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啊,都是沙漠之子
2023/4/24 19:14:37 西坡原创

    

     文|西坡

     我现在喜欢用抄书的方式来静心。昨天晚上抄《陶庵梦忆》,结果越抄越恼火,心想我们这代人太可怜了,连玩都不会玩,故事和笑话都不会讲。

     张岱是富贵公子,“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花,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生活条件直冲云霄,普通人没必要跟他比。但是他也记录了很多民俗风情,让我觉得明朝普通人的生活,也比现在有滋味。

     比如《越俗扫墓》:“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畅饮。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游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园。鼓吹近城,必吹《海东青》《独行千里》,锣鼓错杂。”

     比如《虎丘中秋夜》:“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喜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请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鳞集。……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比如《扬州清明》:“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家家展墓,虽家有数墓,日必展之。故轻车骏马,箫鼓画船,转折再三,不辞往复。虽监门小户,亦携肴核纸钱,走至墓所,祭毕,则席地饮胙。……靓妆藻野,袨服缛川。”

     可以看出,在当时的长三角广大区域内,都有一种生机勃勃、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文化是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东西,而不是书本上、博物馆里和骗子口条上的那些东西。

     这种东西,今天连个影子都没有了。

     我们还有各种各样的古城古镇古街古巷,但都是千篇一律的伪手工艺、小吃和拍照姿势。

     当然,我们可以找到一万种理由证明我们比明朝人强。但我还是觉得,生活里有滋味的那点东西消失了。而滋味消失的原因,可能就在前面那一万种理由里边。

     说一件小事。我从小最盼过元宵节,因为可以放烟花。我们小孩都穷,买不起大的烟花,但弄点小的带花的带响的,也玩得不亦乐乎。每年村里还是有人买些大的,那就是元宵节的压轴戏。

     突然有一年元宵节,没有一家人放那种大的烟花了。因为经济理性传播开来了。大家都在忙着挣钱,临到元宵节,不约而同想到,我为什么要买烟花放给别人看?还不如等着别人放。每个人都这么想,每个人都等着搭便车,所以我度过了最冷清的一个元宵节。

     后来大家钱更多了,也明白过味来,村里的元宵节又逐渐热闹起来。但那个没有烟花的中秋节,一直印在了我心里。

     如果拿经济理性做剪刀,去裁剪我们的生活,到最后就会把所有能给生命带来滋味的东西剪掉。

     每当看到这里一个烧烤摊又火了,那里一个网红打卡地又火了,都觉得特别悲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力,已经枯萎成这样了吗?然后我又想,这可能已经是可以作为公共议题的最有意思的东西了,于是感到更大的悲哀。

     我们这代人啊,都是沙漠之子。

     每当说到文化,很多人都觉得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其实你觉得跟自己没关系的那个文化,恰恰不是文化。真正的文化是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滋润的。大多数人只是并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而已。沙漠里长大的孩子,以为世界本该如此荒凉。

     把责任都推给经济理性,显然是不公平的。经济理性是压倒文化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早在我们出生之前,文化就遭到了系统性的毁灭。

     只不过我们小的时候,很多民间的、非文本性的文化还苟延残喘地活着。经济大潮一来,这点家底也被祸害殆尽。剩下的,就只剩下互联网了。

     很多人以互联网产业的发达为骄傲,却没有意识到,互联网能够在我们社会摧枯拉朽,正因为它面对的是一片荒漠。大地之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这股狂风。等到所有残存的植被也都被裹挟,人们就只能心安理得地把所有目光投向屏幕里的花花世界了。

     有没有发现,出门访客会友,大家越来越没有话说了?之前就只能聊房子、孩子,现在房价的信仰崩灭,似乎只剩个孩子可以打破沉默了。

     生活乏味得只剩下表情包了。自脱离猿猴以来,人类的日子还没有这么寡淡过。

     现在很多年轻人有心理问题,大家找了许多原因,我有一种不成熟的猜想,我觉得是文化出了问题。大多数人没有办法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而只能投身一种文化去安放身心。水坏了,鱼就会跑,跑不掉就会死。?

     继续阅读突然被击垮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西坡原创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