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亲手堵住了孩子的嘴,却抱怨他和你无话可说
2017/6/13 12:11:09 心灵治疗师

    

     有温度 有深度 有鲜度

     只等你来关注

     吃了吗?——吃了。

     穿暖点。——知道了。

     别累着。——嗯。

     除了逼婚和催生,

     当你和孩子的日常对话,

     只剩下这三句的时候,

     你得想想,

     自己是不是一个成功的父母。

     1

     前几天,有个妈妈在后台给我留言,言语间很是焦虑。

     她的女儿读初中,从这学期开始,总因为一点小事就闹着不去上学,由此落下了功课,又抱怨父母不关心她。

     好好说,不听,嫌烦。稍微说重一点,就被顶撞回来,和父母的关系很拧巴。

     从这位妈妈的描述中,能感觉到女孩的矛盾心态:又排斥父母,又渴望得到关爱。想好好学习,又因为一些问题力不从心。

     这种拧巴的状态让她烦躁不已,无处发泄。

     我问这位妈妈,孩子最近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问题。

     她说,她也怀疑,但什么也问不出来。

     母女俩几乎无法交流,说不了几句话,女儿就不耐烦地把自己关到房间里,弄得这位妈妈百般揣测,察言观色,却无计可施。

    

     类似的留言我收到过很多,出现这些问题的孩子大多是中学生,问题大同小异:

     不去上学,成绩大幅下滑,脾气变得孤僻暴躁,和父母几乎零交流……

     父母又担心又着急,却束手无策,因为根本弄不清孩子发生了什么,在想些什么。

     孩子这是怎么了?

     我该怎么办?

     这是这些父母常问的两个问题。

     不过,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问题是: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或者说,

     孩子和父母之间是怎么变得无话可说的?

     2

     很巧,另一个妈妈的留言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五六岁的男孩,喜欢拦住年轻的姑娘,见到有阿姨穿丝袜,总爱去抱人家的腿。弄得这位妈妈又羞又气,批评教育都不管用,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怀疑孩子心理是不是有问题。

     我问,你和孩子聊过这个问题吗?有没有问过他,为什么想这么做?这样做有什么感觉?

     这位妈妈说,她没有和孩子交流的习惯,平时忙这忙那就已经很累了,也没有时间去和孩子聊这些。

     忙,是一个很糟糕的借口。

     只能说明,这件事在一个人的价值观念里不重要。

     只能说明,洗衣做饭、收拾家务比了解孩子的内心更重要。

     孩子五六岁时,你觉得没时间、没必要和孩子交流。

     孩子十五六岁时,你想和他交流,他已经向你关上了心门。

     五六岁种下的因,不用太久,十年后就得到了果。

     所以,当你抱怨孩子什么都不和你说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是你亲手关上了孩子的心门?

     细究起来,这些父母无外乎两种情况:

     该做的没做,

     不该做的做了。

     3

     该做的没做——很多父母自己就没有交流的意识。

     他们不善于、也不好意思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更不知道怎样去倾听——内心深处,他们也不觉得这件事很重要。

     再往深里挖,可能在潜意识里,这些父母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个附属物。

     孩子出现问题,就像东西坏了要去修理一样,把问题解决掉就行,不用谈什么感受不感受的。

     无论孩子有多小,他都是一个人,一个不同于你的、有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人。你必须通过交流去了解他的所思所想。

     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没有培养出和孩子交流的习惯,没有形成一种坦诚、接纳的交流氛围,那么,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的心门也会向你慢慢关闭。

     你再也无法看到他的内心世界,无法知道他内心的冲突、纠结。

     而对于孩子来说,当他遇到问题,本能地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却因为没有交流的习惯,而不知道怎样去说,或者羞于去说,只能在内心的冲撞中挣扎自救。

     不该做的做了——很多父母误解了交流的意思,认为只有给出评判、建议,甚至指责,帮助孩子改进,才是有效的交流。

     这些父母,他们只看到了“事”,没有看到事情背后的孩子,没有看到孩子内心的感受。

     朋友的孩子上高中了,学校要求每个学生要选修一门舞蹈课,他选了交谊舞。

     上了两次课,小伙子回来和妈妈说:和女生搭伴跳舞太紧张了,眼睛不知道往哪儿看,看哪儿都觉得不好意思。

     朋友开导他:这都是正常的,年轻人就要慢慢学着和不同的人交往,要学着克服紧张的情绪,大方一些……巴拉巴拉讲了半天。

     儿子听了半天没吱声,最后说:“妈妈,这些道理我都懂,我也知道该怎么做,其实我就是想和你说说这件事,你听听就好了。”

     朋友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自己过于焦虑了。一焦虑担心,就容易去评判、去建议。

     朋友进修过心理学,平时很注意观察和反省,和孩子的关系处得不错。

     然而当儿子遇到问题时,她的心理学背景就不管用了,忍不住以过来人、以家长的姿态进行一番谆谆教导。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在妈妈的影响下,情商也很高,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才会说出上面的话。

     换一对母子,可能就是下面的情景了。

     孩子不耐烦地打断了妈妈的话:“知道啦!知道啦!”

     妈妈呢,感觉自己很没面子:“说这么多,还不是为你好?一说就不耐烦,我平时说的话你能听进去多少?!”

     孩子暗想:“我就是想和妈妈分享一下这件事,却换来这一顿絮叨和指责,看来以后还是少说为妙。”

     类似的事多发生几次,你就很难再听到孩子的心声了。

     我们和别人交流,把内心袒露在对方面前,是为了得到理解和接纳。

     谁愿意受到评判、指责和打击呢?谁愿意被人暗示你不够好、你不行呢?

     何况还是最亲近的人。

     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自己的心包裹起来,防止受到伤害。

     孩子也是一样。

     4

     那么,该怎样保持和孩子的交流畅通呢?

     说来也简单:做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事不做、少做。

     1. 从小培养和孩子交流的习惯。

     前面提到的那个朋友,在孩子很小时就注意培养这个习惯,母子之间一直保持着坦诚交流的氛围。

     前不久,孩子第一次收到女生的表白,也会和妈妈分享他的兴奋、紧张和不知所措。

     我也在有意识地这样做。

     比如,吃晚饭时,我会提议大家说说这一天中各自遇到的开心事,或者印象比较深刻的事。

     橙子很喜欢这个时刻,他可以借此了解大人都在做什么。

     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对我们这些习惯了含蓄内敛的大人来说,也是一个有益的练习。

    

     2. 学会真正的倾听,关注孩子的感受,而不仅仅关注事情。

     开心、委屈、愤怒、担心、害怕、悲伤、惴惴不安……这些都是孩子常有的感受。

     当孩子向你诉说事情时,你能看到事情背后他的感受吗?

     试着放下先入为主的建议、指责、评判,学会换位思考,去感受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具体的做法,可以看之前的文章《为什么你走不进孩子的内心?因为你不懂倾听》。)

     所有的表达,是为了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接纳。

     问问自己做到理解和接纳了吗?

     3. 说出自己的感受,也鼓励孩子说出他的感受。

     真正有效的交流,是情感的交流。

     学会觉察自己的感受,才能看到孩子的感受。

     很多妈妈说,平时还好,当自己身心俱疲时,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一点小事就会冲孩子大吼大叫。

     那么,就试着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累,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担心又会冲你发火。给妈妈一点时间,休息一下,妈妈的能量恢复了,就不容易发火了。”

     在孩子眼中,一个平和表达自己的妈妈,和一个动不动就大吼大叫的妈妈,教给他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忘了从什么时候起,橙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了。

     他会说:我现在情绪有点低落。

     我问他:怎样才能好一些呢?

     他想一想,说:我想让你多陪陪我,或者,咱们一起做个游戏吧。

     我很欣喜橙子的变化。

     在我看来,表达感受,是通向彼此内心世界的必经之路。

     5

     当然了,想让孩子和你无话不说,这不太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花园。

     只希望,当孩子遇到问题,碰到难关,会想到你这里来寻求帮助。

     而不是宁可自己陷在纠结痛苦中,左冲右突,头破血流,也不愿意向你吐露一星半点。

     只希望,当孩子长大成人,你们还能够坦诚地交换对生活的看法,得到情感的慰藉。

     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长久的陪伴,

     对父母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凌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8岁孩子的妈妈。专注儿童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

     微信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专注于心灵疗愈和成长

     分享健康、快乐、富足的生活方式

    

    微信号:xinlingzhiliao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 联系我们 ——

     心灵热线:400-880-5265

     沈老师微信号:18158537132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灵治疗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