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伤寒论》五年都没入门,他选择了拜师
2024/4/1 肖相如频道
导读:马南凯是肖相如老师的六期弟子。曾自学《伤寒论》《金匮要略》近五年,用方仍无所适从,在进入师门后,正式跟师系统学习《伤寒论》,渐有所悟,一起来看他的心得与收获。
| 作者:马南凯(肖相如师门六期弟子)
《伤寒论》是中医的圭臬之作,也是所有中医从业人员值得花一辈子时间不断研究学习的中医经典著作,在跟师以前,我已自学《伤寒论》《金匮要略》近五年时间,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觉仍未入门,更遑论登堂入室。临证之际,仍措手无策,方剂应用似是而非,类方之间如何选用仍无所适从,心中不笃定,疗效不稳定,归根结底,仍然是根基不牢,学艺不精。自2023年年初开始正式跟随肖老师学习《伤寒论》,收获颇丰,有几点心得体会和些许收获,汇报如下。
01
总结的几点方法
一
训词释句,弄通本义
《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距今约1800多年的历史,虽文中用词在作者年代属通俗易懂之词,但年移代革,语言文字的含义与今天相比,很多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搞不清楚其词句的原本含义,就很难正确理解它的医理,甚至于南辕北辙。如“颇欲吐”中的“颇”字,在今天用作副词时表示程度,相当于“很”,可在古汉语中,却表示“略微、稍微”之意。故弄懂原文的词义,非常重要。
二
分析病机,研究医理
这是一个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合格中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只有懂得疾病、证候、症状、体征出现的背后机理,知其所以然,才能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临证方不至于似是而非。
三
归纳总结,鉴别对比
《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言简意赅,许多内容或详于前而略于后,或详于后而略于前,或一方的适应证见于多条原文,或多条综合后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病证,或数证临床表现近似,或多方药物组成雷同。这就需要对全书内容进行前后归纳,上下对比,才能从总体上把握证候的鉴别和方剂的应用,就像胡希恕胡老说的“读《伤寒论》,切忌死于句下”。
四
上考《内》《难》,旁参《金匮》《本草》
《伤寒论》的理论和《内经》《难经》有密切关系,这在张仲景的自序原文中有清楚的表述,所以在研究《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和证候病机时,自然要运用到《内经》和《难经》的基础理论。《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同属《伤寒杂病论》,有许多内容,或者详于此而略于彼,或者详于彼而略于此,因此在研读《伤寒论》时,有时候需要参考《金匮要略》来了解张仲景的本意;在研读《金匮要略》时,常常也要参考《伤寒论》来探求仲景的原旨。《神农本草经》和仲景所处时代相近,仲景用药的寓意,常在《神农本草经》中可以找到答案;故尔,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研究不可偏废。
五
熟读默记,娴熟于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开书本全能读懂,合上书本大脑空空,这就难以进一步做到临床时灵活运用,更别说信手拈来。因此背诵《伤寒论》中的重要原文,这几乎是历代名医的基本功之一。背诵原文的目的和作用,一方面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有利于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另一方面是,书背熟了,临床应用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从而减少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
六
学以致用,验于临证
要想把书本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通过临床实践,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治好了某些病,尝到了甜头,才能使自己真正的理解和体会仲景的深意和《伤寒论》的实用价值和强大魅力,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七
参阅诸注,深入研习
从成无己第一个为《伤寒论》作注写成《注解伤寒论》之后,为《伤寒论》作注者当在千家以上,在现代,更有大批的研究论文发表。这些论著和论文,或以经解经探究经文原旨,或训诂考据补亡、重编大论原文,或阐释伤寒证候的病因病机,或扩大伤寒方剂的应用范围,或新增证候以见疾病谱的历史变化,或新补方剂以补仲景之未及(即原文中有证无方,或方剂亡佚者)。从这些论著论文中汲取营养,是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必不可少的途径。
八
相似证候,对比鉴别
原文中很多相似或者相同的证候,可在治疗上却截然相反,究其根本,乃致病机制不同,故“治病必求治于本”。拿“喘证”举例:麻黄汤证是“无汗而喘”、麻杏石甘汤证是“汗出而喘、无大热”、大承气汤证的“腹满痛而喘”、小青龙汤证的“伤寒无汗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少腹满而喘”等等,诸如此类,以上方证虽都有“喘”证,可病因病机不同,治则治法则就有天壤之别。
九
相类方剂,区别病机
《伤寒论》中有大量的类方,有药味不变,配伍剂量发生变化,所治疗的证候就不一样,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有配伍高度相同,仅一两味药有区别,例如”附子汤“与”真武汤“、“苓桂剂类方”、“泻心汤类方”等等。必须注意搞清楚病机区别方不至于混淆误用。
02
学习收获
1.对原文的理解更加的透彻,经过对肖老师的专题系列讲解的学习,对原文词句的理解更加准确,于无字处也能做到心中了然,而不至于像之前一样一头雾水,不知所云。2.通过对《伤寒论》特异性方证的学习,临证效率更高,遣方用药心中更有把握,疗效更高,虽不能尽愈诸疾,也能很大程度上缓解病人不适症状。3.通过师门大讲堂和师门大群,不懂之处或者疑难病案可以随时得到师父和师兄师姐的答疑解惑。4.学会辨病辨证,根据证候用方;抓主证,针对主要症状(即病人主诉)用方;辨病机,针对病机用方,同时可以告知病人疾病致病之由,以提前做到预防保健;抓副证,结合辨病机用方等,可以扩大经方运用范围。5.学会了运用排除诊断法,我认为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除学习其内容、知识外,同样重要的是学习其辨证和用方的思路和方法。以上是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的几点方法和些许收获,汇报给师门,请老师指正。
END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师门大讲堂,作者马南凯。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往期推荐:
她学《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写得真实好用!
我在师门学《伤寒论》的心得——克服困难,勇毅前行
肖相如:试试动态理解伤寒论
觉得有用点个“在看”再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