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简史》读书会顺利举办
2019/5/10 22:14:01 新闻一家人

     4月24日下午两点,新一期的明新读书会于公共教学三楼3204教室举行。本次读书会的主讲人为新闻学院的董晨宇老师,和大家分享的书目为《社交媒体简史》。作者在书中主要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社交媒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从古罗马的莎草纸信,到宗教改革、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期间印制的宣传小册子,过去人类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会。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主导了信息的散播几十年后,互联网的出现使社交媒体重新变成人们与朋友分享信息的有力工具,并推动公共讨论走向一个新的模式。

    

     读书会伊始,董晨宇老师以这本书的书名翻译导入,这本书的英文名为“Writing on the Wall”,而“wall”是一语双关的——“wall”既是指古罗马断壁残垣上的留言板,又是指Facebook的留言板,暗示这本书从古罗马讲起,直到互联网时代Facebook的兴起。董老师笑道,之所以把书名译为“简史”,则是因为“简史”类书很畅销,而这本书本身也是一本畅销书。这样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的讲解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人的社交

     进入正题后,董老师首先以人的社交性为主线,根据《社交媒体简史》的主要内容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历史。

     人是社交性动物——这一结论在历史上曾被多次验证。董老师提到邓巴数字、传球实验和“social pain”的概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托,向同学们具体阐述了人的社交性。既然人是社交性动物,那么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交往需求,但不是每个时代都有Facebook,因此,尽管媒介形态不断变化,但是“社交”这一主题未变过。从口头语言到文字、电话、视频、Skype直到今天的VR技术,人们越来越接近面对面的真实样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的社交需求从未改变。

     尽管如此,人类的社交历史也并非是完全连贯的。在19世纪末,商业报纸出现和大众传播的兴起,导致了上层的“控制”,损害了人们社交的欲望,媒体变成了以操控为目的而不是以交流为目的。这样的断裂甚至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比如互联网起源之初,对互联网的监管则激起了对监管的反抗,这就是“暗网”的出现缘由。

    

     董老师启发同学们去分析历史的原因——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所有的事都是发生过的。当我们回顾社交媒体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今天的许多命题其实早在历史中曾被提出。例如,当今天的人们担忧“抖音会毁了年青一代吗”,我们会在社交媒体的历史中发现对新媒体的恐惧并不是新鲜事——每一种新媒介诞生时,人们习惯性持有排斥心理,例如报纸出现时也有人鼓吹报纸会毁了年轻人;或走向排斥的另一端,例如电视出现时曾被幻想为乌托邦的出现。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正常过程,因此董老师认为回顾历史带来的启发,即是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分析当下发生的事。

     讲解的最后,董老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了大家两条建议:一是多读英文书,因为质量高的书不一定被翻译,而且翻译的质量良莠不齐、翻译的时效性不高;二是评判事物之前先去理解——社会科学告诉我们,事情都不是第一眼看上去的那样。

     问题交流

     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董晨宇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而有趣的交流。一位同学提到具体应怎样阅读英文书,董老师给出的建议是用kindle上的Amazon读英文书;此外,要从简单易懂开始做起来培养信心,不要一开始就啃大部头的书。还有同学提到有关自己社交的问题,这也让董老师分享了一些自己在做社交媒体研究中的一些特别的案例——比如一位在美国读书的中国人不用Facebook,他认为自己拒绝在美国和新的朋友社交,与他发生社交的朋友都在成都(他的故乡);再如一位高校大学生认为自己来北京上学之后和妈妈的关系更好了——距离远了之后,她了解到她的父母是怎样需要她。董老师借这样案例来启发我们去更好地、更深入地观察生活。

     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读书会落下帷幕。

    

     文字:学术部 范屹槟

     图片:新闻中心 王梦丹 尹晓彤

     美编:新媒体中心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新闻一家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