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那些骂吴凡的人,如今在偷偷后悔
2022/11/18 16:36:52 慢思考王国

     吴凡是谁?想必不少人都听过。

     她是上海的防疫专家之一,她和张文宏同是抗疫专家组成员。

     两人在抗疫中,珠联璧合,张文宏被称为“硬核教授”,她被称为“防疫女侠”。

    

     如果不是当初上海疫情的爆发,吴凡这个人,很少有人听过。

     吴凡的成名来源于一场发布会。

     2022年3月26日,吴凡坐在媒体的镜头前,作为发言人,说出了令她卷入舆论漩涡中的一席话。

     吴凡当时表示,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已经不仅是上海人的上海,不能停摆,否则海面上将停泊大量的货物。

     吴凡的中心意思就是,上海不能全城静默,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

    

     此言一出,质疑吴凡的言论铺天盖地而来。

     网上随便翻看相关评论就会发现,几乎全是嘲讽吴凡的话。例如,“地球离了谁都转”,“地球停了吗”,等等诸如此类的反讽论调。

     上海如今早已经脱离了当时的严峻态势,吴凡的言论也过去半年多了。

     不少人在各自生活的地方经历了许多个月的“层层加码”,甚至一言不合就静默的情况后,很多人开始理解吴凡,在偷偷后悔。

     不少人反感几例甚至一例就静默,特别是长时间的静默,生活和工作会大受影响。

    

     年轻人需要上班,特别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一刻不得闲啊。

     学生需要去学校接受教育,网课远远不如当面授课有效果啊。

     生意人需要客流量,静默带来的伤害她们最有体会。

     所以,需要精准防控,需要按照国家发布的“二十条规定”来,不能动辄就静默。

     精准防控的概念,上海的一些专家,包括张文宏、吴凡在多月前已经提出,并努力在上海实践。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的舆论压力,上海没能顶住汹涌的舆论浪潮,吴凡当时也成为了千夫所指,众矢之的。

    

     现在,是时候彻底改变“一刀切”的模式了,我们的认知也是时候随着境遇发生变化了。

     疫情没有离我们远去。

     三年多了,它仿佛和我们如影随形。有时以为它要离我们远去,它又卷土重来。

     我们都对新冠病毒恨之入骨,但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憎恨而销声匿迹。

     如何能在疫情不散去的前提下尽量回归到疫情前的生活,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要做好这个,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思维。

     万事万物都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并非一成不变。

     有一位哲学家说,你永远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疫情持续的这几年,反反复复,无休无止,我们也是时候改变看法了。

     新冠病毒发展到现在,众所周知,威胁已经减弱,要精准控制,而非不合理的静默和管理。

     否则,何时能回归正常生活?疫情已经三年,人生又有几个三年的时光?

     张文宏以及张伯礼等人都已经从专家级别的角度给了我们“定心丸”。

     张文宏说,战胜疫情靠的是科技,新冠后遗症几乎是没有的。

    

     从他的观点不难看出,有些地方上的不顾实际情况的一味的静默战胜不了疫情,只是一种拖延的懒惰行为。

     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毫不遮掩地称,病毒的致病力在减弱。

    

     新冠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想法,特别是人的行为。

     疫情这几年,我们都不容易。

     国家为了抗疫,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人的生命健康,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已经付出了太多的金钱和心血。

     是时候按照“二十条规定”,重新定义新冠的影响,我们的人生才能迎来新转机,别再执拗于困局中,身心都受煎熬。

     未来的疫情控制,按照国家“二十条规定”来,精准防控。一言不合地大面积静默,对老百姓来说,是巨大的不负责任。

     央视新闻有一句话,我想代表了几乎所有人的心声:“既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防止‘一封了之’,又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防止‘一放了之’。”

    

     任何一种极端都不可取。

     新疆的某些地方以及这些天被炒得沸反盈天的“国际庄”的做法都是两种极端的例子。

     但据说,“国际庄”已经改弦易辙。

    

     我们要明确知道的是,新冠不可怕,但疫情仍然严峻,做好自我防护,对自己以及他人都有利无害。

     同时地方上也要响应二十条,断不能再层层加码,无休止地大面积静默了。

     未来的防疫,只要响应国家要求,将“以人的生命”以及生活便利度作为第一位,我想,张伯礼院士所称的致病力已经减弱的病毒,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愈来愈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慢思考王国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