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孩子共享当下?
2018/11/17 11:24:04 享受闲时光

    

     作者 / 周宝贝妈妈 来源 / 周宝贝妈妈

     编辑 / 浣雪邀梅 文章略作修改

    

     在未来的时代,孩子的软实力——表达力,自信力,思维力,情绪控制力,幸福力等这些能力将是他好好生存的基础。

    

     公司有儿童辅导课,所以很多同事会带着孩子来参加公司的课程,中午在食堂吃饭时,听到有妈妈责怪到:“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连个勺子都拿不好?”

     原来是她三岁左右的儿子没拿好勺子,受到责备孩子,赶紧弯腰把勺子捡了起来。

     妈妈看起来还是不开心,继续没好气地说:“勺子脏了,看一会怎么吃饭!”

     她们找到一个位置坐下,妈妈边打开手中的饭,边念叨:“别再把勺子弄掉了,看着点,干什么都不走心!看看别的小朋友,多听话........”

     我在想,在食堂这样的公众场合,这位妈妈都不放过责备自己孩子,可以想象孩子在家会是什么情况

     再看她的孩子,坐在位置上,眼睛游离的看向前方,根本不关心正在指责自己的妈妈。从被妈妈责备到他们吃饭,孩子都不曾看妈妈一眼。

    

     看着这样的情形,心里很不平静,因为我知道,妈妈的指责会对孩子产生怎样深刻的负面影响,他们的亲子关系会因此遭受到怎样的破坏,所以心疼孩子的同时也心疼着妈妈。

     心疼那位妈妈,是因为,她不知道,过多的指责已经让她的儿子不愿意去关心和照顾她的情绪了,孩子的内心已经排斥她和疏远她。

    

     心疼那个孩子,是因为,我知道,在指责面前,孩子内心会多委屈多受打击多无力。

     很多人不重视生活中的指责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指责就是一种毒药,在孩子身心的不同层面同时地毒害着孩子。

     ~~~~心理层 ~~~~

    

     习惯指责的家长一定没有注意到,经常被指责的孩子,眼神游离,不敢长时间注视别人的眼睛,他在担心如果被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足一定会指责自己,所以失去了和别人深度交流的勇气和信心。

     这样的孩子会被边缘化。

     指责,让他内心产生恐惧感,厌恶感,排斥感,只有选择逃跑,来躲避别人看向自己的目光。

     长久的责怪,孩子会对你关上心门,不再与你交心,这就是亲子关系中最危险的情况。

     一旦孩子决定在内心和你拉开距离,他就会不再关心你的感受,因为他不敢去触碰你的感受,也不敢在你面前表现出他真正的感受,甚至彻底隐藏他自己。

     所以喜欢爱指责的妈妈,你的孩子早已经孤独了。

     ~~~~大脑层 ~~~~

     你的每一次指责,都是在让孩子的大脑记住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比如是“讨厌鬼,没用的家伙,欠揍的小孩,永远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头脑中这些的讯息,会不断地告诉孩子:哦,原来我是这样的人,不被喜欢的没有用的孩子。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放弃自我成长的动力,因为大脑中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孩子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的信心会不断地减少,从而产生无力感,无力感不止削弱着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削弱着孩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行为层 ~~~~

    

     大脑被灌输的负面记忆会不断提醒孩子,让孩子觉得:哦,我是一个坏孩子,那我就做坏孩子做的事吧,就算我做了好事,爸爸妈妈也看不见,还会怪我。

     从此孩子就会放弃塑造自己好形象和好性格的努力,甚至破罐子破摔。

     最终,孩子的性格会发展成被你指责的样子。

     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在进入学校后,会经历什么呢?

     因为在最有安全感的家,自己还是永远不够好,总是被骂,那在学校,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无法适存。

    

     所以跟别的同学在一起的时候,自然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自己不敢去想也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孩子认为,如果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会很危险,万一被同学指责和嘲笑,就糟糕了。

     在学校,老师代表着权威,跟老师对话,孩子会觉得更危险,认为被批评指责的机率更大,所以唯唯诺诺,课堂上不敢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害怕被指责的孩子,课堂上会一直很紧张,因为很怕老师点到自己起来回答问题,万一不会或者说错,一定会被同学嘲笑的。

     所以一般这样的孩子,学习成绩都不会太好,也害怕考试。因为万一考不好,回去一定被父母骂,所以考场上,卷子还没发下来,就开始紧张,提笔大脑一片空白。

     最终孩子,考差了,不敢回家,选择离家出走,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

     这样的孩子参加工作后是怎样的?

     一般在公司,害怕被指责的员工,在开会的时候,都是不敢说话,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就被领导认为为“闷葫芦”,任务多做不完也不说,所以加班多的是他,涨工资少的也是他,更不用说被提拔了。

     在我记忆中一个男同事,跟领导同事说话,他都游刃有余,每次开会,他都会说很多自己的看法,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非常受领导和同事喜欢,有一次,我很好奇地问他:你这么自信的性格是怎么养成的?

     他说,他从小到大,他都是自己拿主意,在家他爸妈也不会过分干涉他,反而以他为核心,处处支持他,他说在家他爸妈都让他觉得有他这个儿子,他们很满足,也很骄傲。

     从他的话语里和眼神里,能感受到他内心的自由,和拥有这样好的父母,自己是多么幸运。

    

     在未来的时代,孩子的软实力——表达力,自信力,思维力,情绪控制力,幸福力,等这些能力将是他好好生存的基础。

     我几乎没有指责过孩子,指责源于我们成人不稳定的内心,而导致内心不稳定的原因也就是我们成人本身遭受到的指责太多,我们内心有很多怨气,见什么都烦,没有耐心。

     但我们的孩子需要不断的探索和试错,他才能最终确定自己的人格和性格,而对孩子没有耐心的父母,其实毁了孩子自己探索的机会,硬生生地将孩子直接逼到自己认为的样子。而没有充分自由探索和试错的孩子,内心是没有力量的,他只是像木偶一样按照你的做罢了。

     所以,是时候改变自己的表达了,那要如何对孩子说话呢?

    

     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孩子的行为和孩子不能等同,孩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单单一个个行为

     明白了这点,我们才能正确的跟孩子说话,比如孩子喜欢摔玩具,将玩具弄的满地都是,这个时候,刚刚清理好的卫生并且很累的妈妈一定难以压制内心的怒火,上来就指责到:你怎么回事,我刚清理好的,你又把地弄的这么乱,你要气死我啊!

     孩子能明白你的言外之意是他非常讨厌。

     而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妈妈,会这样说:宝贝,妈妈刚打扫好的卫生,你现在又弄的这么乱,你的这个行为让妈妈觉得很不好。

     “你的这个行为让妈妈觉得很不好”,而不是孩子这整个人都让人觉得不好,这个表达的好处的是,没有完全否定孩子,只是定位在了孩子的某个行为,这样孩子自己也更加清楚明白。

     有一次,晚上我跟儿子聊天,问他一天在家里怎么样?

     儿子委屈的跟我说:爷爷奶奶都怪我了,我一点都不好。

     我听完,将儿子搂进怀里,亲了亲他的额头,非常认真的告诉他:儿子,你没有不好,你是完美的宝贝,相信妈妈。爷爷奶奶的意思是你的某个行为不好,而不是你不好,你是完美的,只是某个行为需要做的更好,以免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好的行为既可以保护好自己,又能帮助别人的。

     “儿子,我这样说,你能接受吗?”

     “能”,儿子肯定地说。

     “就像,如果爷爷奶奶可以将“自己的表达”这个行为做更好了,那么你就不会委屈生气了,这样爷爷奶奶也高兴,同时也帮助你更好的成长了。你看爷爷奶奶平时多爱你,只是他们表达的不太准确而已,现在你愿意帮助他们拥有更好的行为吗?”

     “愿意!”,儿子回答到。

     “那你还生他们的气吗?”

     “不生气了,我要帮助他们做好“好好说话”这个行为,他们就不生气怪我了,这样我们就能快乐的在一起了”

     “嗯,是的,宝贝,同时,你也要把自己的行为做好,这样保护自己的同时还能帮组别人”

     “明天我会再去跟爷爷奶奶说一下,大家一起把自己的行为做好,让他们好好跟你说话,不再指责你,你觉得好不好?”

     “好的妈妈,那真是太好了,谢谢你。”

    

     说着,儿子甜蜜蜜地拥进我的怀里。

     好的情绪是孩子成长过程最重要的事情,这决定了他一生的快乐的程度。

    

    

     本文为周宝贝妈妈原创,图片来自摄图网,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享受闲时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