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药式学习
2023/4/23 11:31:49 西坡原创

文|西坡
关于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我这几年的想法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
具体地说,我逐渐理解了所谓的“为人之学”和“为己之学”的区别。这对概念的最早发明者应该是孔子,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自然是厚古薄今的,他主张“为己之学”。
只看表面意思,好像“为人之学”是利他,“为己之学”是利己。其实不然。简单解释一下,“为人之学”就是学给别人看,把知识当装饰,当摆设,当交换筹码。“为己之学”则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觉悟。
曾国藩有一段自述,我读着十分亲切,好像在说自己:
“仆之往岁,亦尝驰逐众说,昏庸作辍,百无一成。穷而思返,恍若有悟,乃知德性未尊,则问学适以助长,德性既尊,然后吾之知识,少焉而不足耻,多焉而不足矜。周公之材艺,孔子之多能,吾不如彼,非吾疚也。若其践形尽性,彼之所禀,吾亦禀焉,一息尚存,不敢不勉。是以迩日业术虽无寸进,而心志大定,寤寐安恬。”
我以前也是这样。大概从上大学开始,便走上了“驰逐众说”的路,每遇到一个新的学说,新的理念,便觉得自己开悟了。一种被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油然而生,伴随着惊喜与骄傲。但是过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新学的这套武功也没多大意思,然后就像那个狗熊一样,把这穗玉米扔掉,再去掰下一穗。
如此循环往复,突然有一天意识到,自己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浅薄,而且焦躁,每看到新书新观念,便迫不及待去认识,但那种开悟的感觉越来越少见了,反而像上了瘾一样,嗑完药就会陷入漫长的空虚。
曾国藩说“德性未尊”的时候,求知就会变成拔苗助长,确实是这样。“德性”这个词在现代语境里不太好理解,因为我们习惯了使用“知识生产”这类词汇,好像知识是大学之类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现成品,学习就是进货。这是对学习的严重误解。
古人讲道德文章,把道德和文章并列,而且把道德放在前边,是有道理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排除掉自己的种种杂念和欲望。知识很容易让这些欲念膨胀,人一旦飘起来,知识就进不去了。这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摆脱不了,只能适应。德性也好,修养也好,就是找个石头把自己坠着,这样才不会随风乱飘。
“德性既尊”之后,依然会意识到自己比有的人知识少,又比有的人知识多。但少了也不会感到羞耻,多了也不会感到骄傲。每个人有自己的天资和机遇,只有跟自己比才是有意义的。所以虽然还是会经常感到不足,但是会“心志大定,寤寐安恬”。
我现在只能算是心志小定吧,但可以跟大家说的是,只有“为己之学”才是真正的学习。从自己的困惑出发,把知识学到身体里。这个过程很缓慢,但生长本来就应该是缓慢的。
荀子在《劝学篇》里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等到你珍爱的知识学问变成身体的一部分,走到哪里都带着,吃饭睡觉都丢不掉,那种感觉是很痛快的。人活一世,不需要懂太多,但需要真的懂。
继续阅读只有傻子从不伤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西坡原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