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中医思维」治疗痤疮?
2024/4/1 肖相如频道
本文作者:肖相如,著有《肖相如论治肾病》《特异性方证》《肖相如伤寒论讲义》《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阳痿治法集锦》等。转载请注明出处。
<正文>
#01
病例分享
我的一位学生毕业后分配到皮肤科工作,可是自己脸上的痤疮此起彼伏,惨不忍睹,怎么治也治不好,就凭这张痤疮脸在皮肤科混实在尴尬,就回学校来找我,要我给她治疗。
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山药30克,炙甘草6克,麻黄6克,薄荷10克,郁金15克,蒲公英30克,银花30克。
7剂,每天1剂水煎取600毫升,分3次温服。
1周后复诊,痤疮明显减轻减少,原方再服1周,痤疮消失,改用竹叶石膏汤加薄荷服2周善后。
处方:竹叶10克,生石膏15克,西洋参6克,麦冬10克,清半夏10克,生山药15克,炙甘草6克,薄荷10克。
#02
“痤疮”的病因和机理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
进入青春期后,人体内雄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
同时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造成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毛囊中多种微生物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离脂肪酸,同时趋化炎症细胞和介质,最终诱导并加重炎症反应。
#03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皶,即面部生长的粉刺,一说为酒渣鼻。
痤,为内有蓄脓的小疖,即为疮疖,一说为痤疮,即粉刺日久积脓增大者。
粉刺的形成是因为劳动汗出被风吹,寒邪郁闭汗孔致汗出不畅。久郁热盛,腐败气血,则成痤疮。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女子七岁,肾气盛……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阳明经脉分布在人身的前面,面部为阳明经所过,女子五七,即35岁时,阳明脉开始衰减,实即胃气开始虚衰,面部失去胃气的滋养而变得焦粹。说明面部的疾病和阳明相关。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这条原文虽然是三阳合病,其实质是阳明病胃热炽盛,充斥内外。其中的“口不仁面垢”,是胃热炽盛,循经上灼。面垢,即面部如蒙污垢、油垢,和痤疮病人的面部油腻相似。
综合《内经》和《伤寒论》的理论,痤疮的主要病机是阳明胃热炽盛,循经而上熏灼于面,诱因是劳汗当风,寒邪郁闭汗孔,加重因素是“郁”久气血腐败。
“郁”包括了寒郁、热郁、气血郁,在痤疮的发病过程中,“郁”的病机很重要。
#04
处方回顾
针对阳明胃热炽盛,主方是《伤寒论》中治疗阳明胃热炽盛的白虎汤,胃热清,不再熏灼于面,则导致痤疮的根本原因去除;
加少量麻黄,针对的是“寒薄”的诱因,解除寒郁;
加薄荷、郁金,针对的是“郁”的加重因素,薄荷以解除热郁,郁金以解除气血郁;
加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针对的是热毒炽盛的表现;同时脸部也属于皮肤,也是肺所主的部位,因为肺合皮毛,薄荷、银花、蒲公英,也有清肺热的功效。
若有便秘,可以加生大黄,就是承气汤意。
#05
中医思维来自于经典
中医的思维来自于经典,经典是中医的根本,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经典的原因所在。经典不仅要背会,而且要理解,还要用来指导临床。
你的方是在经典指导下,用中医思维开出来的吗?
END注: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使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往期推荐:
治疗颈椎病,桂枝加葛根汤还能这么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经验分享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个疗效确切的经典方
觉得有用点个“在看”再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