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证西江月词3首
2024/4/1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万氏家传治小儿疳证的经验。

     疳证西江月词(3首)

     明·万密斋著于《幼科指南》(静堂校正本)

     本文大意

     本文共词三首,前二首介绍了小儿疳证的临床见症和发病因素,指出了如果失治,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可用集圣丸加减治之。后一首主要介绍了虫积和疳证在病理机制上有密切的联系,说明了肠胃虫积也是疳证临床表现之一。

     原文

     小儿疳痨又险,愚夫不识根苗,面无血色发毯焦,肚大头干脚小,吐泄时时举发[1],似疟非疟来潮,吃泥弄舌滞颐交,不治休嗟命天。

     词解

     [1]举发:就是举作和发生的意思。

     译义

     小儿疳证和痨病一样是非常危险的证候,偏偏有很多的人不认识到这点,殊不知它是儿科四大要证之一,历代幼科医家,都把它列为专题讨论,范围既非常广泛,临床证候亦极复杂,它赅据着儿科很多的衰弱疾患,也是多种病证变化转归的结果。因此,本证实即泛指小儿营养不良,体力耗弱的一切证候而言,所以临床上最主要的表现,多为面黄肌瘦,而无血色,头皮光急,毛发焦枯,成毯作穗,肚大脐凸,青筋暴露,四肢骨瘦如柴,时时吐泻频作,潮热自汗,似疟非疟,甚则腮缩鼻干,口馋唇白,两眼昏烂,揉鼻捋眉,斗牙咬甲,酷嗜瓜果、咸酸、炭米、泥土、弄舌而欲水饮,口角涎水频流的现象。亦即世俗所称“疳膨食积”之证。应当及早治疗,否则常致液涸而死。

     按语

     疳证的症状、表现极为复杂,总括起来,最主要的症状,早期有身微发热,或午后潮热尿泔便泄,日久不治,则面黄肌瘦,腹胀坚硬,青筋暴露,肚脐突出,皮毛憔悴,其余所见,多为疳之兼证,治疗时当各视其证,权衡加减。

     原文

     小儿食伤脾胃,疳痨烦热虚赢,黄连芦荟解蒸危,莪缩青陈去积,当归川芎养血,夜砂君子攻蛔,干蟾木香五灵脂,粟米糊丸为最。

     译义

     疳证的病源,主要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不充,食物太杂,不能消化,或由饮食不节,感染诸虫,以致损伤脾胃,形成积滞,消耗津液,产生内热,中焦气机不运,因而形成体瘦萎黄,午后潮热,日久不治,就会出现肚大腹膨,青筋暴露,皮毛憔悴,肌肉消削等证,总之,疳证的形成,乃气血虚惫,脾胃受伤所致,其发病机理,则为亡津液,生内热。关于治疗的方法,主要是理脾胃,调饮食,消积杀虫,清热除蒸,使其津液渐复,脾胃健运,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初起时可用集圣丸为主方,随证化裁治之,因为集圣丸是治疗疳证的一张通用方剂,方中之黄连、芦荟,性味苦寒,可以解热除蒸,蓬莪术、缩砂仁、青陈皮可以去积消膨,当归、川芎可以养血补虚,夜明砂、使君子可以攻杀蛔虫,干蟾、木香、五灵脂可以行气活血,消疳去滞,用粟米糊丸常服,常能效如桴鼓。

     按语

     关于疳证的成因,综合前人的经验,可分为四点:第一,幼小乳儿,肠胃未坚,如果断乳过早,吃了食物,不能消化,耗伤了正气。第二,平素多食甘肥,积滞日久,湿热交蒸生虫。第三,调护失当,寒热不匀,或喜怒房劳之后乳哺。第四,吐、泻、疟、痢等大病之后,或病中攻伐太过,伤了津液,脾胃受损。总之,小儿脏腑娇嫩,精气未充,易虚易实,不论外邪的侵入,或者峻利药物的攻伐,以及过食甘肥厚味,都能使脾胃受伤,津液耗损,影响到传化水谷的功能,造成食滞积于胃肠,因而生热,因热生疳。治疗时还应根据患儿体质的强弱,结合具体病情,适当运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寓消于补,寓补于消等法,大抵体壮者,应先去其积,而后扶脾,衰弱者又当先扶胃气,而后消积。

     原文

     小儿吃泥疾病,胃气热甚于脾,庸医不识作龟医,这般功劳空费,药用茯陈白术,石膏火煅为之,黄芩酒炒可扶危,炮制依方煎吃。

     译义

     小儿爱吃泥土,是因脾胃久虚,不能转运,气无以荣,湿热薰灼,以致胃纳失和,产生这种异嗜现象,应当调其胃,清其热,可用茯苓、白术、陈皮以和中健胃,石膏、黄苓以清热燥湿,依方煎服,自可扶危为安,纳食如常,有些医生不知,误作龟胸治疗,那是徒费气力,而不能获效的。

     按语

     这种爱吃泥土的异嗜现象,往往是有虫积的象征,主要与湿热困遏,脾胃失和有关,临床治疗时,应先清解湿热,佐以杀虫,一俟虫去热清,即当调理脾胃,以善其后。

     小结

     疳证是脾胃病,主要由于肥甘乳食无常,过伤脾胃之阴,积热耗损气血所致,积是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可以转为疳证,又有治积不下,其积成而脏虚,成疳则尤重,因此,疳证之生,大多由积而来,疳和积有其不可分割的子母关系。由于小儿积滞不化,郁而生热,往往酝酿生虫,鲁伯嗣曾云:“五疳出虫者,疳伤之源,虽起于哺乳不调,然脏腑停积已久,莫不化生为虫......”。因此,临床上有所谓“有积便的虫”的概念,积既为疳之母,疳之成多起于积,显然疳证与虫的关系,又是多么的密切。不过,积不治固可成疳,但疳之成未必全由积而来,诚如万密斋所云:“凡病久则成疳,用药乖方成疳,饮食过度成疳,将息失宜成疳”,可见致疳之因,并非一端。关于五疳—心、肝、脾、肺、肾五类,这是临床治疗的一种分类方法,其中脾疳为基本证候,余四疳都在脾疳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成,根据万密斋的治疗经验,认为“凡治疳证,不必细分五疳,但虚则补之,热则清之,冷则温之,吐则治吐。利则治利,积则治积,虫则治虫,只以集圣丸一方加减用之,试屡效”。可谓深得治疳之要领。

     END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中医儿科经典选释》,刘弼臣编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6。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往期推荐:

     古人怎么治疗小儿黄疸?他总结了这些经验方

     小儿哮喘症顽固,要断根你得用这个办法

     哮喘效方——“支哮膏”

     觉得有用点个“在看”再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