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良知是谓圣
2014/1/6 王阳明心学

     一天,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出游回来,王守仁问他:“你出游看见了什么?”

     王艮回答:“见满街都是圣人。”王守仁听了很高兴,便说:“你看满街是圣人,满街人倒看你是圣人在。”(《传习录下》)又一天,王守仁的另一个弟子董沄出游回来,对王守仁说:“今日在街上看到一件奇怪的事情,见满街都是圣人。”王守仁听了,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传习录下》)这两个故事道出了同一个主题,即是王守仁对圣人的看法。王守仁说:

     “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阳明全书)卷八《书魏师孟卷》)他以为“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同上),从这种观点看,人人都是圣人,人人皆可成圣。

     王守仁的“良知”成圣说宣告了他的圣人观已与朱熹的圣人观有很大不同。朱熹讲“格物致知”“读书穷理”,讲“涵养”和“进学”,他所说的圣人,是道德和知识两方面的完人。他认为圣人不仅要具备崇高的道德,而且在才智学识上也要胜人一筹,才可以成为帝王之师。为此,不仅要提高道德境界,同时要具备自然事物、历史事变、政治制度、典章名物等各方面的广博的知识。而在王守仁看来,这样的圣人标准太繁难,无异于在圣人与普通人之间截然划一界限,等于宣布只有学者才有资格成圣。即便是学者,要他们到事事物物中去求明“天理”,必须尽格天下之物,才能做得成圣人,这在实际中也是不可能的。再者,把知识、才能做为成圣的重要条件,使许多人误以为圣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自己也必须将圣人的知识才能一一加以理会,这就助长了“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的学风,而使得人们追名逐利,忽略了最根本的道德修养。

     王守仁的良知说,才是发现了“圣人”的真意义。“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传习录中》)。圣人原来与凡人一样,并没有全知全能的天赋,他们也只是能够发现自己的良知而已。圣人对于自己不懂的知识,应该知道的,他们也须去问别人。例如《论语》上说“子入太庙,每事问”,就是讲孔子入太庙时,向别人问他所不知道的一些大礼的细节。圣人也不一定没有过失,只不过他们能够兢兢业业,勤求去私而已。所以圣人和凡人只有一步之隔,就看能不能致得自己内心的良知。若能“致良知”,即使一字不识的“愚夫愚妇”,也同样做得圣人。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