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澎湃标题党香港文章风波,断章取义的背后是
2019/8/30 20:35:42余竹 福韵数据商业调查
近日,一些网媒在转载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华人世界著名学者郑永年关于香港问题的一则采访时,因违背了作者原意,被斥为“标题党”,引发舆论关注。
8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侠客岛”刊登了对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采访,原题为“对话郑永年:香港风波将如何收尾?”
郑永年在采访中说道:"从整体来说,香港这些人成不了气候。我一个朋友是新加坡前高官,他就说,你只需要威胁断水就好了。因为新加坡人很敏感,马来西亚不给喝水就麻烦。这当然是玩笑说法。实际上,香港有很多制约,大部分人也知道自己跟内地分不开。但是少数激进的人利用了国际化的便利。"
但正是这段话,澎湃新闻等一些媒体在转载时,断章取义,将标题改为“人民日报采访郑永年:断水可终结香港乱局”,此后,新浪、凤凰、网易等新闻网站纷纷不加分辨地照搬转载,不少地方官媒以及众多自媒体也如法炮制。

该新闻标题引发众多批评,一些不明真相的读者甚至开始将标题观点误以为是作者原意,而更多人则是批评这种纯属“标题党”的做法,只会增加陆港两地的对立情绪,起火上浇油的负面作用。作者在采访中说的很明白,这只是一种玩笑说法,而标题却将其当成了作者的本意。
此后,网媒刊登郑永年发表的一则"严正声明",谴责这种“标题党”的做法,并称其“严重扭曲恶化了陆港两地民众的对立情绪,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目前,网媒转载该采访的标题均为"对话郑永年:香港风波将如何收尾?"
反观这起事件,不论原因是网站编辑无心之过,粗心大意,还是为了吸引眼球,有意为之,都暴露出网站编辑在如此敏感而重要的香港问题上非但缺乏大局意识,反而有点民粹。如此恶劣的标题党行为,实在不应该发生在如澎湃这些重要媒体身上。作为一个具有知名度甚至被官方视为新媒体试验典范的新型媒体,理应具有严格的把关机制,为何能容这种失误存在?
如果排除编审制度的不完善,那么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一些大陆媒体在香港问题上被“民粹情绪”裹挟,从而导致从把关人到普通编辑和记者,在香港的报道和评价中失之偏颇和非理性,一味地在政治正确的掩护下,有选择地、有倾向性地进行报道。毋庸赘言,过去两个多月香港反修例过程中屡次出现的违法暴力和冲击“一国两制”秩序行为,理应谴责和依法制止,但绝不代表香港全都是违法暴力,更不代表要将全体港人推向对立面。那种火上浇油的报道,只会无端加剧矛盾。
遗憾的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内地媒体、自媒体、网络舆论不仅都只选择性地报道抗议示威的暴力化等负面形象,忽略香港问题的复杂性,而且充斥不少情绪化、民粹主义的论调。国内媒体和舆论,往往对香港暴力片段、勾结“外敌”片段的单维度展现,搞得香港好像已成一片荒蛮暴力的化外之地,而真正理性探讨香港深层次问题的声音,则容易被民粹遮蔽。这种选择性报道和非理性民粹情绪,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现在文宣系统的困局。
毋庸讳言,港台和西方某些媒体在固有意识形态下,对香港问题的报道往往一味地对香港政府、警察、乃至中央政府进行抹黑,这显然与事实相去甚远,我国媒体的确应该予以驳斥,但反击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还原事实真相,客观地报道,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眼下香港最重要的工作是所有坚持“和理非”的人向暴力说不,让社会早日回归正常发展轨道。在这个过程中,文宣媒体的理性做法应该是在坚守“一国两制”和国家发展大局的前提下,直面香港问题,不渲染、不选择性报道,用平和理性的方式与香港社会沟通,争取香港人心。
毕竟,香港与内地的误解、矛盾已经积累不少,文宣工作应该做的是以理性、友善的态度,帮助香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应该还有造成了误解和矛盾。
“第五个现代化”这一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要求,希望也会深入中国文宣系统。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小编

▲ 更多财经内参,欢迎关注“星火记者联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福韵数据商业调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