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女生:我差点像蓝鲸一样沉入黑暗
2017/6/16 18:01:43 心灵治疗师

    

     有温度 有深度 有鲜度

     只等你来关注

     我未系统地学过心理学的理论,大部分靠兴趣查资料和阅读,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还有一些从生活体验中得来的感受和拙见,有不恰当的地方还望指正。

    

     作者:宋宛霖

     加拿大留学本科生,主攻生物专业。一年前对心理产生了兴趣,因此在生物的基础上选修心理。在探索自己内心的道路上逐渐学习到了各种有关心理疾病、人格特征的知识,同时涉猎专业的心理理论。经过徐林芬老师推荐参加海恩的学习后,对自身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 本文来自于宛霖同学在参加第21期“爱的唤醒”课后,与航武老师的思想交流。

     宛霖:

     为什么人要追求光明呢?

     自从第一节课您讲到无明,我最近就一直在想关于它的事情。你说无明就是黑暗,就是没有光存在的状态,所以人会恐惧和空虚。我由此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无明是怎样产生的。

     我不觉得人性本善,若人自出生起就光明磊落,了无人性的阴暗面,也不符合阴阳相生的规律。说起无明,总让我莫名地联想起生命的初始和结束,类似于母体子宫的那种黑暗和安静。无,如天地之始。这份黑暗的景象,是生命最原本的状态,与生俱来无机的状态。

     我因而想到,为什么人要追求光明呢?为什么生于黑暗死于沉寂的我们会害怕黑暗?

     在上课期间的体验环节里,我也从来没有领会过“想象一道光包围着你”的感觉。无论我怎么努力地去看,周围都只有黑暗。光在我的面前,像一个与我隔岸相望的人或神,虽然不曾远离却也从未靠近过。

     这样的景象从我记事起就种植在我的心里。

     我曾经被抑郁情绪包裹着,当时的我以为自己一无所有,自然而然地把黑暗当作唯一的归所,把心中的怪兽当作唯一的伙伴。我实在不理解周围人近似疯狂的积极乐观,因为在我的世界中,只有黑暗带给我宁静和抚慰,在那里我感到安全,而这些都是现实世界给不了我的。

     所以为什么要逃避无明呢?它才是最包容的,它从不曾远离过。一直以来,当周围的人都急切地强迫我向光向善的时候,我自省着内部的黑暗并满怀欣喜地走进去。

     最近的蓝鲸死亡游戏是热点之一。我觉得这是个非常精妙的设计。鲸鱼总是那么安静,连说话也是我们难以破译的频率。鲸的死亡叫做鲸落,巨大的尸体缓慢沉入海底,成为微生物的温床。有人说当这个游戏的参与者最终选择跳楼自杀的时候,是不会有恐惧的。当他们跳下去的时候,就仿佛鲸沉入了海底,安静而温柔。

     我想,如果我在抑郁的时候没有及时回头,我应该也会这样一直沉下去,沉入黑暗当中,沉入死亡。

     |都市频道报道:在中国,已经有中学生接触到“蓝鲸”,并受到伤害。

     无明剥夺的是人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所以人会变得疯狂,具有破坏性,而破坏是占有和控制的体现。破坏,用弗洛伊德的本能来说,“求死本能,是取消连接故而带来毁灭”。当这种破坏性向外的发展遭到了阻隔,就会转而向内,表现为自伤或自我毁灭。而自我毁灭正是自我控制的体现:通过宣告对自身存在或毁灭的权利,来表明自身而非外界,对这具身体和精神的绝对的控制。

     被蓝鲸游戏所诱惑的孩子们,从表面上说是缺乏社会和家庭的认同感和关爱,而“蓝鲸”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了他们所想的。而在更深层,他们眼中所看到的海洋,何尝不是自己心中的那片黑暗的角落呢?我们对未知的恐惧宛如对深海的恐惧,然而正是这同一片海域,却成了深深吸引迷途孩子们的黑洞。犹如站在高处的人被脚下虚空的召唤所打动,这是人心中本来就有的毁灭性的预见。

     为什么当人自知在绝路上,还会如此固执,好像跳海的旅鼠一样呢?清醒后的我才发现,专注于黑暗,是源于内心的不满足。我觉得生病是柔弱的、特殊的,所以用它换取同情和关注,这种心态和蓝鲸游戏中的自伤行为是一样的。缺少心灵支柱的孩子们,通过自伤来使自己独特,重获价值感。我曾经有纠结了许久也不敢面对的问题:我真地想治好自己的抑郁吗?若在当时,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爱上自己的疾病和黑暗,只为得到更多的关爱。在我想明白之后,这些问题都引刃而解,抑郁自然离去。“一切都是可以被治愈的”,只要我们愿意,世间没有顽疾。

     “不该执着于寂寞。太执着于寂寞的人,容易做错很多事”。这是某天偶然在网上看到的句子,从此深刻地印在心上。

     也许人心就是一处秘境,既有光,自然也有光照不到的地方。那时候的我产生了安于黑暗的心理,然而过度地依赖黑暗,黑暗亦会报以凝视,我将继续沉浸其中永远出不来。

     生命、宇宙、历史,这是所有的开始和终结。而在死亡之前,恒立着生。所谓向死而生,生命本能的建设,统一、亲和、联结,才是把我们从深渊中拉出来的力量。生命如若潮水涨退,生的本能就是波起的那一刻,如此循环往复。

     我始终感激的是,我没有害怕过自己心中的无明。也许对黑暗的恐惧和对光明的热爱,就如其他情绪一样本身并没有善恶可言。我依然能看见黑暗在我身边,寂静从不改变,安全、包容如母亲;我也看见光在我面前,从不远离,充满力量,慈爱,如父亲。只要我一闭上眼就能看到这样的景象。

     在课上的体验环节中,我被助教和伙伴们团团围住,要我喊出爱自己的什么。最后我喊的是我爱自己的全部,然后不知道为什么大哭起来。

     我觉得那一刻我才真正接纳了自己光与暗共存的事实;同时拥有生与死,我从未觉得自己如此完整过。以后,也不想为自己焦虑、自卑、逃避。

     航武老师:

     宇宙缘起性空,这个空是n维空间,包含万物守恒不变的能量。

     人性本空。

     善与恶是人的选择。正如王阳明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选择善会带来创造力,选择恶则带来毁灭。然而太执着于白,或者太执着于黑,都是病。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一味的标榜容易让人虚伪,接纳人性的两面反而更能够在平常生活中彰显出人性之光。

     平常心是道。

     我给幸福的定义是:承受痛苦,享受快乐,以平常心面对人生的起伏无常。

     也可以翻译成:幸福是接受内在的黑暗,沐浴心中的光明,以平常心面对黑白阴阳的交替。

     我们做个案治疗常常是在做“矫枉过正”的工作。疗愈并不是说一味的给人正能量,而是这个案主太执着于黑暗了,我们让他去看看光明面;也有些人太执着于光明,把自己包装成救世主,把别人贬到了地狱。对这一类人,恰恰要让他们从光明的极端面对黑暗,接纳这个部分。

     光明和黑暗,就是太极,阴阳鱼的相互交融。中国人的道,是自然能量平衡之道:曰“中道”,或“中庸”。

     宛霖:

     心是不存在的,

     心只是信息在身体中的流动。

     我好像也懂了一些。

     人性本空,让我想起来以前看的一个动画,里面的主角说她的起源是伽蓝之洞,那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甚至连“空”的定义都不存在,只能用【】来表示。恰好我们课上也提到“心是不存在的,心只是信息在身体中的流动。”于是也想到,“人之极致,应该是让自己成为中通的容器,如管道一样接收和输入,才能让心中了无污渍沉积。”所以在动画中,她说:“正因为心中空无一物,才能装载更多”,这才是幸福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应该也正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心中空无一物,才能装载下更多。

     小编:

     你真地允许自己快乐吗?你真地想要好好的休息吗?你真地允许自己获得称赞吗?否则,为什么你在听见别人夸奖的时候要回答“没有没有,过奖了”,持续地生病来换取同情,用失眠找存在感,用失败的婚姻来告诉父母我是爱你们的……你真地允许自己的生活好起来了吗?

     每天睡前,你都要玩手机,点开淘宝、微信、微博各种APP不停地刷新。然后困得不行的时候,告诉自己,我还要继续刷,我还能坚持,我还要看到更多的讯息,更多的衣服。每天告诉自己不到12点睡不着。最终错过了自己最佳睡眠时间,完美的让自己身体代谢能力越来越差。

     接着又开始抱怨,我的身体很不好,什么都无法享受,又管不住自己早睡,吃什么都养不好身体,哪里都不好……我怎么这么惨。

     这个社会都在追求的颜值、拼爹、情商……我都没有,我好失败………

     我的婚姻很失败,虽然是自由恋爱,但父母一直反对,我执意要结婚结果现在丈夫对我不好了,我愧对父母,又不能和丈夫和解,当初不应该任性结婚……

     殊不知,这些结果都是自己一步步选择的,恶性循环中,你陷入了黑色的漩涡。

     先是有了攀比有了贪念。然后,痴狂执着。再然后,身体心理进入病态,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他人,怀疑世界。然后,愤怒指责,我怎么这么糟糕,为什么只有我一个人这么糟糕?

     最后在一切的生活中自责、自毁,拖延、躲避、拒绝、不负责………拒绝清醒、承认、接纳、变好。

     因为你不知道,你值得更好。

     承认和放下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能够做到,承认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

     但是还是拼命的要,要很多东西,很多很多,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不能够抛却所有,放下这份执着“我确实没有得到你的爱”,好像没有了这个“附加值”就没有了“我”。

     你不知道你是独立的。没有那些“附加值”,你还是可以好好的生活,创造、赋予自己快乐。

     因为你的本身就是美好的存在。黑和白都在你的里面,你无需抗拒那片黑色,也无需执着地要求那一片白。

     只要允许自己,就这样,时而空空,时而满满的存在。

     我们常将自己认为需要被改变的地方看成是一个缺点,

     想要击败它、摧毁它,或者忽略它,

     将它合理化、淡化,这样,

     它反而会一直在生命中控制、影响着我们。

     看完这个视频,有助于你和“怪兽”和平相处,

     回归“空空”又“满满”的自己。

     爱的唤醒第22期,

     7月8-11日在杭州太虚湖举办,

     正在接受报名,

     详情请扫描下图二维码。

    

    

     专注于心灵疗愈和成长

     分享健康、快乐、富足的生活方式

    

    微信号:xinlingzhiliao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 联系我们 ——

     心灵热线:400-880-5265

     沈老师微信号:18158537132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灵治疗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