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故事告诉你,为什么思维方式决定人生
2017/7/6 14:56:51 心灵治疗师

    

     有温度 有深度 有鲜度

     只等你来关注

    

     01

     男人当天要见一个重要的客户,所以早早就起床了。

     穿上了自己最好的一套西装,然后坐在餐桌前吃早餐。

     一边吃,一边想今天要和客户说什么。

     因为想得太专注,所以连女儿叫他也没听见。

     女儿叫了好几声都不见爸爸回应,于是从座位上起身,隔着桌子去拍爸爸。

     谁知起身不小心打翻了一杯牛奶。

     牛奶一半洒在了桌上,一半洒在了男人的西装上。

     男人看见自己精心挑选的西装被洒上了牛奶,气坏了。

     对着女儿大吼:你在干嘛?怎么那么不小心?

     女儿看见爸爸这么生气,被吓哭了。

     女儿一哭,男人更加生气,说:看你把爸爸的衣服弄成什么样了?你还哭?

     听见饭厅的吵闹声,女人从厨房里出来,问:怎么了?

     男人气不打一处来,对着女人吼道:孩子吃饭的时候你跑哪儿去了?也不知道看着,你看把我衣服弄什么样了?

     被丈夫莫名其妙发了一通火,又看见女儿在哭,女人也气坏了。

     对男人说:什么时候都要我守着吗?孩子是我一个人的?

     男人一边嘟嘟囔囔,一边跑进卧室换衣服。

     在衣柜里翻了半天翻不到一件合适的衣服。

     又对女人吼:我有一件西装你放哪儿去了?

     女人正在气头上,说:不知道!

    

     男人无奈又只有自己找,终于找到了一件匆忙换上。

     一看时间,已经晚了不少。

     于是丢下哭泣的孩子和气呼呼的女人,匆忙离开家往公司赶。

     走到半路,才发现走得匆忙一份文件没有带。

     一看时间已晚,男人给女人打电话,想让她把文件送到公司。

     女人一看是丈夫电话,以为他还要和自己吵,也不想接,干脆关机。

     男人没办法,只好自己回家拿。

     这样一折腾,到公司已经迟到。

     到了公司,老板和客户已经在会议室等了半天,看见他来一脸怒意。

     因为匆忙,本来想好的一些话也忘了,加上看见老板和客户都黑着脸,男人更加紧张,连产品介绍都开始结结巴巴。

     本来是一个志在必得的合同,结果会谈结束时客户只是冷冷和他们握了握手,说还要再考虑考虑。

     老板很生气,会后将男人劈头盖脸骂了一顿。

     然而这还没完,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妻子不想和男人说话,女儿也不想理他……

    

     牛奶洒在衣服上,是一件意外的事。

     但是这件“意外的事”未必一定会导致“坏的结果”。

     只要男人在意外发生时,换一种反应,一切都会不同。

     当女儿把牛奶打翻的时候,如果他不是急着骂孩子,而是把牛奶杯扶起来,对女儿说:抱歉爸爸刚才没听到你叫我。现在爸爸衣服弄脏了,要去换一件,换好了和你讲好吗?

     这么说的话,女儿不会吵闹哭泣。

     此时他和妻子没有任何冲突,可以让妻子帮忙挑选一件新的西装。

     当他时间更从容,就不太可能忘记文件。

     即便忘记了,妻子也很可能帮他把文件送到公司,不会因为赌气而不接电话。

     他和客户的会议不会迟到,也不会因为匆忙忘记要讲的话,这个合同可能当天就能谈下来。

     他开开心心结束一天的工作,也会把好心情带回家。

    

     02

     人生每天都可能遇到“牛奶被打翻洒衣服上”这样的意外事件,但是未必会一定导致坏的结果。

     事情本身可能没有好坏,但是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却可一分为二——可以看到它好的一面,也可以看到它不好的一面。

     杯子里有半杯水。

     有人说:不好了,只剩半杯水了。

     有人说:太好了,还有半杯水。

     同样是半杯水,有人关注没有的,有人关注拥有的。

     不同的思维方式才会导致不同的后果。

     为什么当一件事情发生后,有人只看到不好的一面,有人看到好的一面?

     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从小就在受周围人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激励的方式,就是影响孩子思维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听到的“激励”话语就在引导他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或者“不好的一面”。

     这种引导会成为他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想要激励别人的时候,我们会采用两种激励法——

     一种是负向激励,一种是正向激励。

     负向激励是让人们看见不采取行动会产生的“恶果”,正向激励却是让人们看见采取行动后会产生的好结果。

    

     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常常会训练孩子去看到“不好的一面”。

     打个比方,当孩子赖床的时候,为了催孩子起床,父母会说:你再不起床我要生气了!或者,你要是迟到了会被老师骂!

     这时孩子会想到的就是:父母生气,或者被老师骂。

     为了逃避这些不想要的“恶果”,孩子可能最终会按照父母意愿行事——起床。

     虽然表面看上去是达到了目的,但是让孩子行动的动力却是“恐惧感”。

     一个人的行为动力如果总是为了降低“恐惧感”,为了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他的思维就会趋于悲观。

     因为他会习惯性的看见事件“不好的”一面。

     如果父母用“正向激励”又应该是怎样?

     当孩子赖床的时候,父母说:如果你现在起床,就能悠闲地吃完早餐,也不用急急忙忙赶去学校。早点到学校,还能提前准备一下功课,和朋友聊天,老师也很喜欢看到你们上课前就做好准备。

     正向激励帮助孩子把焦点转移到“如果这么做就会发生的好事”上。

     正向激励的焦点是人们想要的好结果,这种结果会促使人们主动采取行动。

     和“负向激励”造成的恐惧感不同,正向激励也让人们在行动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

    

     03

     但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负向激励”?

     因为“恐惧”造成的动力往往比“愉快”大,所以负向激励的短期效果可能会比较好。

     负向激励当下可能“见效”,长远的负面效果却很大。

     当一个人习惯了看到事件“不好的”一面,他眼中会总是看到不好的事情。

     他的世界将缺失了“好的”那一半,思维也将缺失“正面解读”的能力。

     生活中总有意外发生,而他一直习惯“负面解读”,人生就会越来越消极。

     中性事件也可能变成负面事件。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总处于恐惧中,逃跑将成为他习惯的行为。

     当你想激励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先想一想,你是在用制造“恐惧感”的负向激励,还是在用制造“想要的结果”的正向激励。

     调整你想看到的未来,再去激励孩子。

    

     专注于心灵疗愈和成长

     分享健康、快乐、富足的生活方式

    

    微信号:xinlingzhiliao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 联系我们 ——

     心灵热线:400-880-5265

     沈老师微信号:18158537132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灵治疗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