显减,后随证稍予加减又服6剂而痊愈。

     缓则治其本,是根本之图。

     缓则治本是适用于病势较缓,病程较长的一类疾病,治疗应针对疾病的本质,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治病必求于本。”

     如金老治一女性,42岁。躯干四肢起散在风团,时发时止,每逢经前易发,经后减轻,已一年余。

     曾在某院诊为“慢性荨麻疹”,经治半年无显效。

     诊治:躯干、四肢散在肤色或微红色风团,时隐时现,瘙痒较甚,伴经期延后, 色淡量多,少腹觉凉,纳少便溏,腰酸梦多,舌淡苔白, 脉沉弦细。

     金氏诊为“冲任不调型荨麻疹”证属冲任失调, 脾肾阳虚,阳失敷布,外受风邪,致营卫失调所致。

     本例冲任失调,脾肾阳虚是本。治宜调摄冲任,温补脾肾,调和营卫。

     方用附子理中合四物汤加减。

     药用党参、炒白术、 炙草、炮姜、熟附块、熟地补益脾肾,温阳散寒;当归、白芍养血调经,益阴和营;冲任贮蓄精血盈亏,与肝肾有密切关系,故用仙灵脾、巴戟天调摄冲任,温补肾阳;防风、蝉衣祛风止痒。

     上方连服14剂后,风团瘙痒轻减,腹凉已除,诸证好转,近期讯至,经量减少。

     上方去熟附块, 加生杜仲又服30剂而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标本兼顾,旨在扶正祛邪。标本兼顾,适用于正气不足,复感外邪,病势较轻者;标本兼治亦可用于标病本病并重之候。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当用标本同治,缓急兼顾的疗法,但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有所侧重。

     正如高士宗云:“如邪正之有余不足,迭胜而相间者,则并行其治。并行者,补泻兼施、寒热互用也。”

     在具体应用扶正祛邪法则时,必须区分邪正双方的消长盛衰,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轻重,或主补兼以祛邪,或主攻兼以扶正,使扶正不留邪,攻邪不伤正为原则。

     如金老治一女性,42岁,全身起风团,暮夜必发,瘙庠较剧,晨起消失,已逾半载。

     曾在几所医院诊为“慢性荨麻疹”,经治皆少效。

     诊见:躯干四肢遍布淡红色风团,瘙痒頗甚,伴有恶风低烧,自汗, 体乏面黄,纳少便溏,苔薄白润,脉浮缓。脾气亏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外侵,使营卫失调。

     本例脾气亏虚,卫外不固是本。邪正相间、治当扶正祛邪、法拟健脾温阳、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方用玉屏风、桂枝汤、理中汤复方图治。

     处方:生黄芪30g,炒白术12g,防风、桂枝、白芍各10g,党参15g,炙甘草6g,炮姜9g,浮萍草15g,红枣5枚。

     服药7剂,恶风低烧得解,风团见少,诸症轻减。按前方随症略予加减,又服药20剂而告愈。造访四个月未复发。

     22

     施汉章诊治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施汉章老中医认为荨麻疹急性易治,慢性难疗。

     由于外邪引起的荨麻疹,使用荆芥、 防风,蝉蜕等药物,常常药后病变加重。此乃邪气外出, 并非药不对证,要守方继服。

     对平肝熄风药物的使用,不论外风或内风所致的病变,均可使用。

     在辨证治疗的方药中,选用2~3味镇肝熄风药,对控制荨麻疹的发作,能取得较好的作用。

     在临床上证型很多,常见的有:

     风寒型, 治宜疏风散寒,方选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型,治宜疏风清热,方选消风散加减;

     血热瘀滞,风从内生型、治宜凉血化瘀、平肝熄风,方用桃红四物汤加生龙牡、珍珠母、龟甲、白蒺藜、蝉蜕等;

     风邪乘袭,热结肠胃型, 治宜固表祛风,清热通便,方用泻心汤加荆芥、防风、羌活、白芷、乌梢蛇、黄芪、白术等;

     心火内炽,经脉瘀滞型,治宜清心火,活血化瘀,方选交泰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湿热内蕴型,治宜清热利湿,方选五皮饮加减;

     血热受风型,治宜凉血祛风,佐以平肝,方用凉血四物汤加荆芥、防风、龟甲、煅龙牡、珍珠母、生首乌、蝉蜕等;

     气血不足型,治宜益气养血,方选归脾汤加减;

     冲任失调型,治宜滋养肝肾,调和冲任,方选二仙汤加减;

     肠胃实热型,治宜清肠胃实热,调三焦气机,方选升降散加减。

     23

     张作舟诊治经验

     张氏从以下几方面论治慢性荨麻疹。

     固卫和营佐以酸敛;此法用于表虚不固,风邪乘虚而入,营卫失和而发疹者。其疹块小而色淡,时起时伏,多于汗后遇风寒而发,反复不愈,痒剧。

     常伴恶风多汗,面色?白,气短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沉。常用固卫御风汤治疗。

     方中取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御风;入党参扶正以治本;桂枝、白芍调和营卫;乌梅、五味子酸涩以收敛阴气;白鲜皮、秦艽驱客表之风邪;白芥子透达卫阳;甘草调和诸药。

     此方固表祛风,酸涩而不敛邪。

     兼有热象者, 去白芥子加青蒿;汗多者加生牡蛎;剧痒者加刺蒺藜。

     如治李某某,男,20岁。1991年11月9日初诊。自述平日多汗,常于汗后皮肤上出现风疹块已3年,淡红色,遇寒则加重,得暖则消,痒剧。

     来诊时全身散布豆粒大淡红色疹块,暴露处为多。面色?白,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辨为营卫失和,风邪外袭。治以和营解肌,益气固表。

     方用黄芪、白鲜皮各15g,白术、防风、桂枝、白芍、五味子、秦艽、甘草各10g,白芥子6g,7剂。

     二诊时,疹块大减,仍多汗,原方加党参、乌梅各10g, 7剂。三诊时仅在暴露部位偶见少量疹块,可很快消退。继服前方7 剂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养血熄风内外同治:此法用于血虚气弱,脏腑失养,风从内生,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疹者。

     亦有本虚复感风邪,外风引动内风而发者。其疹块多淡红或如肤色,形如云片,痒不甚,多夜起昼伏,劳累后加重,经年不愈。

     伴面白唇淡,头晕健忘,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脉沉细。常用养血熄风汤治疗。

     方中以当归补血汤益气养血,重用黄芪以使气旺血生;何首乌养阴血以助之;白芍、五味子酸柔敛阴以熄风;乌蛇、全虫搜风止痒治内风;白鲜皮、羌活疏风祛邪治外风。

     疹块顽固不退者加蜈蚣3条;疹块色暗淡、伴唇紫舌暗者加桃仁、红花、桂枝以活血通络;若妇女每于经期发疹,为血虚冲任失调,可加益母草以养血调经。

     方中五味子酸柔,有收敛气阴而不恋邪之功,故气阴虚多用之。

     如治方某某,女,43岁。1992年2月9日初诊。自诉患功能性子宫出血两年余。

     近1年来全身反复出现风疹块,时隐时现,瘙痒,伴头晕乏力,失眠健忘,经某医院检查23种过敏源,均为阴性。

     来诊时躯干有数个淡红色疹块,面色苍白,大便干燥,舌质淡、苔薄,脉沉细。辨为血虚气弱,风邪客表。治以益气养血,祛散风邪。

     方用黄芪、何首乌、白鲜皮各15g,当归、白芍、五味子、柴胡、荆芥、防风、麻仁各10g,5剂。

     二诊时自觉痒减而疹块如初,此乃邪祛而内风未动也。原方去荆芥、防风,加乌蛇、全虫搜风,益母草和血,7剂。

     三诊时偶有少量疹块出现。后予养血和营之剂调理半月余,随访3个月无复发。

     滋阴清热,潜阳熄风:此法用于阴虚内热而发疹者。

     《素问》曰:“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其疹块色多红赤,自觉灼热而痒,午后或夜间加重,晨起消退,多伴有心烦易怒,口干目涩,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常用养阴宁荨汤治疗。方中生地、白芍、女贞子养阴清热;黄芪益气生阴;五味子酸柔敛阴以助之;地骨皮、丹皮清虚热;牡蛎、珍珠母潜阳熄风;白鲜皮、秦艽祛风止痒。

     虚热重者加黄芩、青蒿;痒重者加蝉衣。

     张氏认为风药多燥,阴虚者不宜使用。推崇祁坤“宜凉风润燥,慎用风药”的主张。

     对虚阳外扰之证,用滋阴潜阳之法,多奏良效。

     如治杨某某,女,33岁。1991年10月7日初诊。自述常于午后或夜间全身岀现红色片状疹块,灼热而痒,晨起则消, 已9年余。

     平日经期不准,色红量少,五心烦热,口干纳差,舌尖红、苔少,脉沉细。辨为阴虚内热,虚阳外扰。治以育阴潜阳,清热疏风。

     方用生地、生牡蛎、珍珠母各20g,黄芪、女贞子各15g,白芍、地骨皮、丹皮、五味子、防风各10g,7剂。

     二诊时烦热大减,发疹如故。此虚热渐退内风未除。原方加代赭石、白鲜皮各20g镇肝祛风。7剂。

     三诊时疹块已极少,原方连服14剂。3个月后随访, 皮疹未再复发。

     清热理脾,宣化湿浊:此法用于胃肠湿热内蕴,化热动风,湿热风邪互结,“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疹者。

     其疹块多泛发全身,此起彼伏, 色红而剧痒。可因食腥发之物而诱发或加重。

     常伴脘腹胀闷或疼痛,便秘或腹泻,舌质红、苔黄,脉滑数。常用平胃散加味治疗。

     方中苍术、厚朴、茯苓健脾燥湿;茵陈、青蒿、黄芩清热除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使“湿不内恋, 风无所依”;白鲜皮、刺蒺藜疏风止痒。

     便秘加焦槟榔;纳呆、苔黄厚者加焦三仙。

     如治魏某,男,30岁。1992年1 月11日初诊。

     自述全身反复出现大量红色风疹块已3个月,剧痒,食鱼、虾或饮酒后加重。常感脘腹胀闷,纳食尚好,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为阳明湿热扰及肺卫,风行皮腠。治以健脾化湿,疏风清热。

     方用苍术、厚朴、茯苓、茵陈、藿香、佩兰、杏仁、黄芩各10g,白鲜皮15g,焦三仙30g。7剂。

     二诊已3日未出现疹块。原方加青蒿、丹皮各10g,取其清热活血之效。7剂。

     1个月后来述,疹块未再复发。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从书-皮肤病》,李元文、张丰川编著,中国卫生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治疗荨麻疹的名家经验方(二)

     治疗荨麻疹的名家经验方(三)

     治疗荨麻疹的名家经验方(四)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