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茶B站找骂,路子真野
2022/6/23 12:41:36 仙人JUMP

     这是仙人JUMP的第698篇原创

     1

     近期,杜国楹老师开了个发布会。

     这个发布会的主题,叫“科学做茶汇报会”。

     杜国楹老师跟你讲科学?

     听着就不是很科学的样子。

    

     发布会的内容,大体是杜老师对网络上小罐茶面临的质疑,比如“智商税”、“干几年就跑路”等进行了答疑。

     这是我非常欣赏杜老师的原因。

     因为你很少见到有老板会当众在发布会这种场合,把自家产品跟“智商税”,“跑路”这样的词放在一起,同时还不发律师函的。

     刺激。

     有齐天大圣的感觉了。

    

     发布会的第二个核心,是讲小罐茶的科学做茶理念。

     杜老师讲了小罐茶在黄山的超级工厂,讲了初精制一体化智能生产,讲了自己当初做茶的时候有多严谨多么不忘初心,讲了他下了多大的决心要把“智商税”的名头摘掉。

     老师,用力过猛了。

     尽管杜老师已经身经百战,但他还是漏掉了关键的一点。

     大家喜欢调侃小罐茶,不是因为你茶不好,主要是因为牛逼吹得大。

    

     一说到小罐茶,大家总会联想到那个“高端”、“大气”、“国家认证大师炒的茶”,所以才引发了无数调侃。

     毕竟,你喜欢吹牛逼,就不能怪人家掀你大裤衩。

     当然,如果是跟传统茶叶比,被大家调侃为智商税专家的小罐茶玩得其实还不够花。

     茶叶这个领域,骚中自有骚中手。

     尽管已经吹得过了头,但杜老师还是保守了。

    

     2

     如果说小罐茶是喜欢吹,那传统茶叶行业就真是小母牛在天上飞。

     茶叶这个行业,可以说是少有的玩出了玄学的农业。

    

     你说小罐茶智商税之王,无数微信定位在福建、云南的卖茶小妹都不能答应。

     明明可以直接骗你钱,却还给了你一段情绪价值。

    

     茶叶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智商税泛滥,骗局不间断的行业。

     传统的智商税,比如茶叶店以次充好,景区天价茶叶,旅游城市的文化茶叶,早就不是新鲜事。

     去一趟旅游城市、热门景点,你总能在路上遇到那些不知从哪里闪现出来的大爷大妈跟你拉家常。

     一顿唠嗑,话锋一转,就是让你出门玩也别忘了买点茶叶孝敬父母。

     都不知道这孝敬的是父母,还是陌生的大爷大妈。

     大家的身世,有点说不清楚了。

    

     至于卖茶小妹这种互联网原生骗局到现在依然大行其道,受害者不计其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茶叶骗局也开始玩出新花样。

     比如电商折扣茶叶,以“开业大酬宾”之类的名义,把原价999元的茶叶限时特惠9.9元,你以为九块九买不了吃亏,其实是买来了上当。

     9块9的价格里,主要成本在一块钱的物流和包装上,剩下的几乎是纯赚。

     啥?茶叶?那玩意能叫茶叶?

     这个价格你泡脚都怕得脚气吧。

    

     你以为开业大酬宾,其实是赚一波就走;

     你以为赔钱赚吆喝,其实是卖到就赚到。

     至于什么挂羊头卖狗肉,几百块一斤的茶叶,挂上个名贵茶叶的名头卖你上万也不是没有可能。

     为啥敢?

     因为你喝不出来好坏。

     还因为,茶叶的好坏本来就很主观。

    

     比如出名的“牛栏坑肉桂”,原本专指武夷山牛栏坑山场所产的肉桂。

     出名后,无数茶商瞄准了这个小小的山场。

     大闸蟹有洗澡蟹,茶叶自然也有搬家茶,普通茶叶移过去种一下就能身价倍涨。

    

     土地有限怎么办呢?

     扩。

     原本小小一片的核心产区,给你扩个几十倍。

     只要名字带个“牛”字,价格就能跟着涨。

     这也算牛栏山肉桂吗?

     说是就是,说不是也不是。

    

     当然,坑人技术也会迭代。

     茶叶区块链见过没?

     前几年某公司就发型了个“普洱币”,以所谓“10亿优质藏茶”作为原发本位资产,利用各种方法一度将该币从5毛的价位拉到10块。

     然后就被发现,公司只有少量茶叶,也没有金融许可证,对茶叶进行评估的所谓第三方更没有鉴定资质。

     发现的时候,也是你被套牢的时候。

     这算是区块链骗局还是茶叶骗局还是金融骗局?

    

     无所谓,天下骗局是一家。

     再进化下去,或许就该是元宇宙茶叶骗局了。

     当然,传统股市玩法也不能落下,炒茶叶也开始玩认知了。

     过去几年,常常有所谓“收茶人”以收茶名义入驻茶山,蹭茶蹭饭,拍照发朋友圈,伪装土豪,假意收茶,导致鲜茶叶价格暴涨,茶农囤积茶叶后却卖不到好价钱。

     茶叶不止割消费者,也割从业者。

     至于普洱茶击鼓传花由于崩盘次数太多提起来都过时了。

     股市房市那一套,放在茶叶里依然受用。

     从传统诈骗,到股市认知骗局,再到区块链,茶叶智商税不断推陈出新,从不间断。

    

     3

     为什么各路骗子总是喜欢对着茶叶重拳出击?

     因为茶叶,是一个非标品。

     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是容不下智商税的生存空间的。

     比如一罐原价3块的可乐,正常情况下你不会花300块去买。

     因为你知道这是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是一瓶加了二氧化碳的糖水。

     你能怎么吹?

     水是干柿鬼鲛吐出来的?

     二氧化碳是石原里美呼出来的?

    

     再比如手机,硬件是固定的,系统是固定的,价格也因此是固定的。

     你对手机有个心理价位,有个明确认知,你知道这手机就是值五千。

     这玩意怎么吹?

     手搓的芯片,还是绝版的系统?

    

     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容不下高额附加值的存在。

     而茶叶不同,茶叶是一个非标准化产品。

     茶叶由于存在文化附加,地方差异,品种差异,缺乏具体行业标准,导致中间存在大量信息模糊地带和巨大的溢价空间。

     有文化附加会发展出艺术品,人文产品吗?

     不,只会发展出骗钱的卖茶小妹。

     只要有溢价空间自然就存在骗钱的空间。

    

     一个市场价8千的手机和市场价2千的手机,硬件差距是实打实存在的。

     但是8千的茶叶和800的茶叶,大多数人都说不出差别,甚至都喝不出差别。

     只要挂个名头,换个名字,加个包装,甚至只是年份、产地、经手的炒茶师傅等这些无法证伪的说法,都能成为影响价格的因素。

     这正是茶叶成为智商税重灾区的原因。

     因为骗子需要一个让人看不出价格的产品作为骗局的载体,而茶叶非标的特性正好符合他们的需求。

     甚至于,你自己还会骗自己,这么贵的茶,应该必有可取之处吧。

     没错,你就是被取的那个。

    

     就像电商9块9包邮的开业大酬宾茶叶一样,虽然你知道这茶叶不值钱,但大多数人也只是觉得它不值9块9 ,却不知道它其实连9毛9都不值。

     甚至于,都是库存的东西,你等于是免费帮人清破烂了。

     “自然”、“原生态”、“人文加成”、“手工”、“有机”等各种天花乱坠的所谓工艺和文化加成,到最后都会变成收割消费者的噱头。

     这不是茶叶的问题,这是非标品必然会面临的问题。

     茶叶、红酒、珠宝、古董,皆是如此。

    

     4

     这时候你再回过头来看就很讽刺了。

     茶叶的智商税问题,源于其非标准化。

     那么谁在解决茶叶的非标准化问题呢?

     是“智商税”的小罐茶。

     从2017年年底开始,小罐茶便按工业4.0的标准在黄山打造了业内首个全自动化超级工厂。

     “超级工厂”?

     是一堆千手观音炒茶大师在里面炒茶竞速疯狂内卷么?

     不,是直接不需要大师。

    

     茶叶容易形成智商税的问题源于何处?

     源于非标。

     都是红茶,你的淡了,叫清新典雅,他的浓了,叫茶香浓郁。

     都是绿茶,炒焦了,叫古法正宗,味道苦了,叫余韵回甘。

     只要是人,就会因为主观的不同导致产品参差不齐。

     所以导致了“大师”的诞生。

    

     那怎么办呢?

     标准化就行了。

     小罐茶将制茶师傅对洗茶、发酵的经验全部数字化,形成统一标准。

     从“洗茶”开始,到萎凋、发酵,每个过程都以自行研发的水洗、除水设备,多层复式萎凋机等智能设备进行无人化操作。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确保茶叶制作发酵的整个过程高度可控,不会因人工经验、主观操作的误差导致产品的差别。

     进而确保了茶叶的一致性。

     对,机器炒出来的茶没有灵魂。

     但灵魂,是要加钱的。

    

     而且,你要知道,许多茶场的所谓“老师傅炒的茶”,也就是一个大号锅铲连着转轴自动翻炒的“低配版自动化炒茶”而已,精度还没小罐茶这个高。

     这是机器人抢了老师傅的活儿?

     不,这才是真正的茶之意志。

     茶叶之魂的传承,自然是从神经元到CPU,从蛋白质到硅晶体。

     血肉苦弱,赛博炒茶。

    

     机器人会梦到电子茶树吗?

     制茶之后,是整体的无人化。

     除了产品差异外,最容易产生溢价的,就是“故事”。

     只要产品里有故事可讲,就一定会有人通过故事来赚钱。

     这是18岁少女茶工采的茶,得加钱;

     这是用陆羽开过光的锅炒出来的茶,三千不贵了;

     这是神农传下来的秘方发酵出来的茶,卖你我都亏了。

    

     每个流程,都有人的参与;

     只要有人参与,就有故事讲;

     只要有故事,就会指向最终的结局——加钱。

     怎么办呢?

     不要人就行了。

    

     所以小罐茶的超级工厂在除杂、筛选、灌装等各个过程中,都实现了最大程度的无人化操作。

     通过与IBM合作研发的具备认知视觉检测机能的AI除杂机器人,该厂一天能够完成200公斤的毛茶除杂工作,高效的同时精确可控。

     在灌装包装产线中,AI机器人能够实现误差不超过0.2g的自动称茶。

     而后再独立完成抓罐、称重、清洁,充填茶叶并充氮、盖膜、热封、修边封口、喷码、检测克重等一个完整流程。

     顺道还要它包装表面是否平滑,有没有褶皱,但凡一点不过关都要打回重做。

     产线之外的物料运输、生产线供料也都由自动化机器人完成。

     前有赛博师傅,后有数码茶工。

     机器要是有心,都会痛斥小罐茶不当人。

     难怪天网要造人类的反,实在是你们这群做茶的自由过了火。

    

     标准化的产品,没有溢价的基础;

     无人化的产线,不存在讲故事的空间。

     自动烘干的茶叶,机械发酵的茶叶,怎么提溢价,怎么讲文化故事?

     是说用的交流电被机器人赋能了?

     还是说这流水线大师开过光?

     标准化的流程,标准化的产品,让产品价格更多的取决于自身品质和质量,而不是所谓的“文化”和“工艺”。

     流水线下,没有故事可讲。

    

     它们做了比传统师傅更多的工作量,却只是为了把价格压得更低。

     数码茶工,才真正的无名英雄。

     5

     小罐茶做得事情有用吗?

     有用。

     前提是小罐茶能长期活下去,并将这件事坚持做下去。

    

     我以前写过,立顿的起家,源于标准化,源于把质量参差不齐的散装茶做成每份都一样的拼配茶,做成标准化的消费品,让消费者以更低成本进行消费。

     尽管立顿的廉价拼配茶难入国人法眼,但就商业和品牌而言,它无疑在世界范围都是成功的。

    

     只有标准化,才能市场化。

     这也正是国内茶叶行业目前所欠缺的。

     要在这种习惯了讲文化,讲年份,讲炒茶工艺的市场中做标准化产品,还要改变用户认知,无疑很难。

     同时也会打断许多人躺着赚钱,让许多卖茶小妹背后的抠脚大汉没有办法再用垃圾茶叶碎末去骗钱。

     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品牌,才能让市场健康化。

    

     喝茶一定要懂茶?

     不,需要别人凭经验帮你挑茶,这不是你的问题,是市场的问题。

     一个健康的市场,即便你不懂茶闭眼买,即便你买的是被调侃为“智商税”的小罐茶,都不会出错。

     杜老师变了吗?

     当然变了。

    

     相比于过去的人文营销,这次杜老师吹的科技牛逼真的带上了技术含量。

     而技术是没办法用嘴糊弄过去的,杜老师必然也只能干实事。

     这么看下来,还颇有点任重道远的感觉。

     相比于人文营销,专注科技无疑是更利好消费者的。

     但我却开心不起来了。

     毕竟,没了杜老师的行为艺术,以后还怎么开心?

    

     仙人JUMP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

     你将感受到一个放飞自我的灵魂

     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7月3日晚上19点开奖,一共6666元,2022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阅读、在看和转发,点我参与抽奖!点我参与抽奖!

     【我爱这个世界的四节】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仙人JUMP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