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心学之五:心性论思想
2013/11/19 王阳明心学

     从人生境界到生态意识

     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境界是"与万物为一体",如见孺子入井必有恻隐之心,见动物觳觫哀鸣必有不忍之心,见草木摧折必有怜悯之心,见瓦石毁坏必有顾惜之心.阳明同时认为,人对待万物又自然有轻重厚薄的价值秩序,这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王阳明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这二者统合成一种心理上的自觉意识和判断、选择上的直觉.在它的指导下,人既可以普遍地关爱万物,又可以合理地取用万物.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生境界进到生态意识,这就是王阳明"良知上自然的条理"在环境伦理上给我们的启示.

     道德主体的自我确证

     心学思想中“心”的含义主要为情感、意志、观念等,再将外在伦理规范内化到心中,使道德主体自我立法,表达一个道德主体的观点.王阳明以良知作为心之本体,再通过“致”的功夫使主体先天潜在的良知成为“明觉之知”,为道德法则源于主体自身建立了理论基础,“致良知”三字成为他一生学问的精髓,既涵盖了本体又包括了功夫,实现了“知”和“行”的统一,所以良知也理所应当地成了主体思想的核心.他通过心外无理(心即理)确证了这个道德主体的存在.

     至善与良知的境界

     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阳明心学的致良知都十分关注主体道德自觉的建构,但路途却迥然有别.康德主张道德法则必须绝对地超越于经验实质,理性普遍立法越是纯粹、直接,道德的威慑力量越为庄严、崇高.而王阳明则强调吾心良知与天理、万物,与功夫实践相即相融,合一不二,致良知本于道德法则,却又不离人心物事.康德把理性本体分裂出经验现象,而王阳明则汇合超越与实质,实现理性形式、外在规范与日用实践、主体精神的内在统一,要求由绝私堵己、省察克治而达到莹彻了然的绝对道德本体的境界.

     心性论思想研究

     在研究王阳明心性论思想时,把王阳明的体验移入自身,然后对其加以设身处地的体验。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内在体验的研究方法。在如何诠释王阳明心性论思想的问题上,我们主张让王阳明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自己的思想,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认其他的研究方法,相反我们主张多元的研究思路,活跃的研究气氛,以充分发掘、恢复王阳明心性论思想的生命力。我们对王阳明心性论思想的研究最后必然要落脚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与发展上去。毫无疑问,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与发展的根基必定存在于传统之中,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与发展不能离开“传统”而言其他,而王阳明心性思想便是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与发展所必须继承的一笔精神财富。这样在建构起真切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我们对王阳明心性思想的研究无疑具有现代的意义和价值。当下国人所遭遇的文化真空以及随之而来的意义危机问题,使其饱尝没有精神支撑、价值依托的滋味。这正是当代中国哲学的创造与发展所必须首先面临和解决的哲学课题,以重建国人的心灵秩序、精神世界。王阳明心性思想在安顿自家性命,确立个体道德内在主体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对王阳明心性论思想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同情的了解”、“内在的了解”的基础之上,采取内在体验的研究方法,以真实再现王阳明先生的精神追求、人生体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