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薪火相传的信念,在人才培养中展现了真正的意义!
2024/4/1 肖相如频道
导读:赵嫦玲是肖相如老师的六期弟子,从事中医教学工作几十年,对中医人才培养现状出现的问题,她有着深入了解,也欢迎大家一起关注探讨。
| 作者:赵嫦玲(肖相如师门六期弟子)
蓦然回首,我沉浸在《伤寒论》的学习中度过了一年。最近三个月关于“特异性方证”的学习,是《伤寒论》学习的又一次提升。师父的每一节精彩讲述,都令我茅塞顿开,深受启发,无数次地感慨:“原来中医要这么学!”我是一名从事中医教学工作三十年的教师,对中医人才的培养现状有深入的了解。多年来,我看到无数怀着中医梦想的学人,尽管通过了五年本科学习,甚至八年取得硕士学位,但最终走入临床时依然迷茫,找不到看病的思路和方向,有相当多的人虽然名义上是中医,但并不会开方用药,只是无奈地糊里糊涂混日子。还有很大比例的人完全改行,放弃了中医。多年来,我和同事们一直认真地按照教材要求讲课,学生们大多数能顺利通过考试而毕业,可是令人沮丧的是,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工作的少之又少,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改行了,真正能看病、会看病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出现这种可悲的局面?原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中医的教育没有抓住中医的精华!我们教给学生许多知识,但没有教会学生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变为临床技术!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中医书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作为当代的中医人,我们的学习和传承该从哪里开始,又该走向何方呢?学中医正确的路径是什么?这是困扰无数中医学人的一个问题,毫不夸张地说,这也是中医教育陷入困境的大问题,是事关中医之传承与振兴的国之大事!师父肖相如先生根据多年来对《伤寒论》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特异性方证”,如同拨云见日,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无论医学理论有多么高深奥妙,无论医疗技术有多么高超精湛,最终都要走向同一个目标,即“药到病除”,这是医学的终极目标!“特异性方证”正是医圣张仲景留给后世的可以达到“药到病除”特效的精华所在。《伤寒论》绝大部分的内容是格式相同的条文,前面是证,后面是方,证方相连,方证同条。条文讨论的主要内容是“证”和“方”的适用程度,对一个“方”而言,有的证是“主之”,有的证是“宜”,有的证是“可与”,还有的证是“不可与”,这说明“方”对“证”的适用程度不同。“特异性方证”是证和方之间关联程度最高的级别,也是中医学所能达到的最好疗效,是可以做到“药到病除”的特效药。“特异性方证”具有精准、高效、可重复的优势,这不正是学中医最想获得的精华所在吗?即使初级入门者,也可以掌握运用,这不正是学中医的捷径吗?“特异性方证”的学习,对我的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我主讲的一门课程是《中医经典选读》,今年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伤寒论》部分。我是一边听师父的课,一边把现学的内容穿插到教学中,并加上我的一些取得良效的临床案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伤寒论》的兴趣。我还同时要求学生们背诵“主之”条文,使他们懂得了学中医的起点和重点在哪里。学习中医应当从掌握《伤寒论》中的“特异性方证”开始,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步,是解决临床常见问题的灵丹妙药,是学习中医的捷径,也是未来中医路上应当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虽然我是历经三十年的曲折之路才遇到良师指引,但依然很欣慰!“特异性方证”不仅对我的教学工作帮助极大,而且也使我的临床疗效越来越好。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仲景之后,历代之名方是否也各有其特异性的方证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总结,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END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师门大讲堂,作者赵嫦玲。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往期推荐:
“千人千方”让多少医者进入误区?中医的精准疗效是什么?
从排斥到认可|特异性方证帮助我突破中医临床困境
你怀念老师的板书吗?—— 多媒体不太适合中医教学
觉得喜欢,点点“在看”点点“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