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我们是怎么离自己的感受越来越远的
2017/6/26 12:07:46 心灵治疗师

    

     有温度 有深度 有鲜度

     只等你来关注

     点击文字查看徐林芬的其它文章:

     · 赢在分数线,却输掉整个人生

     · 所谓的灵魂伴侣,不应该只是出现在电视剧里

     · 你从来没有研究过,就断定是迷信,到底谁才是迷信的态度

     ·跟你说个秘密,不怕你先知道

     · 有些事情不能等

     · 如何变创伤为生命礼物

     · 如果孩子不是期望的样子,父母该怎么办?

    

     本文作者:徐林芬(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国际认证催眠治疗师,NLP执行师&教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她曾为高校讲师、《家庭教育》杂志编辑,在一新加坡驻广州社工机构担任过督导。接受过萨提亚家庭系统治疗,家庭系统排列、精神分析、叙事治疗等多种心理学流派培训与督导。除了系统的学院派心理学理论学习,还赴印度、尼泊尔参加修习静心与内观禅修。

     著有心理学长篇小说《静等花开》,深受读者喜爱,许多读者反馈从她的书中读到自己,并从朴实无化的文字中得到疗愈。

    

     慧听说我是学心理的,便问我:“你认为对一个人而言,什么最重要?”我回答:“成为一个自我负责的人。”

     “就这么简单?”慧追问道。

     “是的,为所有发生在你自己身上的事负责,不再抱怨和指责他人。”我回答。

     “有道理,”慧不愧是聪明的人,但是又说:“虽然简单,我感觉很难!”。

     “是的,所以我们喜欢要别人为我们负责,喜欢指责别人,可是,没有人能够为我们负责。”

     慧沉默了。

     “当我们要别人为我们负责的时候,就失去自己的力量,失去了改变、成长的机会,就是把权利拱手让给他人。”我继续唠叨。

     “要学习什么才能做到为自己负责?”

     “很多,比如学会爱自己,欣赏自己,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恰当地对待与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为自己的人生中的一切负责……”

     “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爱自己,做好你自己,让自己快乐。

     “这个我不是很理解。我们都不是被这么教导的。”

     “是啊,我们一直被误导了。我们总是认为要先爱别人,可是,不会爱自己是无法爱别人的。荣格说过,恨自己就无法爱他人。我们总是被告知,不够聪明,不够好,甚至不允许让自己快乐。从来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爱自己,如何做自己。”

     “确实是这样,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玩得高兴地时候,妈妈经常会说:‘有什么好高兴的,还不快去学习。’我觉得高兴是不好的,不被允许的。有一次因为高兴地大笑被老师看见而感到十分羞愧,我当时也觉得奇怪,为什么高兴也会有罪恶感。”

     “嗯,因为我们的祖先曾经历了非常困难的时期,那些记忆也都保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如果我们让自己高兴,灵魂会不安。”

     “听起来有道理,不过,有科学依据吗?”

     “科学本身是很有局限性的,只相信科学也是另一种迷信科学。有许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这是现象学观察到的事实。”

     “这个观点我认同,其实我一直有这种感觉,就是不敢相信可以这么想。”

     “嗯,其实这正是我们失去创造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总是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有时候感觉自己有一个奇思妙想,激动一下,内在马上有一个否定的声音把想法压了下去。我发现读大师的书时,他们的许多想法原来我也有过,但是我们不敢说出来,其实有许多伟大的思想或创意一开始并不伟大或突出。”

    

     “和你聊天觉得有些意思,好象是这样的。如果我父母是你这样的人就好了,我可能现在会是不一样的人。”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想法吧,希望父母是别人家父母的样子,希望自己与父母不一样。”

     “是这样的,我就一直这么想。”慧说道。

     “没有父母是完美的,他们也都携带着父辈的创伤、文化的创伤,他们就是这样被抚养长大的。所以我们才需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而不是责怪父母没有好好养育我们。他们已经尽他们所能做到最好了,这点你同意吗?”

     “倒也是,这么一想感觉好多了,我觉得父母其实也很可怜。”慧很有悟性,“这么说来,自我成长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突然觉得要学习的很多。”

     “是的,一个永远不学习的人是很可怕的,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自我成长是渐进和缓慢的,必须点点滴滴的去做,而不是一朝一夕、跳跃式的。我们要对自己耐心,从爱自己和接纳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开始。

     “从接纳开始?”慧问道。

     “我们总是想改变,却也总是无法改变。我们常将自己认为需要被改变的地方看成是一个缺点,想要击败它、摧毁它,或者忽略它,将它合理化、淡化,这样,它反而会一直在生命中控制、影响着我们。荣格说过,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命运。潜意识指我们的心灵,我们需要学会了解和跟随我们的心。”

     “还要注意什么?”

     “我们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观念,就是成长是渐进与缓慢的。有时人们在学习之后设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就希望自己变成那个样子,而当自己做不到时,那个目标就变成另一条鞭打自己的鞭子。

     “那具体有哪些途径?”

     “具体的成长方法有很多种,成长的内容也很多,不是几句话就可以完成的,甚至几本书都是不够的,成长是需要终身做的事。参加一些团体的学习活动、心理学的课程或阅读相关的书籍、向某些成长比较好的老师学习,都是很好的方法,当然,要学会选择适合我们自已的条件,而不是强求某种方法。

     “芬姐,我发现我很喜欢你了,以后要多向你请教。”

     “相互学习吧!”

    

     慧的情形并不特别,虽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样聪明智慧;同样,孩子也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是别人家那样的开明。我们总想以此变得有钱有权或有智慧,却没有人被允许做自己,被鼓励安于平凡。

     在被比较中长大的人,都会有着一种心理的创伤:总会觉得自己不好,总是无法快乐。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快乐应该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家庭中快乐、有趣的生活就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

     我们一直被教导要为了获得别人的赞同而放弃自我。在我们的文化中,运用羞愧和罪恶感已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养育形式,大多数父母都会不经意间以令孩子蒙羞的方式来养育小孩子。

     当父母自己不快乐、不能做自己,就会对孩子有很高的期许。父母总是用自己理想中的孩子应该表现的样子来要求孩子。如果你符合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小孩子模样,就给你许多赞美和鼓励,如果你不符合,就给你责罚与批判。

     荣格说:父母死气沉沉的生活,对周围人特别是自己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儿童的教养源于成人的修为而非说教。一个不断成长的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榜样和礼物。父母懂得爱自己,并且知道如何过得幸福快乐,才可能是好父母。只有父母幸福了,孩子才可能快乐;父母学会爱自己了,才懂得如何爱孩子。否则,爱会变成束缚、要求和控制。

     当孩子流露自然的情感与需求时,父母会用“理想小孩”来约束你。在这样一次次的互动过程中,我们为了得到父母的赞美和夸奖,成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愈来愈远离本来的自己,丧失了和自己每一个内在反应发生接触的能力。然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爱我们的孩子,也同样地否定我们的孩子,无法敬重和接纳孩子们真正的感觉。

    

     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成年人在个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都不是成年后的生存环境造成的,而是来源于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和限制。孩子通过观察照顾成人对自己的语调、眼神、口气以及行为的反应形成了自我认识。成年后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对方的言语行为引起你某些特别的情绪和感受,都是童年时与周遭人的到互动过程中原始经验的重复。

     孩子感到悲伤或难过时,父母习惯用交易的方式告诉你他(她)“你不要哭了啊,奶奶明天带你去动物园玩……”,“你不哭的话,爸爸就买玩具给你……”,或者“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亦或是用爱和温暖来阻止你的悲伤:“乖,不疼!好了,不哭!不哭!”。这些行为的背后,孩子都接收到了父母对表达情绪无言的否定。禁止表达负面情绪最大的影响,就是限制了我们感觉情绪的能力,感觉的敏锐度及察觉力,使得我们很难回应自己的真实感觉。而我们与自己感受的隔离,让我们无法相信它们。当很多感觉出现时,只感到莫名的烦闷、焦虑,却很难仔细分辨其中的情绪,甚至只想刻意忽略。

     如果我们未曾好好地检视、梳理儿时经历对我们的影响,认出并去除这些负面的催眠,那么早年习得的旧习惯还会悄无声息地掌控着我们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

     了解这些并非让我们去谴责父母,而是开始学会为自己负责。

     我们的父母这么做有充分的理由:这是他们唯一学到的,他们已经做到了他们所能的最好的了。我们这一代人最幸运的是,我们有机会学习、有机会选择。

     图|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 :

     陈航武老师“爱的唤醒”线上免费课程,揭示你和孩子之间互动中隐藏的秘密。

    

     幸福种子家庭教育公益课堂来到了上海,为您解开亲子教育的谜题,扫描二维码进入报名链接,了解课程内容。

    

    

     专注于心灵疗愈和成长

     分享健康、快乐、富足的生活方式

    

    微信号:xinlingzhiliao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 联系我们 ——

     心灵热线:400-880-5265

     沈老师微信号:18158537132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灵治疗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