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心学,都堪为信仰,到底为什么被当做糟粕所摒弃?
2014/4/11 王阳明心学

     法治、心学,都堪为信仰,到底为什么被当做糟粕所摒弃?

     闲翻《明朝那些事儿》时,在徐阶的篇章里,意外发现了王守仁的心学理论。发现自己的部分价值观和徐阶篇章的心学理论很接近, 。

     儒家的心学和理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或对立面是对待“人欲”和“天理”的关系。

     人欲:人的欲望(字面上理解)。其实也就这意思,也可以说:个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天理:天(自然)的道理。冥冥中注定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理学的初创者为北宋的周敦颐,而发扬光大者是程颢、程颐两兄弟以及南宋的朱熹。程颐主张格物致知,并提出「

     去人欲,存天理」,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其主张由南宋的朱熹所祖循,并称为「程朱之学」。

     宋明理学,最著名的道学家当推朱熹,而最具代表性的道学观念是他的“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朱熹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有万理,这个「理」就是「太极」、「天理」。它在政治、伦理上的表现,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及「仁、义、礼、智、信」等「三纲五常」。

     其思想、理论最为后世统治者所提倡。宋明道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特色,的实际主导作用,其一,“律人不律己。”其二,“律下不律上”。

     (封建皇帝、官僚、地主,现代的官僚、资本家)

     “存天理,灭人欲”

     心学的态度是:人欲即天理,在一定范围内,满足大部分人的正常需求就是天理。

     去年到台湾公干,恰好碰上民进党 “去蒋化 ”之高潮。蒋公 “中正纪念堂”被正名了,门前牌坊的牌匾 “大中至正 ”四字也被拆了。一般理解, “大中至正 ”包含了蒋介石先生的名讳。但是,这四个字的出处,乃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王守仁先生。

     然而,当今许多青年人,却不知王守仁先生为何人也?其实,他另有一个名字,叫王阳明,大名鼎鼎。“大中至正”,则源自王阳明当年弟子所撰的师生论学答问《传习录》。该书有此说法:“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人圣域,粹然 ‘大中至正 ’之归矣。”可见,这四个字,显然是无辜的。但是,台湾当局的某些人士,也是能睁眼瞎编的,其“*”说,“大中 ”和“至正 ”是二位昏庸皇帝的年号,“大中 ”是唐宣宗的年号,“至正 ”是元朝亡末代皇帝元顺帝的年号,如此解释,足见其无知的程度。至于*先生更绝,他说,“大中至正 ”是清朝太监李莲英坟前的对联用词,联想之丰富,让人无话可说。

     关于王阳明,明史有传,即《王守仁传》。在明史诸列传之中,《王守仁传》的篇幅是较长的,亦可见其历史地位。该传有一段概括性的文字,这也是我见过的、最能准确评判王守仁生平的文字。其实,有关王阳明先生的各类记载和评价,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是,这段文字,或许是最好的,故转摘如下: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 ”云。

     读毕《王守仁传》,对王守仁先生应有基本了解。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亦有说法称其祖籍为浙江上虞),生于 1472年,卒于 1528年。

     他早年因被权臣刘瑾排挤,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任一个小小的驿丞。其间,他曾居住于阳明洞,潜心悟学,自称“

     阳明子”,世称王阳明,并创立了阳明学派,亦称 “心学 ”。其门生后学遍天下,如王艮、徐爱、方献夫、黄绾、王畿、聂豹、罗洪先、何心隐、李贽等人,也影响了明中后期、清代、民国乃至现代的许多人。王阳明学术及历史地位之崇高,似乎是令人惊讶的。比如,有一个说法,中国有三个人可以称为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也有人说,中国历史之中,文人用兵当以三人为最,一是王阳明,一是清代的曾国藩,一是当代的毛泽东。明史曾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且不论这些说法是否准确,但能与孔子、曾国藩、毛泽东等人相提并论,至少说明了王阳明先生声名高隆的历史地位。

     然而,有一件事,我曾经疑惑不解。王阳明死后数百年,影响巨大、世人敬仰,一直是后人推崇备至的伟大历史人物。从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到维新派主要人物梁启超,国学大师胡适、再到早年的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以及毛泽东,他们对王阳明先生,均十分敬佩。比如,梁启超先生便著有《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陈独秀也写下《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一文,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因受“知行合一 ”学说影响,毅然改名陶行知,郭沫若先生也是王阳明的崇拜者,著有《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和《王阳明礼赞》等文。另据王元化先生的说法,早年毛泽东的很多思想本来就同王阳明比较接近。他年轻时曾服膺王阳明,或许同他早年师从杨昌济先生有关,“求是”的思想,原本典出王阳明。可是,1949年建国以后,王阳明的光环,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或许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知王守仁为何人、王阳明有何思想的原因之一。

     王阳明从天上摔到地上,原因何在?其一、王阳明思想的唯心主义色彩。王阳明自创阳明学派,虽说曾有反对者,但大抵都是在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比如,《王守仁传》就说王阳明“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也有权臣(包括后来的名相张居正先生),将阳明学说当做 “邪说 ”,也只是说说而已。然而,建国之后,阳明学说被界定为主观唯心主议的学说,完全纳入了政治范畴,这就注定了该学说最终被无情批判的地位。

     所谓的唯心主义问题,一直是半个世纪来批判王阳明的主要理论依据。

     过去,我们一直以所谓的阶级分析观点,按照两条路线斗争的立场,以唯心和唯物的标准,划分历史人物和思想。这种方式,其实是简单化的做法。凡是唯物的都是好的,凡是唯心的都是坏的,因此,像王阳明这样的大思想家,尽管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却也一巴掌被打倒了。我对哲学,虽说存有敬畏之心,却向来没有兴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我至今也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他在《传习录》中的一些话,我是读过的,深受启发。

     比如,“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明便是天理”等等,都是做人的大道理,又何错之有呢?可悲的是,在那些年代,我们的头脑里,缺少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诚如王元化先生所说:“你在认识真理以前,首先要解决‘爱什么,恨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的问题,以达到‘凡是敌人赞成的,我们必须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必须赞成’,但是这样一来,你所认识的真理,已经带有既定意图的浓厚色彩了。”历史总是对文化人(尤其是文化巨人)开玩笑,一种残酷的政治玩笑,只是这种玩笑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其二,王阳明曾经*农*动。因此,王阳明一直被认为是“刽子手”。读《王守仁传》,我们可以发现,王阳明的军事才能,除了平息宁王叛乱之外,他的军事斗争的对象都是造反的农民或者边民。建国以来,我们的历史评价之中,也有一条简单的划分原则,凡是“农民革命”,都是好的,凡是*民农运动的,都是坏的,这显然也是一个误区。其过分拔高了农民战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也影响了一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包括后来的曾国藩。有专家说,这是历史研究的荒谬,同时也造成了荒谬历史的产儿,此言极是。于是,我们看到,当年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也杀人如麻,但他们是农民革命者,其罪过也一笔勾销了,但是,王阳明杀人(战争总要死人),却被记下深深的一笔。尽管,他是奉命平乱,却被定性为阶段的属性和人格污点。其实,据史料记载,王阳明在处理农民暴动问题的时候,还是十分注重策略的,尽量不杀或者少杀,并努力解决善后问题,仍是他的一贯主张。比如,他解决广西少数民族之乱,便未曾动一兵一卒,也没有杀过一人。这一点,亦是无可争辩的。人的功绩,是存乎民众之中的。我们可以去打听历史,王阳明的口碑,历来不错。

     其三,蒋介石大力推崇王阳明。我们知道,蒋介石一直被定性为“人民公敌”。这个人,居然一生推崇王阳明,因此,王阳明也就注定没有好的名声了。这也符合“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基本价值判断。按当时的推测,蒋介石崇拜王阳明,就是要学习王阳明*农民革命的手段和方法,并消灭所谓的“*”;他到台湾后更加专注学习王阳明理论,其根本目的也是“*”。显然,这种理论推测,也是可笑的。

     蒋公原名瑞元,学名志清,字介石,后改名中正。蒋公改名,是否与王阳明有关,不太清楚。但是,蒋先生一生崇拜王阳明,却是历史事实。说起来,蒋介石的家乡奉化,与王阳明先生的家乡,乃一山之隔,即四明山。今天,我们从奉化驱车去余姚,即可从四明山翻山而过,两个小时车程而已。

     近年来,《蒋介石日记》解密,学者纷纷关注。从蒋公日记看,他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始,已非常推崇王阳明先生,尤其是对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深为敬佩,并提出了他自己的“力学”主张。1949年,蒋介石兵败逃往台湾,不知何故,他对王阳明的研究愈发痴迷。有一件事,流传甚广,是说他改台北草山为阳明山的故事。比较可信的版本,仍是蒋介石当年侍卫赵秉钰先生的回忆。蒋介石原先住高雄寿山,不久转到台北草山,住草山宾馆。据说,蒋介石初上草山之时,曾问身边人,此山叫什么山,身边人说叫草山,蒋介石当即不悦。其实,他是很喜欢草山的,因为这个地方,很像他的家乡奉化。他唯一不满的是草山这个名字,“草山”,似有“落草为寇”之嫌。于是,他决定将草山改名阳明山,并亲书“阳明山”三个大字。

     他的用意是清楚的,立志仿照当年王守仁先生贬谪贵州龙场的阳明洞悟道之举,期待东山再起。

     蒋介石不仅自己研究王阳明哲学思想,还叮嘱两个人要多看王阳明的书。一个人是软禁多年的张学良。在蒋介石的书信之中,曾要求张学良多多研读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多看他的书,这一点,张学良先生后来亦有所论及。张学良先生毕其后半生,始终都在研究王阳明,他的研究成果、心得笔记,以及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明史》的研究和野史之类的搜集,颇为丰富。这些弥足珍贵的财产,张学良后来都捐给了台湾东海大学的图书馆。另一个人就是蒋经国。比如,1968年4月15日,蒋经国59岁生日之际,蒋介石从日月潭寓所给蒋经国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很有意思,特摘录片断如下:经儿:明日为你五十晋九诞辰,明年即为花甲之年,因你公忙,未能同在一处相祝,时用怀念。近日在潭上研究陆象山(九渊)与朱晦庵(熹)二先生学术同异之点,尤其对“无极而太极”之说不同之意见,尚未能获得结论,故不敢下断语,然以现在太空探测所得之经验解之,则太空乃无极之说近似也。今观正中书局印行之本首,有重编宋元学案导言,共为15则,约25页,如能先将此阅读研考,则宋代以来之儒学系统,可得其大概。此乃为研究中国文化来源之不可缺者也。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即出于陆象山简易之法,教人以发明基本心为始事,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所谓“先玄乎其大者”也。吾国王道之行,自不致有今日人类之悲运,而大陆同胞,更无此空前浩劫之遭遇矣。吾人自当急起直追,以补先哲之缺憾,则几矣。特书此以为尔寿也。

     此封信参见于《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读完这封家信,只要有独立思想的人,都不会从中看出任何“*”的意思来。

     如此等等,王阳明被人批判、然后被人遗忘,也是合乎逻辑的事情了。

     500年前龙场悟道

     今天的中国还需要王阳明

     新加坡的教育当局,当年在传播儒学教育的时候,首先定的就是孔子,孔子之后有四个人:孟子、荀子、朱子(朱熹),最后一位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本名叫王守仁,后来因为他在阳明洞悟道,所以他自称是阳明。所以现在人们更熟悉的是叫他王阳明。台北有阳明山,就是蒋介石把草山改成阳明山的,可见蒋介石当时非常推崇王阳明的。

     王阳明为什么在东亚影响这么大?但是在他的祖国长期受到了冷落?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很强烈的一个对比,有一个很强烈的反差。

     因为蒋介石当年到了台北,原来是到了草山,他非常不喜欢草山。草山的风景非常好,据说有点像他的老家浙江奉化的景色。蒋介石是很会看风水的,他不喜欢这个名字,“草”,落草为冦啊,当时蒋介石从大陆到了这个台湾,对于草山当然很不以为然,所以他把它改成阳明山。现在台湾没有人不知道阳明山的。

     从这个地名的改动你就知道了,王阳明的学说对蒋介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实蒋介石之前,中国近代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人物曾国藩,也是对王阳明的学说身体力行的。

     福田参拜孔子 重建与中国共同的价值观?

     我们知道日本为什么能够从一个30几万平方公里的、长期受到中国文化恩惠的小国,率先在亚洲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当然一方面它曾经侵略过中国。但是日本现在仍然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最近福田首相访问中国,特地到山东的曲阜去参拜了孔子,也可以看出来日本的这些精英们正在想从文化方面,重新跟中国建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共同的价值观念,很重要的就是王阳明的学说。

     王阳明的学说,从明朝的中期开始,就传入日本了。到了十九世纪的中期开始,在日本,佐藤一斋,是当时一个日本很有名的哲学家,他就开班授徒,广泛的向学生讲述王阳明之学,怎么样“知行合一”,怎么样“致良知”……那么对当时日本知识精英的影响非常大。佐藤一斋有一个学生叫做吉田松阴,当时也是像他的老师一样,到处开班收徒,讲授王阳明“阳明之学”。

     首相伊藤博文vs教务长严复

     在佐藤松阴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也就是首相。他和我们中国的严复,在英国的格林威治海军学校,是前后同期的同学,严复比他还要早。但是严复回到中国以后,只做了北洋学堂的一个总教习,只不过是一个教务长而已,虽然他的英文非常好,他的海军知识也非常好。可是这个伊藤博文回到日本之后,一方面有阳明之学,一方面有英国学来的海军知识,成为了日本的第一任的内阁总理大臣。后来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的爱国志士刺杀而死,这是另外的这个问题了。

     总之,在日本,日本大家公认的就是“阳明之学”。“阳明之学”对于当时日本决心改革变法的志士仁人来说,是思想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器。可惜的是,这样的一个武器,在我们中国,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后来的革命,还是都看不到。

     现在我们讲要建设和谐社会,我们讲和谐社会、人跟自然的关系、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其实,哲学家们都认为,王阳明很早就已经触及了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说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再次要重复杜维明先生说的:“五百年来在东亚,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

     当代中国人的信仰危机

     所以,我们今天看《王学之魂》,或者是《王学之路》。我觉得,今天社会正在迅速进步、迅速发展,但是人们普遍有思想上的危机、信仰上的危机。

     其实你当然可以去向外国的宗教那里,去寻求一些仙丹灵药。但是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看看我们自己的老祖宗、祖先,特别是像王阳明这样的,明朝、或者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是怎么样来解决人格自尊的问题、知行合一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良知的问题,他认为人都有良知,人人可以成为圣人,这就是一个修养的问题。像这样一种修养的问题,我觉得刘少奇在他的《论共产党员修养》当中,稍微碰到了这个问题。毛泽东也曾经讲过所谓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问题,但是他们都没有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