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携带”需要治疗吗?全面了解下
2022/6/10 12:03:44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
我国目前大约有7000万人存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但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3000万,大部分患者是处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所谓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是指人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但是病毒对肝脏没有造成明显的伤害,病毒与人体处于“和平共处”阶段。这部分人群是否应该抗病毒治疗一直存在一些争论。我们来了解下。
1、慢性乙肝携带状态是什么?
根据2019年乙肝防治指南,慢性乙肝携带状态的概念是这样的:慢性HBV携带状态又称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本期患者处于免疫耐受期,患者年龄较轻,HBV DNA定量水平(通常>2×107 IU/mL)较高,血清HBsAg(通常>1×104 IU/mL)较高、HBeAg阳性,但血清ALT和AST持续正常(1年内连续随访3次,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或纤维化。在未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情况下,应结合年龄、病毒水平、HBsAg水平、肝纤维化无创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定。可见这种携带状态就是我们所说的免疫耐受期患者。这个时候的病毒含量比较高,肝功能正常,大多需要动态观察,暂时不需要抗病毒。但是这个时期的传染性是比较大的,毕竟病毒数量比较高。

2、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又是什么?
2019年的乙肝防治指南还有一个概念叫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这种情况又称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本期患者处于免疫控制期,表现为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HBV DNA<2 000 IU/mL,HBsAg<1 000 IU/mL,ALT和AST持续正常(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影像学检查无肝硬化征象,肝组织检查显示组织活动指数(Histological activity index,HAI)评分<4或根据其他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这种情况是我们所说的小三阳,肝功能正常,病情稳定的这部分患者。这部分患者要注意与经过抗病毒治疗后达到肝功能稳定,病毒持续阴性的情况相鉴别。这种情况临床可以不用治疗,也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的变化。后者则是在抗病毒治疗的作用下达到的此种状态。

3、免疫耐受期的患者要不要抗病毒治疗?
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美国、欧洲和亚太指南不推荐对这类人群治疗,理由是:
(1)免疫耐受期是良性疾病期,不发生肝硬化和肝癌或发生率很低;
(2)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肝组织学无或轻微炎症和/或纤维化;
(3)治疗效果差,很少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或HBsAg消失;可自发免疫控制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
(4)免疫耐受期患者多为青年人,对长期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差,易发生耐药。

最近一些新的研究,在逐步的否定以前的观点。最近一项韩国的研究表明,对于免疫耐受期的患者,未经治疗的患者与经过治疗的患者相比,发生肝细胞癌、死亡、移植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于轻度活动(ALT1-2倍)的患者,如果未经治疗,肝癌、死亡、移植的风险进一步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所说的肝功能正常,指的是男性ALT低于30个单位,女性ALT低于19个单位。我们国家一直采用的是国内的标准,意味着我们通常所说的肝功能正常,在这项研究中已经是肝功能轻度异常。

支持对免疫耐受期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观点。
(1)现有乙型肝炎口服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ETV)、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长期治疗安全性好、耐药发生率低;
(2)长期治疗依从性差,不能作为不治疗的理由,因慢乙肝患者和其他慢性疾病患者也需长期治疗,治疗的依从性可通过健康教育等措施提高;
(3)治疗性价比高。目前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治疗费用低于监测费用,且乙肝免疫耐受期患者对监测依从性差。约61%的肝癌患者为首次就诊,说明这些患者既往未接受监测。
(4)对免疫耐受期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可降低HBV水平传播和母婴传播,并可减少乙型肝炎歧视;
(5)对免疫耐受期患者治疗可提高乙型肝炎诊断率和治疗率。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肝功能男性ALT大于30,女性ALT大于19,DNA大于10的4次方,再结合年龄,家族史等因素,在综合考虑是否抗病毒治疗。我国2019年乙肝防治指南建议,对于有家族史的免疫耐受期患者,建议30岁开始抗病毒治疗。没有家族史的免疫耐受期患者,则从40岁开始抗病毒治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肝博士杨明博大夫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