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念:病机分析反映的共性
2024/4/1 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习学习脏腑结构与生理功能的整体联系,五脏功能与基础物质之间依存转化、升降出入的关系。

     研究脏腑病变的机理,必须以脏腑的结构系统和生理功能为依据,联系病因的六淫、七情,八纲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精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和经隧的弛张变化分析病机。只有结合病因、病位、病性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较为全面、深刻、具体地认识疾病。所以各论每一病机都包括上述各个方面。研究脏腑病机,还要注意以下几层关系,这几层关系也是五大系统发生病变时的共同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说理透彻,大纲在握,要言不烦。

     01

     结构系统与生理功能的整体联系

     以五脏为主体的中国医学认为,六腑、五体、五官从属五脏的五大生理系统。某脏发生病变,可从本脏所有功能和所属各个部分反映出不同的证象。主气之宣降以敷布津液,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卫外为固,上通于喉,开窍于鼻。所以,肺系有病,常从肺脏、肺系、肺卫、肺窍各个部位反映出津气的虚滞状态。脾胃主纳运水谷,升清降浊,外合肌肉,开窍于口。脾胃有病,就要从纳运、升降、肌肉、唇口各个方面反映津气的运行失常,盈虚失度。藏血液,内寄胆腑,外联三焦,统主筋膜,开窍于目。肝系有病,就要从肝胆、三焦、筋膜、肝窍各部反映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筋膜的松弛、紧张、痉挛、硬化、破损病变。藏神,主血液的循环运行,外联脉络,开窍于舌。所以心脏有病,常从神、心、血、脉、舌五个方面反映其病变证象。藏精、主水、主骨、生髓,脑为髓海,与膀胱为表里,开窍于耳、目之瞳孔及前后二阴。肾病常从肾脏、肾系、肾窍、精水、骨髓、脑髓、耳、目各个方面反映阴阳盛衰现象。只有联系本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揭示其病变本质。这是五脏病机反映的共同规律之一。

     02

     五脏之间的协同制约关系

     五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脏的功能活动既是本系统的紧密配合,也需要五脏间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基础物质的生化输泄,升降出入运动。五脏之间在生理上既不可分,如果发生病理改变,当然也要相互影响。以肾主水液为例,肾阴亏损,其证象就不限于肾脏系统,可以波及其他四脏;肾阳虚损,气化不及,水液内停也要波及其他四脏。再以肝主筋膜为例,因寒引起筋膜收引,产生痉挛,亦不限于肝脏而可遍及五脏。所以分析任何一脏病机,都要考虑五脏间的相互协同及相互联系。这是五脏病机所反映的共同规律之二。

     03

     五脏功能与基础物质之间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六腑赖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能源。相反,精气血津液的摄纳、生化、贮调、输泄又反映了脏腑间的协同合作。所以,没有脏腑的正常功能活动,就不可能进行基础物质的正常代谢;没有基础物质的正常代谢,五脏亦就不能正常进行功能活动。任何一脏发生病变,无论属于功能障碍还是功能衰退,总要影响气血津液发生病理改变,不是阻滞,就是亏损,要不就是外泄。分析脏腑病机,必须注意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和脏腑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是五脏病机所反映的共同规律之三。

     04

     基础物质之间的依存转化关系

     基础物质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灵枢·营卫生会》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就阐述了水谷精微化生为营卫,以及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的依存关系。津气共同运行于少阳三焦,水津由命门真火蒸化成为水气以后,从命门进入少阳三焦,随气运行,仍需卫气温煦,才不凝结,卫气则需水气相济,才不化热,津气之间也存在津随气行,阴阳相济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和生化关系一旦失常,就会成为病态。所以,分析每一脏腑病机,都要注意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否正常。这是五脏病机所反映的共同规律之四。

     05

     脏腑功能与基础物质的升降出入

     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都反映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心司鼓运血流,肾司水精藏化,肝胆司升降疏调,反映了五脏协同以维持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作为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的摄纳、生化、输泄过程,也就是五脏气机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所以,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实质就是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五脏六腑与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既然如此密切,那么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障碍,必然就要反映气血津液的代谢失调;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失调,亦将导致脏腑功能障碍。分析脏腑病机,必须联系基础物质的升降出入,阐明二者间的因果关系。这是五脏病机所反映的共同规律之五。

     05

     五脏经隧的弛张

     除应注意上述五个方面以外,还要注意观察五脏经隧的弛张变化。外感六淫的风寒热燥,内伤七情的喜怒悲忧,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都可导致经隧挛急或松弛。所以除应辨别病因、病位、病性以外,还要观察五脏经隧的弛张变化,这是五脏病机所反映的共同规律之六。观《灵枢·经筋》十二经脉不是痉挛,就是痉挛与松弛并见,说明观察经隧弛张,不可或缺。上述各个方面的共同规律,反映了整体观和动态观两个观点,充分把握这些规律去分析病机,就能揭示一切病变本质。

     END注: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使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中医治法与方剂》,陈潮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本公众号“肖相如频道”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往期推荐:

     治疗颈椎病,桂枝加葛根汤还能这么用!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经验分享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个疗效确切的经典方

     觉得有用点个“在看”再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肖相如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