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病症,医者的一双“火眼金睛”观形察色至关重要
2024/4/1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学习如何观察小儿形色,以及诊断和预后。

     观形察色西江月(7首)

     元·朱丹溪著于《幼科全书》

    

    

     本文大意

    

     观形察色,共词七首,主要介绍了面部的各种颜色,与所主病候的关系,例如青色主风,红色主外感,色紫主热盛,色黄主食积,色黑主中恶,面色黄白无常,与癓积虫疳四证非常密切等。并且指出了小儿各种病形,对诊断和预后的判别,有很大意义。如目直须防惊搐,怀中畏缩是恶风寒,又如囟门下陷成坑,目闭无神,手足冰冷,鸦声口紧,闷乱遗尿等,均属不治之证。

    

    

     原文一

    

     凡观小儿形色,青筋肝热生风,两腮红赤热相攻,黄色脾虚取用,黑气腹痛中恶,白为疳瘦生虫,如逢两眼黑重重,此是南柯[1]一梦。

    

    

     [词解]

    

     [1]南柯:就是作梦。据唐李公佐作《南柯记》云:“淳于棼家广陵,宅南有古槐,枝杆修永,棼生日醉卧,梦王大槐安国,妻公主,为南柯太守二十年,生五男二女,备极荣显,后与敌战而败,公主亦卒,被遣归。既醒,见家童擁彗于庭,斜日未隐,余樽犹在,因寻槐下穴,所谓南柯郡者,槐南枝下之蚁穴也,棼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遂棲心道门。”此处运用是指病儿生机已绝,治愈希望不大的意思。

    

    

     [译义]

    

     要了解患儿各种疾病的原因,首先应详细察看面部形色的表现。如果面色发青,多是肝热的证候,两腮红赤的多是火热证候,现黄色的多主脾虚伤食,现黑色的多属腹痛,或为中恶证候,现白色的多为疳证消瘦,内有虫积。临床时如果见到患儿两眼黑气重重围绕,多主预后不良。

    

    

     [按语]

    

     这首词文首先说明面部五色是五脏内在变化的表现,因此,察看小儿面部气色,就能够了解五脏的病变。最后特别指出了两眼黑气围绕,是为脾胃败绝之象,故主凶。

    

    

     原文二

    

     要识小儿证候,但将外貌推求,黄浮肌削痞瘕留,唇撮面青痛楚,吐舌唇焦内热,昏昏好睡脾枯[2],手掀足掣[3],是惊由,疳疾青筋大肚。

    

    

     [词解]

    

     [1]瘕:腹中积有坚块,或聚或散,无有常准的病证。由于寒暖失宜饮食无节,以致脏腑气虚,或由风寒,或因劳伤,停蓄于内,与血相搏而成块,往往见于脐下,聚散无常,推之则动,按之则去。其证有八,即发瘕(误食发丝,著于肠胃,与血相搏,日久成瘕,心腹作痛,咽间如有虫行,欲得油饮),米瘕(嗜食生米,不食则口吐清水,得朱则止)、食瘕(食积成瘕)、虙瘕(虙占伏字,由大肠热气菀积,津液消耗,腹痛便秘)、龙瘕(因春秋二时,蛟龙虺蛇蜥蜴之类,遗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得病似痫,面色青黄,肚腹胀满,痛不可忍)、猛瘕(嘴昼所致)等。一书八瘕为青瘕,黄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鳖瘕等。[2]脾枯:就是脾胃津液干涸,身体毁瘠。[3]手掀足掣:是一种不自然的手足抽动。

    

    

     [译义]

    

     根据“有诸内必形之外”的原理,所以要识别小儿的证候,必须从外证上来推敲寻求。例如:患儿面色黄而浮肿,肌肉瘦削,很可能是痞满或瘕聚证候。面色青而唇口撮动,是为痛苦象征。吐舌口唇干焦,属于内热现象。如果昏睡不醒,眉眼不睁,要考虑其是否津液干槁,脾胃败绝。倘若手足舞动,是为惊风抽搐。至于疳证在临床的表现,多是肚腹胀大,青筋暴露。

    

    

     [按语]

    

     这首词文提示了多种病证,都可以从客观的形证上表现出来。例如手足抽动是惊风,青筋肚大是疳证,吐舌唇干是内热,面青唇撮是疼痛等,对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原文三

    

     眼角眵生肝热,口边涎出脾寒,头毛稀竖血将干,胞肿脾家湿显,鼻孔黑焦肺热,耳轮枯燥肾传,胸高气促肺炎炎[1],热惫囟门肿陷。

    

    

     [词解]

    

     [1] 炎炎:《诗大雅》云汉:“赫赫炎炎”。形容热气薰灼的状态。

    

    

     [译义]

    

     小儿眼角干涩生屎,由于肝热上冲。口角流涎,俗名滞颐,多于脾经有寒,不能收摄津液。毛发稀疏而竖立,是为血虚不荣。眼胞浮肿,是脾经停湿不能运行的表现。鼻孔黑焦,犹如煤烟,是肺热极盛,化源将竭的象征。耳廓枯燥,是为肾水不足,不能上腾。胸部高胀,呼吸喘促,属于肺气痹阻,热邪上逆,清肃失司的严重现象。临床时如果小儿内门肿起高突,是为痰热上壅风邪瘛疭之证,反之,囟门下陷成坑,又为中气虚惫之象。

    

    

     [按语]

    

     本词提示了肝热,脾寒、脾湿、肺热、肾虚等证在临床上的表现。尤其鼻孔里黑焦,胸高气促,是小儿极为严重证候,治疗时宜加审慎,不可疏忽。

    

    

     原文四

    

     小儿精神忽减,面色黄白无常,必因乳食成内伤,生冷油腻阻当,或致肠鸣泻痢,或为疟疾难当,忽然胀痛渐赢尪[1],癖积虫疳四样。

    

    

     [词解]

    

     [1]赢尪:尪音汪,曲胫,体行不正。赢尪,就是身体瘦弱,营养不良,骨质不坚,胫曲行斜。

    

    

     [译义]

    

     小儿精神顿觉不振,面色时黄时白,必为乳食过多,或由生冷油腻过食,以置脾胃受伤,形成肠鸣泄泻,或为拉痢,或为疟疾,证情都是比较严重的。倘若延久身体日趋瘦弱而又忽然胀痛,不外癖(肋下有块)疾,积滞,虫患,疳证四种证候,至于具体的诊断,又当结合全面情况,加以分析。

    

    

     [按语]

    

     这首词文提示了小儿脾胃病与观形察色的关系。至于癖积虫疳四证,在病理上有其一定的内在联系。例如:食停不运,出现腹膨纳呆,夜卧不安,面黄脉滑的,便为积滞。有积便有虫,所以虫证又名虫积。积是疳之母,有积不治,便可成疳(但疳并不一定全由积而来)。积滞不运,或感外邪,搏结血分,结于肋下的便为癖疾。但是,临床上的表现,还是各有其特点,而且治疗法则,也是不同的。

    

    

     原文五

    

     小儿面皮红赤,两腮恰似朱涂,风寒外感事何如?潮热[1]无时来去,或作 惊风证治,或为斑疹驱除,口干啼哭泪如珠,睡困昏昏不乳。

    

    

     [词解]

    

     [1]潮热:发热作止有时,犹如潮水依期而至,丝毫不爽。

    

    

     [译义]

    

     小儿面色红赤,两腮像涂了朱砂一样,有风寒外感象征的,宜用疏散治之。倘若潮热往来,大便坚硬,喜冷畏热,心下幅然,睡梦不安的,宜按惊风证治之。如果出现斑疹的,又当按照清透斑疹以治疗。倘若口干啼哭,泪下如珠,是为心肝热盛的象征,假如睡困沉沉,昏昏不乳,多主预后不良。

    

    

     [按语]

    

     潮热发作,临床上宜审其虚实,如由湿热不利,气盛而致的属于实证,实证中尚有痰和食的区别,如果潮热似疟,胸隔痞塞,背心疼痛,气弱脉弦者属痰;气口脉滑,内有宿滞,暮常发热,明日复止者属食。虚证潮热亦有气虚血虚的差异。精神憔悴,饮食减少,日渐尪赢,五心常热者属气虚;如果入夜则发热,早起如常,甚至盗汗者,此属血虚,阴不济阳之象。

    

    

     原文六

    

     小儿病形各样,慢凭眼力猜详[1],怀中胃缩怯风寒,合面睡时热瘴[2],夜啼烦热腹痛,目直惊风须防,长吁短气热中藏,痰喘上攻火旺。

    

    

     [词解]

    

     [1]猜详:就是推理判断。[2]瘴:时疫之气。

    

    

     [译义]

    

     小儿在临床上病形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全靠医生观察和细心体会,来推断疾病。例如:小儿向母怀中缩入,一定是怕风寒恶寒,睡时合面就冷,又是疫邪蒸灼之象,夜啼心烦作热,必有腹痛,二目直视,要防备惊风发作,小儿长吁,气不伸畅,必有内热,气喘痰鸣,是为火热灼肺。

    

    

     [按语]

    

     这首词文强调了诊治小儿,一定要从临床上表现的各种病形中,去详细推求,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如缩入母怀,是恶寒,伏卧就冷,是恶热,这些微细现象,也不可疏忽。

    

    

     原文七

    

     要辨小儿死证,囟门下陷成坑。喉中拽锯[1],气和痰,目闭无神拘管。口唇牙龈粉白,手足恰似冰寒,鸦声口眼常翻,不乳遗尿闷乱。

    

    

     [词解]

    

     [1]拽锯:形容喉管间痰声响动象拉锯一样。

    

    

     [译义]

    

     临床如见囟门下陷如坑,是为中气虚乏已极,喉中痰鸣,如同拉锯一样,或者目闭无神,是为气虚不能约制痰涎,以致内闭神明,支塞气道。还有口唇牙龈粉白,属于气血衰惫,胃气消亡现象,他如四肢厥逆,鸦声,口噤不开,眼翻白睛,小便自遗,闷乱不乳者,这些都是脏气败绝,生机已无的表现,是难望救治的。

    

    

     [按语]

    

     这首词文提示了小儿一些不治之证,颇值我们学习,提高临床时的警惕性。但是,这些证候,虽极危险,还宜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尽心抢救,以尽自己的职责。

    

    

     小结

    

     以上七首观形察色词,主要说明了体质形态和色泽表现,可以辨别证情的虚实,寒热,以及预后的良否,例如形体壮盛的多实,形赢肌瘦的多虚,筋骨坚强的多实,柔弱疲惫的多虚。肌肤明润,头发致密的多实,枯槁无华而稀疏的多虚。又如寒则神静,热则神妄,虚则神衰,实则神旺,此外,神情清爽而气机活泼的,预后良好;神夺气移,神疲气浊的,预后多不良,他如鸦声口噤,闷乱无神,手足如冰,囟陷如坑,则为不治之证。这些都是儿科临证的基本知识,是应该很好学习的。由于小儿气血未定,形质未坚,加以就诊时每多啼哭叫扰,影响气息脉象,故四诊中望形察色尤显重要,诚如词中所云:“欲识小儿证候,但将外貌推求”。不过,还须综合其他证候,进行分析辨证,才能全面。

     END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中医儿科经典选释》,刘弼臣编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6。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往期推荐:

     小儿疳证西江月词3首

     小儿哮喘症顽固,要断根你得用这个办法

     哮喘效方——“支哮膏”

     觉得有用点个“在看”再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