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哭,我就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
2017/8/25 16:35:53 心灵治疗师

    

     有温度 有深度 有鲜度

     只等你来关注

     连续看了两部美国的电影大片,发现情节十分相似:一个情感麻木的坏蛋,因为内心深处柔软的情感被某种机缘唤醒后,从而人格大变,与犯罪组织或恶势力展开殊死搏斗,由于这种深刻情感激发出的勇猛与高尚,从而战胜敌人而成为英雄般的人物。所以说,情感是“驱动我们的能量”,就像开动汽车的汽油一样。情感强化并放大我们的生活。没有情感,一切都没有真正的意义;有了情感,任何事都可以有意义。

     本文作者:徐林芬(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国际认证催眠治疗师,NLP执行师&教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她曾为高校讲师、《家庭教育》杂志编辑,在一新加坡驻广州社工机构担任过督导。接受过萨提亚家庭系统治疗,家庭系统排列、精神分析、叙事治疗等多种心理学流派培训与督导。除了系统的学院派心理学理论学习,还赴印度、尼泊尔参加修习静心与内观禅修。

     著有心理学长篇小说《静等花开》,深受读者喜爱,许多读者反馈从她的书中读到自己,并从朴实无化的文字中得到疗愈。

    

     需求受到威胁时,是什么保护了你

     一直以来,压抑和贬低情感是我们文化的通病,表露情感被视为软弱的象征。“情绪化”被视为一个人没有教养的特征。

     男人们从小被教导“男人有泪不轻弹”,

     使大部分“教养良好”的男人表情严肃,

     擅长逻辑与道理,

     就是缺乏共情的能力。

     大多数想要走出婚姻这个围城的女人们,

     对男人的控诉主要是不体贴、不懂情感,

     僵化、不肯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暖男大行其道的原因,然而女人们发现,结婚之后暖男又会变冷男。

     西尔文·汤姆金斯是一位研究型心理学家,

     他提出了情感的首要性理论,

     情感体验会真实地通过身体储存或表现。

     在我们还没有清醒意识到它们的时候,

     它们就已经散布在我们身上。

     情感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随着我们的成长,

     情感为思想、行动和决策打下了基础。

     汤姆金斯把情感视为我们内在的生物学激发因素,

     是我们最基本的能力。

     我们需要它们来保护我们的基本需求。

     当我们的需求受到威胁时,

     情感能量就会向我们发出信号。

    

    

     你的情感保护你了吗?

     大多数人都能自由地感受自己的喜悦、兴趣或惊奇等所谓的“正面情感”,也就是“好的”情感。但是悲伤、恐惧和愤怒等这些“负面情感”却被视为猛兽,需要被压抑,然而,当恐惧、悲伤和愤怒受到压抑时,我们感受喜悦、兴趣和好奇的能力同时也被封锁起来。

     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压抑情感。

     具体发生的过程通常如下:

     首先,

     婴幼期的情感表达没有得到回应,

     也就是遭到无视;

     其次,

     没有识别和表达情感的健康示范;

     最后,

     表达情感时遭到羞辱或惩罚。

     不健康家庭的孩子经常会听到:

     “你哭吧,我就让你哭!”

     “你再哭,我就把你扔出去。”

     孩子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害怕、生气或伤心

     而挨骂、挨打或者遭到威胁。

     由于成人丧失了太多的感觉,

     所以容易形成一种惯性,

     他们变得麻木,僵化,

     不再发现生活,

     也就不再创造生活了。

     某些东西似乎就被固化了、合理化了。

     一个人长时间体验到的感觉,

     就像血液和细胞一样,

     就变成了你自己。

     毫不夸张地说,情感麻木、情感表达不流畅,是大部分家庭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

     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庭存在不健康的规则:

     就是“不允许去感觉”,

     或是“不准说感觉”,

     也就是禁止情感流动,

     或者只能表达某些特定的情感。

     不同的家庭有不同形式的“不准说”规则。

     在许多家庭,

     除了内疚感

     所有其他情感都是被禁止的。

     无论你是成人还是孩子,

     对自己生命的改变必须从感觉开始。

     所以说教很难改变一个人……

     但只有触动了感觉,变化才有动力。

    

    

     你只剩下羞耻感,陷入无尽的恐惧中

     某件实际上很琐屑或无伤大雅的事,

     人却对它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刺激你产生如此反应的,

     不是外在的东西,

     而是内在的东西。

     陷于羞耻感里的人,

     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时,

     永远都感到羞耻。

     一旦有创伤的成年人面对类似原痛事件的境况时,

     原始反应就会被触发。

     对孩子尖叫、怒吼,

     是对孩子的情感侵犯,

     也会造成心灵创伤,

     会侵害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骂孩子“笨蛋”、“傻瓜”或“混蛋”,

     每句话都在伤害孩子。

     此外,刻板、吹毛求疵和控制狂也都是情感侵犯。

     吹毛求疵会造成严重的羞耻感。

     所有存在过度羞耻感问题的家庭,

     都有吹毛求疵、控制和求全责备的毛病。

     “不管怎么做,你永远也追赶不上别人对你的期望。”

     “你所说的、做的、感受的或思考的,没有一样是对的。”

     “你不应该有那样的感受,你的想法简直是疯狂。”

     当一个人认定他不能是他自己,

     他与自己就不再是一个统一体。

     渐渐地,心灵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当孩子没人听他们倾诉,

     他们只好用自己知道的方式来表达,

     也就是“向外发泄”或“向内压抑”。

    

    

     你会表达情感吗?

     情感受到抑制的时间越早,对人造成的伤害就越深。这些没有得到解决、没有得到表达的情感就是“原痛”。

     神经科学家们已经表明,大脑的成熟时间有其次序,大致和大脑进化形成的先后顺序一致。

     内脏脑在怀孕后期和孩子出生初期对大脑起主导作用。

     脑边缘系统在孩子出生六个月后开始起作用,

     它使早期的情感纽带得以形成。

     大脑皮层在孩子出生后的前几年一直处于发育中。

     这个掌管思考的脑要健康发育,

     需要恰当的环境和适宜的刺激。

     皮亚杰在研究小孩的认知成长时发现,

     六七岁的孩子才有真正的逻辑思考。

     许多自认有教养的父母,

     常常试图与六岁以下的孩子讲道理,

     行不通的时候父母就会感觉非常受挫,

     甚至因此打骂、威胁孩子。

     殊不知,

     这些都是伤害孩子的行为。

     神经科学家罗伯特·伊萨克森认为,创伤记忆难以发现,因为它们是对生存反应的记忆。内脏脑会学习、会记忆,却不会遗忘,所以它会让创伤留下永恒的印记并支配着将来。

     不论孩子早年——这是极易受伤的时段——经历过什么,这些经历都会作为生存的一种收益,留存在脑子里。

     这也印证了一个理论:

     一旦核心实质在童年时期形成,

     它就会像敏感的过滤器一样运作起来,

     塑造随后的各种事件。

     哈维·杰金斯提出,

     一旦某次创伤经历带来的情感受到阻滞,

     心灵就无法评价或接受这一经历。

     当情感能量阻碍了创伤的释放,

     头脑本身的运作能力就会衰减。

     哈维·杰金斯将其描绘成,

     “打开按钮”被卡住了的刻录机。

    

    

     无形的瘾症带走了你的喜悦

     情感既然是能量,

     就需要通过表达释放出来。

     一旦被抑制,

     或者压力变得无法承受,

     为了逃避这种痛苦,

     他就变得麻木。

     麻痹无知是一切瘾癖产生的前兆。

     因为瘾癖是这个人能够产生感觉的唯一途径。为了麻醉自己的疼痛,使用各种自我防御方法,以应对无法承受的现实。

     例如,

     长期抑郁的人,会因其工作狂的瘾癖而成为成功的主管。他沉溺于工作,因为只有在工作中他才有感觉;

     酗酒或染上毒瘾的人,依赖药物改变情绪,以此达到亢奋状态;

     在肚子被填得满满的情况下,暴食者才会感到满足、幸福。

     每种瘾癖都会使人产生愉悦,或避免痛苦。

     瘾癖带来的情绪,

     暂时改变了内在的受伤感和伤痛感。

     最常见的防御包括:

     否认(“它没有真的发生”)

     压抑(“它从来没有发生过”)

     分裂(“我不记得发生了什么”)

     投射(“它是发生在你身上,不是发生在我身上”)

     转换(“一旦感觉它在发生,我就暴饮暴食或放纵肉欲”)

     以及粉饰(“它是发生了,但没什么大不了”)。

     因此,

     有害的羞耻感所造成的精神创伤是自我与自我的断裂。

     一个人在自己的眼里变得渺小可怜,

     他成了自己讨厌的对象,

     痛苦由此而生。

     有害的羞耻感把所有的感受都捆绑在羞耻之中。

     不管我们感到愤怒、沮丧、恐惧还是喜悦,

     都会同时感到羞耻,

     连我们的需求和内在冲动都在它的胁迫之下。

     有些父母本身就是成年小孩,

     他们自身一直处于需求不被满足的窘迫之中。

     因此,当孩子有迫切需求的时候

     ——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

     ——父母就会发怒,

     就会羞辱孩子。

     如此循环。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会对自己的需求感到羞耻。在羞耻感里成长起来的人,不管在多正当的环境下,面对自己的性欲时都会感到羞耻。这也是许多家庭不和谐的主要因素。

    

    

     大脑有自动平衡情绪的机制

     如今,我们可以在大脑的化学和生理学研究基础上,逐步增加对自我防御的理解。

     放下自我防御后,

     人便能在自己和早期的情感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处理那些过去没有得到宣泄的情感,

     从而起到巨大的疗愈效果。

     那么,疗效是怎样产生的呢?

     大脑研究者保罗·D·麦卡利恩提出的大脑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创伤是如何产生影响的。他对大脑的描绘是“三位一体”或者说是“三分体”。

     大脑中的三个脑是进化而来的。

     最古老或最原始的脑称为“爬行类脑”或“内脏脑”,

     负责维持安全和生存的最原始策略:重复。

     例如,蜥蜴的生活相当简单,每天早晨投入工作,期待着吃上几只苍蝇和蚊子,并且保护自己不被吃掉。如果找到一条穿过草丛和石堆的通道,蜥蜴就会重复每天的生活模式,至死方休。这种重复对生存很有价值。内脏脑同时维持身体的自动功能,比如呼吸。

     大脑中的另一个脑是“古哺乳类脑”或“感觉脑”,术语上称为“脑边缘系统”。脑边缘系统装着我们的各种感觉——兴奋、快乐、愤怒、恐惧、忧伤、喜悦、羞耻、反感和恶心等等。

     最精密的大脑系统是大脑皮层,或者称为“思维脑”。它最后进化,并赋予人类许多能力,比如使用语言,运用理性,解决复杂问题等等。

     依麦卡利恩之见,这三个大脑系统相互独立、共同协作,维持着整个大脑的平衡。

     人有把痛苦、紧张降到最低水平的需求,

     这种需求支配着大脑系统的平衡。

     大脑并不介意生活中偶尔的紧张,

     它会释放情感来维持平衡。

     当紧张达到顶峰时,我们就会暴怒、痛哭,或恐惧得冒汗、战栗。

     低落的情绪积聚起来就会生成一种化学物质,

     导致压力的产生,

     但这种化学物质却能被泪水清除。

     通过情感表达,

     大脑能自然地恢复平衡。

     人们与自己的感受越来越疏远,不再轻易触碰到柔软、脆弱的情感,而总是以紧硬的盔甲武装身心,情感与身体的僵化不仅引发关系困难,更会导致健康问题。

     这正是心灵成长的必要性与作用所在,我们没有获得可见的物质,但是我们的情感更加丰富与柔软,这正是生命最重要的基石。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非原创)

     小编语:

     看了林芬老师的这篇文章,想起小编在火车上,常常会听见有人大声的训斥甚至恐吓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吵!”“你再哭,我就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你不再发出声音了,再来和我说话。”“你能不能不要一直动”“不要你了。”“等一下坏人把你抓走。”

     孩子用哭来表达情绪或者是引起关注,是他们大脑的直接反应,他们还没有学会更多的方式去表达。而家长选择用恐吓的方式对待孩子的索求,以逃避自己的紧张和不耐烦,对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幼儿又打又骂。看见孩子无助的哭泣,我倍感到心痛,却也说不出什么,因为这些家长也没有学会更多的方式去表达,他们太需要学习了。

     小编在过去也常常会暴饮暴食,直到肚子很疼了,刺激着自己停下来。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采取有效缓解情绪的途径,提高了自尊,才对自己真实的需求有正常觉知。现在发现,自己的行为背后还隐藏了自己的羞耻感。过去无论自己想做什么事情,都会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往后,小编也要学会接纳自己每时每刻的情绪,在有效的途径下,使情绪自然的流动达到平衡,从而更加接纳自己。

     这篇文章对于你,有什么启发吗?欢迎在下方留言和我们一起讨论。

    

    

    

     点击文字查看徐林芬的其它文章:

     ·难以启齿的性爱,是否影响了你的生活?

     · 《我的前半生》结束了,唐晶和子君的下半生要怎么扳回这一局?

     ·你会是《我的前半生》中的谁?

     ·该内求还是外烁?

     · 当我遇见一个人(1、智者):徐林芬 | 《静等花开》长篇小说作者

     · 【抑郁】我们是怎么离自己的感受越来越远的

     · 赢在分数线,却输掉整个人生

     · 所谓的灵魂伴侣,不应该只是出现在电视剧里

     · 你从来没有研究过,就断定是迷信,到底谁才是迷信的态度

     · 跟你说个秘密,不怕你先知道

     · 有些事情不能等

     · 如何变创伤为生命礼物

     · 如果孩子不是期望的样子,父母该怎么办?

    

    

    

     专注于心灵疗愈和成长

     分享健康、快乐、富足的生活方式

    

    微信号:xinlingzhiliao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 联系我们 ——

     心灵热线:400-880-5265

     沈老师微信号:18158537132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灵治疗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