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一张治半身不遂的名方
2024/3/31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中医名家们应用补阳还五汤的经验。

    

     吴崇奇经验

    

     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半身不遂的本源是元气亏损。根据气血相互为用之理,气滞可产生血瘀,而气虚亦可产生血瘀。

     故本方是补气与活血化瘀二法相结合的代表方剂,王氏从而开创了补气活血治疗中风的先河。

     余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验证,只要属于气虚血瘀所致中风者,运用本方皆能获得良效。

     本方多用于中风恢复期(即中风后6个月之内所有的症状)、中风后遗症(6个月以后所遗留的症状)、中风轻证(即属于中经络者)等。

     余曾治一妇女,年逾五旬,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发病前半月常觉头晕,右手食指、中指麻木。

     于某日吃早饭之时,突然手不自主地将碗筷掉地,随之口歪流涎,言语不利,逐渐感觉右侧半身活动不利,但意识清楚,当即住院治疗。

     经治2个月之久,病情好转。但肢体活动仍感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延余诊治,患者呈消瘦病容,气短乏力,舌质暗红,舌下络脉色清而淡,脉见细涩。余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黄芪100g,当归10g,赤芍10g,地龙7g,川芎5g,桃仁5g,红花5g,鸡血藤30g,蜈蚣2条,全蝎10g,桂枝10g。

     患者先后服药30多剂,效果较为明显,可用手持筷进食,并可扶杖步行。继照原方加养血扶正之品,再服20多剂而愈。

     余在临床中亦发现滥用本方现象,由于治疗不当致使患者病情加重。

     因此,使用本方要注意:

     其一,用本方治疗的半身不遂,以恢复期的为主,属于后遗症及轻病者,效果较差;

     其二,久服缓治,疗效方显,不要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

     其三,要注意黄芪的用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时逐渐加大其用量,而活血祛瘀药用量不宜过重;

     其四,阴虚血热之人,忌用本方。

     (《北方医话》)

    

     王乃一经验

    

     补阳还五汤与滋补肝肾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半身不遂之名方。方中重用黄芪,意在补气,气为血帅,气足则血行矣。然本病起因甚多,不独气虚。故一概用原方亦有不效者。

     余临床多年,治疗该病甚多,以原方加用淫羊藿、枸杞子、山茱萸、杜仲效果较佳。因其病源在肾,波及于肝,故除补气活血外,应伍用补肝肾之品。

     曾治一孕妇偏瘫患者。其因暴怒致头痛,四肢麻木,舌本强直,当即卧榻休息。次日起床时出现右侧半身不遂,语言不利,送某医院救治,诊为血栓形成。住院两周病情无改变,故求治于余。见其右肢偏废,言语謇涩,脉沉弱无力,舌淡苔薄白。

     时值妊娠3个月,为求慎重以补阳还五汤减桃仁、红花、地龙,加鸡血藤、丝瓜络、淫羊藿、枸杞子、杜仲、山茱萸。患者服3剂后,症状好转;服6剂后已能执杖而行。患者共服30余剂,诸恙悉除。

     半年后其夫来院云:“生一男孩,母子俱健康。”

     又治一男患,唐山市某机关干部。素有高血压病史,因连日操劳过度,于起床时突然昏倒,醒后右侧偏瘫,经某医院治疗后有所好转。

     患者来诊时手能动而不能举,足能动而不能步,面色无华,善太息,脉沉弦。遂投补阳还五汤原方加淫羊藿、枸杞子、杜仲、山茱萸治之。患者服5剂好转,连续服25剂痊愈。

     试观以上所加用之药,皆有补肝肾、益精气、强筋骨之功。其中淫羊藿一味,功效益彰。

     《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引《日华子》云:“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四肢不任,中年健忘。”引《圣惠方》云:“治偏风,手足不遂,皮肤不仁”等。

     此药与补肝肾之枸杞子、杜仲、山茱萸为伍,加入补气活血之补阳还五汤中,确有相得益彰之效。

     (《北方医话》)

    

     覃应达经验

    

     补阳还五汤以治半身不遂和痿证著称。将补气和活血化瘀结合运用是王清任对临床治疗法则的重要发展。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使气足血行,经络通畅;配合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地龙通经络,共同起到补气活血、逐瘀通络的作用。

     从原方用量分析,黄芪用量特别大,而桃仁、红花、赤芍等用量甚轻,可见王清任用本方是以补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

     认为半身不遂所出现的口眼喎斜、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等症都是由于气虚所致。并根据瘀血的不同部位创立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

     而在这些方剂中都有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之药。乃知王清任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十分细致地推敲“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客观规律。

     笔者据此推而广之,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补阳还五汤不仅有补气活血化瘀作用,还有止痛、止血、疏通经络、祛瘀生新等功效,而这些作用的产生均以补气活血化瘀为前提。笔者用于各种瘀血病证,疗效甚好。

     如石姓妇女,51岁。患高血压病3年,近1周来发现左侧半身不适,口角歪向右侧。面色苍白,气息低微,咳痰稀白,脉来细缓,舌淡苔白,血压170/100mmHg。

     拟为肝阳亢盛,耗伤气阴,导致气虚血瘀,脾失运化,痰浊阻滞,经脉不畅,风中经络而致半身不遂。即予潜镇肝阳、补气健脾、活血化瘀通络为法。

     处方为:石决明30g,钩藤15g,牛膝12g,茯苓12g,白术9g,陈皮6g,法半夏9g,赤芍9g,桃仁9g,当归尾6g,红花6g,地龙9g,黄芪15g。

     水煎服,每日1剂。服5剂后,患者能扶持站立,咳痰减少,血压降至146/90mmHg,舌淡苔白,脉仍细弱。守上方再加川芎6g,又服3剂后,左上肢略能上举,左下肢能移动数步。

     效不更方,再进20剂后患侧上下肢功能均恢复,步履稳健,生活完全自理。但易疲倦,舌淡苦白,脉仍细弱。

     据王清任所云:“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乃取八珍汤与补阳还五汤合方,气血双补,活血化瘀以巩固疗效。此例共经50余天治疗而康复,迄今健在。

     (《南方医话》)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名医用名方》,张栋、宋春燕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封面图来源: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这些加减要知道(经验分享)

     补阳还五汤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验证数例

     补阳还五汤:切记“气虚者宜用,挟实者忌投”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