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功勋李爱珍:4次申请院士未果后,在美国当选,坦言不忘本
2022/8/30 20:57:15 慢思考王国
半导体是近些年讨论比较火热的话题。很多人听到这个词,总感觉和自己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但半导体的应用其实无处不在,比如应用在电视、电脑等常用的物品上,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半导体的重要性成为科研领域的一块香饽饽,同时也是难啃的“骨头”。我国半导体从一张白纸发展成如今有一定成果的局面,其实都要感谢一个人,她的名字叫李爱珍。她被誉为中国的半导体功勋,为我国半导体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李爱珍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她的父母都是华侨,从小在福建省的港边村度过,直到入读初中时,她才离开家乡,前往晋江县立中学就读,后来又转入了南侨中学就读,初中时,李爱珍热爱学习、科学的热忱已经表现了出来,她的成绩在班中都是名列前茅。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她考入了泉州市第一中学。这所学校历史悠久,学风浓厚。高中三年,她奠定了扎实的科学基础。1954年,18岁的李爱珍考上了复旦大学化学系。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考上顶尖名校的难度可想而知。
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有更多的时间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他们的心也平静,追求的是纯粹的个人梦想,不掺杂太多的无关因素。那时的大学生的基础知识都较为可靠,学到的知识也多,更能做出令人佩服的成果。耳熟能详的大科学家,大都是上世纪产生,比如邓稼先、杨振宁、袁隆平、屠呦呦等。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太重要了,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再自觉努力的人也很难做出突出的成绩,而好的学习环境,则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爱珍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工作,原名是上海冶金所。李爱珍1958年毕业,当时大学生毕业后包分配工作,李爱珍分配到冶金所中担任研究实习员,走上科研之路。在企业中,研发人员是分级别的,就像大学中的职称类似。研究实习员是科研工作者最基层的职位。李爱珍默默地做着研究,成为了助理研究员,后来升为副研究员,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从实习生到研究员的路程,李爱珍走了30年。如果没有对科研的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可能早就坚持不住了。
我想到了一个年轻所长王延轶。根据资料显示,她从进入病毒研究所任基层研究员到成为一把手所长这条路上,只用了六年的时间,与李爱珍的升迁之路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来看,她的科研能力、水平以及成果比李爱珍想必要大得多了。李爱珍多年来深耕半导体材料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她有二十多篇发明专利,发表相关论文二百多篇。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评价李爱珍,她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李爱珍有些成就后,也想着能成为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的院士。成为两院院士并不容易,全国院士总人数不过才一千多人。李爱珍先后在1999年、2001年和2005年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没有入选,她还在2003年参选了工程院院士的增选,但遗憾的是,也没有成功。这条路坎坷无比,她走了四次,均以失败告终。2005年最后一次参选院士时,李爱珍已经69岁高龄了。从那之后,她没再竞选两院院士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李爱珍没能入选两院院士,但在2007年,李爱珍凭借受国际认可的学术成就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也算是得到了认可,使得她有些遗憾、失落的心得到了一些宽慰。其实,院士只是一个头衔,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颜宁、袁隆平、屠呦呦等杰出的科学家均不是两院院士,但没有人否认他们强大的科研水平,他们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比头衔更为有意义。
李爱珍已经86岁的年纪了,她对荣誉也早已看淡了,但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仍有增无减。她说,自己不会忘本。言下之意,无论当选成哪个国家的院士,对故土仍会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攀登。
老一辈科学家都有家国情怀,他们将自我命运同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真正身体力行地在诠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含义,真正将自己的才学融入到祖国的发展中,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这种踏实搞科研的人不多了,搞科研同时又拥有可贵品质的人,恐怕更不多见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慢思考王国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