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哭,我怕抱不到你
2017/12/18 10:10:35 心灵治疗师

    

     前段时间,我心情不佳,便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吐槽动态,传播负能量。

     发完以后,我没有特别在意。

     但是没一会,我一个几年未见但一直有联系的好友私聊了我:

    

    

     那一刻,我觉得特别温暖。

     他没有问我怎么了,也没有跟我讲一大堆道理,只是安静的用他的声音讲述了一段故事,一点一点让我平复下来。

     情绪缓和之后,我就删了那条动态。

     有人说,反复发动态删动态的人,说明情绪波动较大,我不否认。

     我不知道他们删除的时候,是因为自己想通了,还是也像我一样幸运有人给予了及时的抚慰。

     但很显然,在我们遇到委屈、埋怨、苦闷、不开心的时候,来自身边人的安慰十分重要。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话是一门艺术,安慰人则是一门更高级别的艺术。

    

     之前999感冒灵颗粒推出一个暖心视频,名字叫做《总有人在偷偷爱着你》,无数人看完泪目。

     视频一开始就是一个姑娘落寞的坐在阳台上,在网上发出问题:

    

    

    

    

    

    

    

     这些网友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一句“抱抱”,一句“小傻瓜,我们都爱你啊”,挽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让这个黯淡无光的夜晚变得璀璨。

    

     我其实挺害怕别人跟我吐槽诉苦的,因为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安慰对方,又生怕一句话说不对,对方变得更生气更苦恼了。

     事实上,生活中,我们也常见这样的例子。

    

     比如:

     妻子在家带孩子做家务,辛苦了一天,做好了晚饭等丈夫回来吃饭。

     结果丈夫白天在公司刚被上司训斥过,心情极差,吃饭的时候和妻子诉苦。

     妻子如果说:“别人都行,你怎么不行?”

     或者“你就不应该这样或者那样,应该怎样.......”

     再或者更糟糕的“你累,我比你还累。”

     如果这几句话,任意一句说出口,接下来的场景可想而知,必将引起一场家庭大战,晚饭也不能愉快的吃了,最终不欢而散。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以上案例就会发现,这三句话是我们常犯的“安慰坑”三大误区。

     第一种:批判型。

     “别人都行,你怎么不行?”

     这句话最忌讳在对方受挫折的时候说,相当于变相肯定对方就是能力差,不应该有抱怨。

     不仅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打击其自信心,更削减了对方的倾诉欲。

     第二种:说教型。

     “你应该怎样怎样......”。

     通常事件当事人在描述事情时自我情绪比较强烈,旁听者则较为理性。

     当听完对方陈述后,会不自觉的以自我意识为中心,教科书式的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

     这时候,倾诉者更想要的是对方和自己统一战线,情绪保持一致,而不是充当教导主任的角色。

     最常见的就是女朋友在吐槽另一个女生的时候,男朋友非但不站在自己一方,还帮着对方说话,势必引起女友的不满。

     第三种:苦难对比型。

     “我比你还累。”这句话可以套用很多场景。

     比如对方受伤了或者遇到糟糕的事情了,倾听者通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以更悲惨的事情来显示这件事没那么严重,常用句型有“至少......”。

     这种比惨安慰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对方的宣泄权利和欲望。

     对方只是想倾诉自己的坏心情,结果听你说了一遍自己更糟糕的经历,这种看似是“我理解你”的安慰,实际上是重度伤害。

    

     正如蔡康永所说的:“一个人很难理解另一个人受的苦。”

     每个人的对逆境的承受能力不同,世界上不存在感同身受这件事,对症下药才是良方。

     我们要看到安慰的重点,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引发的情绪,关注情绪。

     海灵格说:“正确的语言会触动灵魂。”

     当我们想真正地去安慰一个人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做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

    

     比如我们可以做到什么呢?

     第一、认真倾听。(接受)

     当我们倾听的时候,可以选择不说话,只是默默地陪伴。

     或者最好能够给对方一点肢体上的接触,比如拥抱。

     当我们肢体接触的时候,身体会分泌多巴胺,令人产生安全感,使对方能安全放心的宣泄。

     回应很少会让事情好转,而真正能让事情好转的是连接。

     这份连接不仅是心理上的,更是肢体上的。

     当我们拥抱对方的时候,会发现对方抱我们更紧。

     第二、不贴标签不评价(分享)

     当别人向我们倾诉的时候,尽量听,尤其不要用自己的价值体系或自我主观想法去评价别人。

     即使你真的不认同对方的做法,或者你认为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也不要在对方情绪很低落的时候一板三眼的提出,可以等对方情绪缓和后适当的提出自己的建议。

     这样让对方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将其内在感受表达出来。

    

     第三、带着同理心和对方交谈。(肯定)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让对方难过的事,恰好是能引起我们共鸣的。

     也许我们曾经也经历过那样的事,现在当对方再次提出,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反而比当事人还激动。

     此时,我们应该巧妙地以同理心的方式和对方开始有连接。

     先表示自己理解他的“情绪”,给予对方肯定,让对方感觉到我们是设身处地的站在他的位置感受的,而不是单纯的纠结事情表面对或错。

     在这一点上,中外两种表达方式特别能体现。

     比如对方说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中国人可能会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别太难过了。”

     外国人则会说:“i’m so sorry to heart that.”(听到这个消息我也很难过/为你所遭受的一切感到抱歉)

     第四、适当的给出建议或者表达自己的支持

     当我们在和倾听者完全建立信任和连接后,对方的情绪也逐渐平和下来,如果我们有好的建议,可以提出。

     但要注意自己的措辞,不是强硬的使对方接受,而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抓住一些细节,既能让对方知道自己有认真听,也能让对方从细节里改变。

     如果自己对他的苦恼无能为力,可以坦白的告诉对方:“看到你这么难过我也很难过,我不是特别会安慰人,但是我会一直陪着你,无论你什么时候需要我,我都在。”

     虽然没有给对方太多实质性的帮助,但是情感上已经最大程度让对方得到了满足。

    

    

     有时候我们习惯纠结事情表面,ta为什么又生气了?

     我明明道歉了啊?我明明安慰了啊?

     所谓情商高,就是懂得真心实意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如果我们能早点明白,安慰的重点是情绪,就不怕狗咬吕洞宾了。

    

     海恩文化的首席导师陈航武先生十年专注家庭教育,每次在线下课都会以实景演示的方式,让大家明白什么是“感受”,如何捕获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处理“感受”。

    

    

    

    

    

    

     文末有视频观看通道

    

     而海恩还有一个专属的特别的打招呼方式,就是:拥抱。

     当我们拥抱的时候,张开双臂,完全敞开了心扉,将自己的心贴近对方的心,感受彼此的感受和温度。

    

    

     每一个做家庭教育的人都是高情商的人,而高情商的人注定更容易成功。

     我们之所以不停地学习,不是为了在某个时刻派上用场,展示自己安慰他人的技术。

     而是一种自我提升,自我情绪管理。

     在丰富自己的时候顺便帮助他人,这份学有所成的收获和肯定远比有目的性的展示更让人钦佩。

    

    

     海恩第26期爱的唤醒工作坊于12月22日就开课了。

     不试一下,你怎么知道人生没有另一种可能性呢?

     看文字真的很让人头痛,那些生硬的专业术语很难理解。

     如果有视频就好了。

     我们会没有吗?开玩笑。

     #扫描下方二维码,戳进来看吧!#

    

     作者简介:墨卡卡

     本文转自“海恩文化”原创文章,关注海恩文化(ID:lovehaien),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二维码关注海恩文化 ?

    

     公众服务号:lovehaien

     咨询热线:400-880-5265(we are love)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心灵治疗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