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为你好,但你说的都不算
2022/12/5 17:08:56 西坡原创
![](/asp/image.asp?m=0&w=gh_556e995fa53b&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2QDH9FK1EoBYJYEIXAhOA5b7wicAjDPeickJic3wwINsKeZOtgbDRZP7nQnKbO3kyYRlxSCwo8XWEnrQvEw0dSBtA/640?wx_fmt=jpeg)
文|西坡
一则关于训狗的帖子,让许多人想起自己的上级和家长。原帖是这样说的:
在YouTube上看到一种训狗的方法是故意口令不明确。开门让狗出去,狗一往外走就拉回来,如此反复,几次以后狗就完全懵了,完全不信任自己的判断,时时刻刻盯着主人的行动。这时候就达到目的了。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多多少少遭到过类似的对待。这种“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相似性,乍看起来有些好笑,但深思的话,只会觉出恐怖。
有这么一种领导、过来人、长辈,他们面对下级、新手、晚辈,最擅长的就是摧毁对方的自信心和判断力。涉事不深的人,很容易被他们乡愿式的外表所蒙蔽,因为他们会做出一副都是为你好的样子。顶多会觉得他们教育方式有问题,但初衷还是不坏的。殊不知,这样的人,从根上就是坏的。
精神操控的要义就是:都是为你好,但你的判断全是错的。
他们之所以要摧毁你的判断力,本质是因为他们对自身能力不自信。他们腹中空空,没有什么真本事。但是他们又要控制你,所以千方百计把你搞晕,搞晕之后他们不管说什么,你都不会反驳了。
不擅长办事的人,最喜欢办人。办事有办事的逻辑,办人有办人的逻辑,两类翘楚往往并不重合。不善办事的人,通过办人来垄断办事的权利,于己有利,但会损害一个团体长期的办事能力。
办事与办人,是两种文化。办事文化是可以累积、迭代、进化的,存在客观指标,可以横向纵向比较。办人文化则长期停留在低水平的精致状态,不断地推倒重来,就像历朝历代的土木建筑一样。
在办人文化里,居于下位的人会因为没有办事能力而失去办事资格,而他们没有办事能力恰恰因为缺乏办事机会。这是一个完美的死循环。如果他想要办事,他得先打通办人这一关。通常来说,他得主动求人来办自己。被办是一种恩宠。
在《红楼梦》里,穷小子贾芸想进府里谋一件差事,他先求贾琏,白费半天功夫,才明白凤姐才是真佛。贾芹奉承凤姐那段说词,值得追求进步的有志中青年打印学习。他借钱买了冰麝去孝敬凤姐,但是到了凤姐跟前,既不说是借的钱,也不说是自己的钱,而是说我有个朋友。有个朋友,家里有几个钱,现开香铺,只因要去当官,所以把这些东西分着送与亲朋。
为什么非要编这么一个故事?书里前边说,这贾芸最伶俐乖觉。就是说,他和刘姥姥一样,身在边缘,心在贾府,深谙办人文化的游戏规则,知道要想办事,先得被人办。办自己的人舒服了,自己也就能去办事了。
贾芸之所以说香料是朋友送的,既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更是为了让收礼的人受用。对凤姐来说,如果你省吃俭用给我送礼,那可受不起。可是借花献佛,接受起来就方便多了。
编完我有一个朋友的故事,贾芸还有一番精心排练过的话:“若说送人,也没个人配使这些,倒叫他一文不值半文卖了。因此我就想起婶子来……想来想去,只孝顺婶子一个人才合式,方不算糟蹋这东西。”这一篇话果然说得凤姐得意又欢喜。
贾芸很快便得了一件种花的差事,领了二百两银子,书里明言,贾芸只花了五十两银子买树。多出的这一百五十两银子,就是在办人文化下办事所需要的文化成本。
办事文化,羊毛出在羊身上。办人文化,羊毛也出在羊身上,但是一路走一路掉,最后羊出了最多的羊毛,却产出了最少的衣服。
晚清风雨飘摇之际,龚自珍有两句名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可当时真的缺少办事的人才吗?其实太多的人才消耗在了办人文化的熔炉里。
在后来的洋务运动中,中国派了几批幼童去美国留学,但是在1881年,这些留学先驱却被全数撤回。当时发生了一件事,一位派到美国的留学监督招各位留学生前来听训,结果这些留学生都不行跪拜礼。还有一些幼童,偷偷剪掉了头上的辫子。
于是这些清朝官员向国内汇报说:“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先已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顿,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该局裁撤”。慈禧批准这个奏议。
对当时的清朝来说,少几个拖着辫子磕头的人,真的那么重要吗?但是办人文化积重难返,宁可损失这些好不容易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幼苗,也要保持内部的整齐划一。如果办人文化不改变,天公降再多的人才都没用。现在当然比以前好多了,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不难发现办人文化的遗存。
继续阅读
脾气不好的人说了算
防止失联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西坡原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