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不是都会发展到肝硬化呢?
2022/3/31 16:15:55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

     乙型肝炎肝硬化由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来。

     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后,由于体内免疫细胞的攻击,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在炎症坏死区域逐渐形成瘢痕组织,导致肝脏逐渐变硬、变形,从而发展为肝硬化。

     由于肝脏代偿功能强大,早期(也叫代偿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晚期(也叫失代偿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腹水等并发症。

     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细胞癌的年发生率为3% -6%,所以,肝硬化的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

    

     所谓的乙肝→肝硬化→肝癌,是说部分得了乙肝的患者,没有经过规范治疗,有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可能。

     我们看一看2019年我国最新版的乙肝防治指南,是这样描述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史的。

     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年发生率为2%~10%,

     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年龄较大、男性、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时>40岁、ALT持续升高),

     病毒(HBV DNA >2 000 IU/mL),HBeAg持续阳性,C基因型,合并HCV、HDV或HIV感染,

     以及合并其他肝损伤因素(如嗜酒或肥胖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肝功能不正常或者病情波动),如果没有及时的抗病毒治疗,一年内大约有2-10%的患者会进展到肝硬化。

    

     那么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是感染者的年龄,性别(男性),肝功能持续不正常,40岁以后才转化为小三阳的这部分人群更容易进展为肝硬化;

     一个是感染的病毒的基因型为C型,DNA数量大于2000IU/ml,持续大三阳状态,这部分人容易进展为肝硬化;

     此外如果患者合并饮酒,或者是肥胖,则更容易进展到肝硬化。

     对于一个患者来说,要评价是不是需要抗病毒,还要看他有没有合并这些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如果有,还是早一点抗病毒,防止肝硬化的发生。

    

     如何发现肝硬化呢?

     1、注意肝脏的大小、位置。

     肝硬化时肝右叶变小,左叶代偿性增大,严重的时候两叶均减小。可以通过体检或者B超确定。

     2、注意肝脏的形态变化

     肝硬化患者肝内存在大量的纤维化组织,使肝脏表面凹凸不平,呈锯齿状,有的出现小”结节”“大结节”的改变。

     3、有没有出现蜘蛛痣、肝掌

     两者都是肝脏灭活雌激素能力下降导致的小动脉扩张所致。蜘蛛痣常在面部、颈、胸、肩、前臂及手背等处出现。肝掌则是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指腹部位发红等。

     4、注意肝实质变化

     由于肝内脂肪变性及纤维性变,B超会发现肝实质内回声致密,回声弥漫性增强、增粗。

    

     5、肝内外血管变化

     肝硬化后期可见肝内血管粗细不均匀,扭曲、紊乱。肝静脉表现为主干变细,分支狭窄。

     6、消化系统异常表现

     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异常的表现,与胃肠积气、”腹水”和肝脾肿大等有关。

     7、出血倾向

     肝硬化患者可出现反复鼻出血,刷牙时牙龈出血,皮肤出现出血点或淤斑,严重者为血肿。这是肝硬化时肝脏合成各种凝血因子及凝血酶的功能减低,脾功能亢进引起血小板减少等多种原因导致的结果。

     8、全身乏力

     得了肝硬化,肝功能受损,身体虚弱,因此会表现出全身乏力的症状。

    

     怎么可以阻断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呢?

     首先就是清除病因。

     比如丙肝病毒已经可以完全清除,乙肝患者可以把病毒控制的测不到,肥胖的患者要减肥,饮酒的患者要戒酒等。

     同时配合抗炎保肝、抗肝纤维化等治疗,以改善肝脏炎症,减少或者消除已经现成的纤维化组织。只要肝脏炎症不继续,纤维化组织逐步减少,肝脏形态必然会逐步的改善。

     现在的观点是,积极的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是可以逆转早期肝硬化的。

     所以肝病患者既不能粗心大意,忽略自己的病情,拒绝吃药和复查,也不能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而是要积极的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定期复查,稳定病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