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经世致用之二 】顺者昌 逆者亡
2014/11/17 王阳明心学

     【心学经世致用之二 】顺者昌 逆者亡

     将需知败,兵需知胜。将知败则谨慎用兵,战则不败;兵知胜则勇于进取,战则必胜。

     存在即合理,此合理为合人世、社会之理,为合天理。高人成事,往往顺势而为,何为势,即此理也,即天理、人理、世理也。

     儒家文化为何从诸子学说中提升为统治阶级主流文化和思想,值得深思。儒家文化整体以修身为基本文化核心,进而外化为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由自身进而到社会、乃至天下的过程,不是有违统治者治理国家规范的过程,而是积极讲求尊卑秩序、中庸、和的过程。这跟孔子学说之理论根本源自上古圣君及文王有莫大关系,也就是说,孔子立论之身份定位不是一个独立的思想者,而是一个统治者。

     宗教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如此巨大的能力,能凝聚世人之心,一是其无私利而有公心公利也,二是其脱离物质层面的形而上的思想启发,三是无与伦比的震撼性和不容置疑性,四是其对正面榜样及反面典型的树立。政治及经济管理,无不从中吸取了巨大能量。

     中国历史上,儒家、道家、法家及佛教之所以能并存至今,在很大程度上,都能为统治阶级利用而工具化有莫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的演进,也须遵循“顺者昌,逆者亡”的人道规则。

     人处世俗社会中,财和才两者需兼备。无财不足养人,更不足聚人。无才不足立人,更不足御人。以财聚之,以才御之。

     古人求主,一般有几种方式:一为著书立说并广授学徒;二为只讲学不著书,所谓述而不作;三为不重著书授徒,重知行合一;四为隐遁民间,以待明主;五为善于经营,汲汲于名。

     教化教化,先教之终化之,如只教不化,徒劳而已。

     信仰,实际上是将自身意志等同于被信仰对象的一种现象与实践。愚痴膜拜现象,从古至今比比皆是,除了教主、大师娴熟运用一些道术以蒙蔽信众外,还有大众精神世界的严重缺位也是问题的根本。因为缺位,所以只要有就是好的,何况给过去的东西还经过包装,看起来确实漂亮。鉴于此,无论为学、为师,实不可不慎。

     形式即内容,仪式即思想。世人多愚痴蒙蔽,难以明心见性悟道畅行,故此需要形式与仪式来吸引其关注(或欢喜或恐怖),并最终达到思想传播与控制的目的。

     社会治理可分为德治和威治两种。德治者,以仁德为主,以正为重,重在引导。威治者,以威权为主,重在以威势压服。

     佛教在宣传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的同时,又树之以佛法威严,可谓恩威并济、道术兼顾。

     所谓人才者,可分专才与通才。前者精钻深究,后者横向贯通,然究其根本,皆未得道也。得道者,可高居其上,俯视两者,并驾驭之。

     艺术鉴赏看两个层级,一为技法,二为气象。技法者,艺术之基本构成。气象者,心胸格局之扩大也。技法为末,气象为本。技法不熟无以为法,过熟则俗腻,应熟而后生,无意为之为上。气象宜阔大为上,所谓以小看大,以大看小,以有看无,以无看有。格局狭隘之人,其技法必拘谨小气,其气象必局促寒碜。

     研究传统文化,重在心性之学,次则权谋经验。心性之学,重在修炼其出离之心,最终能以出世之心成就入世之功。权谋之术,乃是根据人性与历史之惯性,或惨痛教训或辉煌经验均可为我修道资粮。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