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奥秘】心 性 我
2016/7/16 王阳明心学

     一、开场白

     儒释道三家深究的本质问题是心,所以三家也是关于心的学问,即研心之学、养心之学、修心之学、达心之学。我有志于学习三家的智慧,希望能满足我探寻究竟的好奇,也希望能成就我的学修之果,所以,这是我学修过程中特别关注的终极问题。此为分享的缘起。

     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有三个部分、三个层次。三个部分是心、性、我,其实,这都是心的不同表述概念和视角,我借此展开做一些分析。三个层次即“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是借思辨的逻辑过程看看心的现象与本质。总之,是力图从横向与纵向的不同侧面剖析心,争取能说清楚心的概念、结构、层次、特质、方式、功效,以及学修的路径、点滴的办法、学修的结果。

     心性的问题,十分重要、十分特殊、十分玄妙,我们即使站在古圣先贤的肩上,也未必能窥其全豹。心性的问题,十分多样、十分敏感、十分难证,所以说起来会有无数的视角,会有无尽的破绽,也会有无穷的争议。

     二、关于“心”

     (一)心的重要性、特殊性、玄妙性

     ▲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故事(太长,略)

     这是一个因改变自心而改变世界的故事,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这是西方人的看法。

     ▲东方人中国人是怎么看怎么说的?

     1、我们最常听到的是“心态决定命运”!世界如何?看你的自心,心若有佛、一切安好,心若无我、一切化解,心若善良、一切美丽,心若智慧、一切光明,心若慈悲、一切和谐!反之亦然,心即混乱、冲动、恶劣、丑陋、愚痴、黑暗、对立,等等。

     2、大家都知道,心是个妙物,又是个累物。人求的只是个安心、放心、舒心,所以要守心修心。让人生受益的几句话: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富,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这种心灵鸡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3、从励志或玄妙的角度看,心有多自由,生命就有多自由,当你的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时,你就能自由地切换生命场景,甚至超越三维、N维空间,达到无挂碍的游舞状态,即古代圣贤说的天人合一、如来如去、“遍周天法界”。

     4、佛家的说法,把其重要性特殊性玄妙性一句话概括:“心净则国土净”;“心正则诸境难侵,心邪则众尘易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造诸如来”;“心起则六趣显现,心净则法界坦然”;“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彼人见真佛”;“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5、以上凡夫和圣者的不同见解,都从不同侧面说明心的三性,正因为心性如此,所以我们应加倍重视对心的关注和心的修养,从而提升你的意识亮度和能量级别,成为世间法意义上光芒四射的人!提升你的心识纯度,发掘你的心性慧力,成为出世间法意义上证悟得智的人!

     (二)心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

     说心,肯定要说现象,更要说清其本质。

     1、字典的说法:

     心是引领人获得生命高度提升的器官。这还是在说实体心脏的事儿。这么权威的地方,说出这么幼稚的概括!这种对心的一无所知(很普遍),即使它拥有其它更多更丰富的世俗知识,也足以让我们感到汗颜!

     2、常人的说法:

     心就是意识,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思维、推理、判断等等的能力,是大脑的功能。意识确实因具有思考能力而称为“心君”。人的五官是不会思考的,心之意处于统领五官的统帅地位,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以为通过眼耳鼻舌身形成的意识是心,那是荒唐可笑的,以为用它们能得真理,能彻知世界真相,是痴人说梦。这是要推翻的不究竟的说法。

     3、西方人(现代科学)的说法:

     心是意识,是灵魂,是灵与肉的总和。

     西方早期是强调心身二元并对立的观点。到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伯特·赖尔在其《心的概念》专著中提出身心一体的说法后,批驳和终结了笛卡尔以来的身心二元论。

     通识的说法,意识是有思辨能力的精神活动,它以此觉察和分辨外事外物,它包括:①自我意识,即生命相续时不自觉引起的自我观念,认为“我”和人身是真实的存在,是人一切活动的内在依据;②个性意识,即性格、兴趣、情智的偏好,它具有稳定性和统一性,是人区别于他人之处;③经验意识,是积累存贮下难以察觉的生命信息,它具有潜在丰富性、完整性的特质,也具有现实片面性、妄执性的可能。

     它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前意识、下意识、潜意识的内容,即那些人脑尚未发掘的能量与超感能力,遗传积淀的经验,包括欲望、冲动、贪求等生命原始动力,等等。

     心理学家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再后来,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心的本质是自性的“无意识”,提出自性是神性的种子,以此批驳弗洛伊德“心即本能”的说法。他认为:自性代表心灵的整体,是起点也是终点,它是潜在的神性的种子,存贮着各种可能性。这种“无意识”通过意识之光而照亮,从隐覆之物变为显发之物。自性是生命的目标,它赋予生活以意义,使人格统一完整和超越,它是精神的综合。

     这些内容非常精彩!这是荣格研究集体无意识的最重要成果,是荣格心理学说的转折点和重要里程碑!令人些许遗憾的局限,在于他把心的本质归结到神性。后面我们谈到心性的时候再论。

     4、古易的说法:

     心的本体是不易(略)。

     5、儒家的说法:

     《尚书》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心是未发之中,是寂然不动,是廓然大公,是天下大本,能感而遂通。朱熹:心即性,性即理,分道心人心。阳明:心即理,心即道,心即良知。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儒家关于心有不同角度不同诉求下的很多说法,也以此而有不同路径下的不同故事,但核心都是致知为圣(解说略)。

     6、道家的说法:

     心即道,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万物之奥,致虚极、守静笃、达自然。故有浑心、大心、道心之说(解说略)。

     (简评:以上说法都是心的定位尝试,都是对心认识的经验积淀与推理,都有不同境界的真理性)。

     7、佛家的说法:

     在诸多说法中,我认为,佛家的说法最细腻最究竟。它用一个概念就把心的本质说透说到位了,即空性智慧,即空性与光明双运不二的如来藏,它不生不灭、真空妙有,是超越的超越。这在佛教诸多经典中有甚深而具体的表述。当然,这对平常凡夫所讲,是普通的世俗谛的道理,对决心解脱的修行人所讲,则是要求有胜义谛层面的证信与体悟。

     此外,它还有一套完整的现象界的时空因果结构,即以心王心所的层次之分,以八识十识的内外之辨,以登地到十地的果位之修,以转识成智的妙法妙用,显示了其在阐述心之本体之后,对其开敷现象的细腻描述与究竟把握。

     我们展开一点,先介绍现象,再分析本质,列出提纲,点到即止,看看佛家是怎么说的。

     (1)心的内涵

     佛家认为,心是阿赖耶识,心是光明如来藏。从世俗谛的角度看,心是刹那的相似相续的串联,安立在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相。心是观待的二元相对的能所,体现了能藏、所藏、执藏,这是空间相。心有种种心。从胜义谛的角度看,这一切都是心幻化出的虚假梦境,也是法身与法身功德不二双运的智境。

     心王法总相:五蕴中的受想行识是四大心王,各有行相,各有功能,其中的识蕴起统领作用。八识、十识。俗偈:八个兄弟一个胎,一个伶俐一个呆,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家中把账开。

     心所法别相:遍行法、别境法、善法、烦恼法、随烦恼法(分大中小20种)、无记法(不定住法)。这些都是能让我们轮回流转的原因。

     佛家研心对上述名词、定位、性质、功能、特色、关系等等,都有非常详尽准确且实用的描述(略)。

     (2)心的现象

     是佛家所说的幻象。大千世界,无所不包,一切外显,皆为心相,即心投影出的幻象、心增上安立的假名。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都是己心所造。粗分三类:善分十一法(既有世俗的情,也有抽象的意)、恶法诸多(既有肤浅的不善,也有深刻的万恶)、无记有二无记(有覆无覆)四不定(即梦悔寻伺等)。心能造正面的,也能造负面的,也能呆若木鸡,挺神奇的。

     特点:多样化(现象纷飞),一体两面(善恶皆存),择机而显(随业随缘),有生有灭(有因有果)。

     (3)心的本性(本质、本体):

     即佛家所说的万法真相。佛说“心若太虚”:无相、寂净、恒常、无漏、遍满。佛陀(证悟)的真相境界:甚深,本体无相;寂灭,自性无思;离戏,远离常边;光明,远离断边;无为法,无缘造作。

     首先它是胜义谛的空性。用佛家七相木车因的中观推理可证,用佛家内观禅定的身悟体悟可证。空性包含:一是否定义,指错乱妄执之有的对立物;二是不碍它,指缘起无自性。只有离执而悟透才得毕竟空,才解其真义。对人而言,先要破我执达人无我,再破法执达法无我,二者皆不可得,即达空性。其实,空也是与有相对的,不究竟。在修资粮道时,知文字上的心性为空;修加行道后期可见月影;登地为菩萨后方才见月。

     其次它是产生虚幻万法的唯识之心:阿赖耶识。

     第三它是光明如来藏:空性光明一体不二。基(本源)、道(修法)、果(证悟)。自然智慧。空性是法身,光明是法身功德的报身,二者无二无别是化身。

     心的本性是有为法的依他起性和遍计所执性,无为法的圆成实性。三者不离不合,是心根本。

     心的本性是佛性。如《楞伽经》言:去二我、除二障、离二生死、断二烦恼,即佛体性。

     佛陀二转法轮主要讲中观空性义,三转法轮主要讲唯识唯心义和光明如来藏义(中观、唯识、如来藏可择机深聊细辨)。

     达摩祖师说: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血脉论》)。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与水(《悟性论》)。证悟是心的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小结本质和现象:1性净相染;2净即空,即不可得。3心性本净,因执而染。执是业习所致、是外求所致。4智境为依,识境不泯。5二谛视角,双运不二。

     (4)心的特色

     五蕴之心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风如云。是真实幻相,是自生自灭,是刹那生灭,是无影无踪,是忽聚忽散,是随缘隐显……。

     (5)心与色的关系

     佛说:“心种种,故色种种”。

     色法也是个复合体,它包括(对应意识而言)皮肉骨血等36物,有生理结构的眼耳鼻舌身,有心理感受的色声香味触,有能量因素的地水火风空,也有对应外境而言的山河大地、一切万法。其实,从本质上讲,一切万法也都是心法,也都是心的幻现。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独存。识为前导,依识安立,终为不二。

     十八界:六根、六境(尘)、六识。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群友心明先生说:心是升发万物的起因,是观照万物的明镜,是安身立命的本源。

     这些都是世俗谛的方便说。

     (6)心的存在方式

     依缘而显,依物而显,依习而显,依愿而显,相续生灭,三世轮转。即依潜在业力动能与现实的因缘抉择实现心的存在。佛家五部大论第二类论典阿毗达摩中有讲到心的分类,包括情绪分类,良性的毁灭性的,之间关系,产生和消失的条件等等。

     (7)心的工作方式

     作意发念,考虑决定。有心之做,分善心恶心。无心之做,是无记之心。判断的标准:作意、对境、行为、结果。善行未必价值高,恶行未必真重罚,要用四个标准衡量,看你是什么发心(动机),什么结果。

     (8)心的功效

     心是万物的创造者(内外)、控制者、毁灭者。所谓毁灭,指起恶念、坏情绪、负能量、烂结果,进而自毁;也指内观证悟后五蕴皆空、自我解脱。心的力量超过世间所有的力量。心如狂象当调服。佛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救世主)。

     只展开一点,转识成智(控制者)。“转”字是应该得空好好聊的话题(它包括:身语意化转、转依)。凡夫在登地见性取得次第果位后,可转有漏八识为无漏,并得四智:转八识得大圆镜智,转七识得平等性智,转六识得妙观察智,转前五识得成所作智(显化身)。当然最高的是转九识十识得法界体性智。“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如能如是解,彼人见真佛”。

     其功效:六阶可契机说法,七阶能一视同仁,八阶则洞彻内外,最终则五通六通无所不能。

     驭物与物役,转物与物转。

     (9)心病的症结

     从世间世俗谛的角度讲,现代有心理疾病的人特别多,每年有大约二三十万人自杀,吸毒、酗酒无数,心理压力巨大,都是心灵空虚的表现,面对生老病死,又彷徨无奈,面对市俗烦恼,都担忧不满,满腔的惆怅焦虑,内心深处都蛰伏着深浅不同的负面情绪。这是现代生活高压的结果,也是自己没有悟透本心的结果。

     佛家概括欲界众生特有的心病结叫五盖:贪盖、嗔圭盖、昏睡盖、疑盖、掉悔盖。

     宇峰兄概括有心贼五种:甲:担心、恐惧、害怕;乙:烦恼、忧恙、痛苦、纠结、内疚;丙:欲望、需求、贪婪;丁:自傲、自以为是;戊:无知、愚痴、蒙蔽。

     有人概括心有九个结,正面为善,反面为恶,与每个人的能量级别相符:爱结、恨结、慢结、无明结、见结、取结、疑结、妒结、悭结。

     这些都是佛家细腻说法的不同表述。

     从分类上看,旁生执本能欲望、五官感受,症在五识;凡夫执意分别,症在六识;小乘修人执“人我”,症在七识,断则得阿罗汉位;大乘有宗修人执万能之心,症在阿赖耶识,转则彻见空性、双运不二。

     常人心病的根本症结在愚痴(无明)。集谛概括的因果链:无明→执著→贪嗔痴→造业→轮回。

     (10)观心的方法论

     几个视角必须区分:先天的、后天的,形而上的、形而下的,世间法的、出世间法的。

     凡夫与圣人的区别在于是用不同的方法了知解证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效果。二谛(世俗谛、胜义谛),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无漏,了义不了义。根识量(现量、比量)、瑜伽量、圣言量。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在不同层面讨论、达到不同境界。当然,二谛也分显空二谛和实象二谛,胜义谛也分名言胜义和离言胜义等不同层次或境界。

     见性:这是被大量修行成就者依禅定等次第引发通力、引起超常体验而大量证实过的。

    

     (11)心的境界

     空性本质是一致的,但体悟到的是有层次的,证悟到不同层次,就有不同的境界。空性四步境界:单空、双运、离戏、等性。十六空。二十空。佛家的不同门径修法可以达到不同境界。现实生活中:无常观、不执著、随缘、明觉心摄持等;有境界的人是本自具足、唤醒诸善、不假外求。

     证悟五境界(见插图)

    

     (12)控心的方式

     “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

     “云何降伏其心?”

     经验式(转移法,忘记法、糊涂法……)

     理性式(想明白,说服自己转理念……)

     禅定式(N多种定,解空悟空证空)

     智悲双运(在菩提心基础上证悟空性,在空性智慧摄持下发慈悲心)。

     (13)修心的动机

     我们为什么而修?为什么要修?我们能选择不同的道路,关键在动机,佛家讲叫“发心”。按照发心区分,有小中大三种道路:小士道人修善法求福报和现世圆满,与解脱无关;中士道人修善法求个人解脱得后世圆满,是小乘;大士道人修善法求成佛度众生,是菩萨。那些求快乐、求福报、求功名、求现世意义的,修得再好也不能断除执著与贪心,都是世间法。但能以明觉摄持、以胜义谛摄持下做此类事,则超出小我、意义大变、真俗不二。

     (14)修心的要素

     佛家讲信愿行证,讲闻思修行,讲见修行果。

     修心是修行的开端、过程、目标。成佛是开发、完善、实现自我的过程。要素:传承缘起、所法所依、遵守次第、特定环境、闻思智慧、升起觉受,激发潜能,体悟效果,入世而用。闻思解决见解不够的问题,修心解决自己经验不够的问题,修身解决检验世间之用的问题。

     (15)修心的边界

     对于普通人而言,下限是不越底线:道德底线,讲公序良俗;法律底线,讲法规法条;修行底线,讲次第戒律。真敢越线者,头破血流,业果必报。

     对于修行人而言,上限是四无量心:慈,关爱、给予、锦上添花;悲,解烦、拔苦、雪中送炭;喜,随喜功德、为他人高兴;舍,平等平静,同等待人。这是修行者的理想品质,拥有此可获无量功德。

     (16)修心的方法

     汉传佛教依华严经有41心位、依本业经有52心位,修五等位八正道。藏传佛教依密经密法,修五等位三主要道。

     “三主要道”、“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是佛家修心的基本次第,方法是六度十波罗蜜等,目标是升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具体方法不展开了)。

     《修心七要》是藏传佛教当中最殊胜的修法凝结,它包括:前行法(修出离心)、正行法(修菩提心)、转道用(转坏为好)、修习五力(引发力、串习力、善种力、破斥力、愿力)、修心圆满四标准(断执著、无惭愧、生欢喜、能圆满),守护誓言(戒律、不颠狂、不片面……),修心学处(21种),等等。

     意愿第一,方法都有,八万四千,适机而择。

     (17)修心的结果

     能得大念慧行的大念、大慧、大行,三所成慧。

     闻所成慧:依止善知识去视闻听闻受闻,由此改变俗见树立正见,最终得识力、想明白、意念自在。尚不能通达觉悟意趣。

     思所成慧:在此基础上的如理作意、如理抉择,正入所闻实义,令思量得解、善根增长,得思辨智慧。尚不能领受解脱义。

     修所成慧:在此基础上通过修禅定而生智慧。禅定指人在心一境性状态的“大止妙观”,修指离染杂道、离不善法、加行精进、住足静虑,依此达到离戏解脱、起寂静慧、彻照真相的智慧态。即已通达领受,所知所行同分影像现前。

     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是学作意相应的学之慧,是外向解读审察的有漏之法,仅能得散智,但它是修慧的缘起和必经前阶;修所成慧则是无学作意相应的无学之慧,是内向去烦恼去遮蔽转八识的无漏之法,能得真如定智正智,是闻思修的结果。

    

     ~~~~~~~~

     心是性命的载体、是性情的感应器,要使人的命运更有张力,要使人的性情更丰富多彩,就要体会心是怎样承受、怎样分辨、怎样感应、怎样明白的。在世俗生活中,音乐家的生命旋律,歌唱家的生命唱法,书法家的力透纸背,画家的意象渲染,诗人的性情独白,都是心性的宣泄与命运的高歌,都是离心最近的探索。而只有内证体悟之人才真明心见性。

     无始以来,我们流转于轮回之中,不得解脱,根本原因在于无明,即不了解心的本性。因为心的本性与我们的解脱有本质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去追究。只有佛法,才把心的本性说的最清楚、最细腻究竟。从出世间法的角度看,也只有依此才能去证悟它,找到它的本来面目。

     以上所言,是我分享的“心的奥秘”心、性、我之心的部分(提纲)。它只是我们观察心的一个视角,得出的局部结论,挂一漏万,也没充分展开解说。言语道断,多言数穷。这些对于凡夫而言,只是普通的世俗谛道理,对修行者而言,则是要求有胜义谛层面的证信与体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须躬行。

     凡事都是一体两面,本质与现象,即性相相对,体用相对、智识相对、理事相对;同时又合一不二、圆融无分。所以,性者,心之本体本质也。

     关于性的说法很多,也容易让人莫衷一是,即使我们聚焦它到与心相应的层面时,也会有多解和歧义。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与心同出异名的本性心性。

     二、一般说法

     1、相关字词

     性,指性质、性命、性格、性别、特质、能力、作用、范围、态度……。

     相关的重要概念有:心性、本性、天性、根性、种姓、禀性、习性、属性、悟性、神性、兽性、人性、德性、个性、性能、性情、性理、性状、性识、性气……。

     我们要讨论的性就在其中,但猛地一听,你又听不出来它们有什么区别。

     2、古人怎么看性的?

     《易经》: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是说性是天然而成的。

     印度梵语:性,胎藏。指藏在内在的那个东西。

     《广雅》:性,质也。即是一种特质。

     《说文》: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生之谓性。故而已,言外之意,就是本性留下的痕迹。尽心知性知天。

     告子:食色,性也。就是五官吃喝玩乐的那些东西。

     《荀子》: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言外之意就是天然的,你不用学的,你没法依它的那个东西是性。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又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白虎通》: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

     《中庸》:天命之谓性;自诚明,谓之性。

     为天下至诚未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性……物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

     中庸的率性,其中一指“时措之宜也”,即恰当性、用中。

     朱熹:性者,故然已然之迹。性即理。

     王阳明:性是心之本体;心也,性也,天也,一也;性无定体,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性犹水也;存心尽性,顺乎天命而已,等等。

     《坛经》:见性成佛。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佛家讲的事理正觉是要“尽所有性”、“如所有性”。

     《楞伽经》:“觉二无我,除二种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佛体性”。

     在关于心性的问题上,佛家性的要点在虚空在明心、道家性的要点在自然在真心、儒家性的要点在良知在良心;三家虽然面对生命不同层面的问题,但反映出的核心价值却都在静上,即涅槃寂静、归一曰静、虚壹而静;<礼记>人之于静天之性也。这些都是普遍认同的说法。(古代圣贤的论说可以引出很多有道理有智慧的故事,此处略)。

     3、核心话题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形容一件事一个人常用到明心见性、禅心佛性、存心养性,这是形容他(它)本心本性的本质之性。

     当我们说到禀性难移、豺狼成性、恶性循环、水性杨花、快人快性、性烈如火、习俗成性等等之时,这是形容他(它)的类别类性与积习积性,也就是有类别特征的禀性和有熏习特征的习性(注:禀,赋予、天赋、承受;秉,持、握、执也;前者被动,后者主动,我选用前者)。

     当然,从不同角度还能找出很多涉及心性的概念和内容,比如:冥冥中牵引你前行的叫性命,按潜在动能让你发挥张力的是性能,分出仁义礼智信的称为德性,分出刚柔文朴的称为性情。另外,大家已熟知的还有,依托意识而有的理性,依托五官而升的感性,有天阳地阴的男性女性,这些因与我要展开的心性问题关系不直接,也就不赘言细说了。

     (忍不住再补充几句:性的话题是一个有无限延展性的话题,是一个有丰富想象空间的话题,也是一个有深邃思辨哲理的话题。你比如:阴阳二性,可铺陈出千古不竭的爱情故事和欲求动力,当然也是能所症结的基本形式和二元相对的观待对法;你比如:人的性命,可以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乌江自刎,可以是雄睨天下收三国的曹操欲霸不能,也可以是你自己冥冥中似有、昏昏中不知的未竟之路,那个已然必然的与或然茫然的性命之途,让多少伟人叹息!让多少艺人向往!让多少俗人神伤!让多少修人超越!你再比如:人的性情,起性的刚柔文朴,养性的三学十艺,显性的内外张力,归性的无二无别,哪一个你能洋洋洒洒地说尽?哪一个你能表里始终地运通?哪一个你能具实贴切的明证?哪一个你能心甘情愿的包容?真真是可言者多、难言者多。)

     三、三性的说法(甲种)

     1、率性而为

     四书《中庸》开篇就说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所说的率性而为,是让人顺着什么本性去做呢?有人说,修行太虚伪,人不用修,自有自带,说真话,用本心思考就行了。有人说,性是心性,是七情六欲的总称,率性是你想干就干的事。有人说,率就是任着性子,任性,哥有钱,妹漂亮,就得任性。这些说法很普遍,但都不究竟。

     古代圣贤们肯定是在教导凡夫愚者要顺着你的善心良知去干好事,干积德之事;佛家告诉你的是要以自我具足的佛性转染污、行菩提。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以率性的名义为恶:动物世界嗜杀为性、血腥丛林、兽性爆发;人类社会,执持偏见、不择手段、胡作非为;天界诸神,自我中心、非我族类、不共戴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们以率性的名义懒惰、贪婪、嗔恨、傲慢、执见、嫉妒、怀疑,等等。财色名食睡,贪嗔痴慢疑,哪个不是我们天生就喜欢?哪个不是我们本色发挥就能很好的呢?!

     当然也有善的本性的自然流露,那是有别于动物小感情的“大感情”,那是人有别于动物的“几希”之处,也就是人类有超越小我的爱心爱行,即博爱大爱,它是根基于自我幸福基础上的普遍幸福,也是人性并不究竟的一部分。

     从这里,我们要把同样是超越形而上的先天心性问题,侧重解析出三个重要的话题,即本性、禀性、习性的说法。

     2、本性(天性)

     《涅槃经》:我性即佛性,无二无差别。《大云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其性无尽。《央掘魔罗经》: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同上:灭谛者,是如来性。讲以道达灭。(儒家道家说法略)。

     本性即本然、天然、固然、必然之性,自体本有,非习所成。用世间法的说法就是天性,用出世间法的说法就是佛性,这在前面已有展开,这里就不重复了。补充一句的是,人的本性,儒家讲是仁的境界,是圣心圣性,圣人之本;仁者人也人心也,人之安宅也;我欲仁,斯仁至矣。当然也是道家道心道性的境界、佛家佛心佛性的境界。佛性,也分胜义佛性与世俗佛性、智慧佛性与方便佛性、性种圣种圣性与习种断种俗性。实际上,这是自性俱三身的体现。密宗的这些观点与达摩祖师《悟性论》《血脉论》说的完全一样。另外,这种本性不只是人类才有,芸芸众生,也都具足,只是遮蔽的程度不同而矣。

     由于今天没有讲心的专题,所以要摘几句前面有关心的本性的说法。心的本质本体本性是胜义谛的空性智慧,是光明与空性双运不二的如来藏,是可以体证的佛陀境界:虚空寂灭、清净无漏、光明离戏、无缘造作。空性和阿赖耶识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如来藏更是个有争议又甚细微的概念,得空都可以再细聊。当然,光明如来藏的本性不是自“性”外输入的,不论是否领受教化,也是可以通过反求诸己而获得的光明,(孟子说的)所谓非道弘人、反身而诚。本性是空性是智慧这个说法大家虽然并未体证、并未现量而知,但被坊间大量传说,大家也是都知道的。

     马克思否定普遍抽象的人性,只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看问题,应该说,也没错,只是不究竟,它不只是在胜义谛上看不究竟,在世俗谛上也不究竟,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3、禀性(种性)

     是上述提到过的类别特征,完全是超越形而上的先天成分。也就是金有金性,银有银性。狮虎豺狼豹,牛马羊犬人,类别不同,天性不同。即使是修行人中的声闻、缘觉、菩萨,也是有先天性种性的。用学术概括的语言,这是一种“生长倾向”,因“它”而使自己成为自己,成为同类中的一员(不只人类),因“它”而有为同类生存更好的负责意识、牺牲精神,能承上启下、有利于自身种类的成长。自然界很多种类是以前辈的牺牲换来下一辈的繁衍,牺牲自己,成全后代。不同种类,不同禀性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具体某一类性的特殊生长方向、性格、气质、情趣,等等。这是它所率之性的依据和必然指向。补充一句,人禀性中的特殊规定性在于能分辨思虑推理抉择的意,即六识,也是儒家和世人所说能做出价值判断及相应的行为取舍,依此而显人性的几希。

     禀性也是佛法中关于心的不相应行法中的“众同分”,其特点是性相统一、共同一致、特征鲜明、同类共居。举点浅显的例子,人类中,军队,特别是仪仗队,用统一的服饰和行为,而让人有整齐划一的感受:有气势、有力量、有秩序;电影《魔戒》里的群魔兵阵,动物世界里的蚂蚁群阵,无不如此。掌握和利用好这种特征,就可以激发出类群的无比力量。学生为什么要穿校服?公司开会为什么要都穿西服?国家仪式为什么那么讲究形式?都是为了保持类性的庄严感、力量感,让人升起归属感和向心力。

     4、习性

     也是上述提到过的熏习特征,既属先天也有形而上的成分,也有后天经验的成分。狮虎爱独处,豺狼爱群出,狗忠诚,猫懒惰,人类五花八门的习性偏好,明明不是本然固然,却与自性浑然天成、常时不变。也用学术概括的语言说,这是一种“伦理心境”,它是由不同渠道的教育、影响、熏习后养成的,它是经过感性感悟或理性思维而最终内化成的。不同熏习、不同累积的特殊规定性,决定了他们的特殊命运、成就、风格、个性,等等。这是它所率之性的偏好和自然习气。它是某种记忆性的延伸和扩展。人都有不知哪来的那么多的记忆性,可转化为无法克制的偏好与冲动,也能形成独特的人格个性。这有大量鲜活的例子可以说明。

    

     5、三性的分析讨论

     ①本性有没有善恶?

     这是儒家讨论的经典命题,始于孟子荀子,终于阳明。其中最主要的论点是:性本善本恶、不善不恶、至善良知。

     说本善本恶,其侧重性,都是为其后面的世间作为找依据。就是说,他强调人善,或者是强调人恶的时候,他后面都是有话要说。为严管和特别施教,他说人性恶,有“性伪之分”;为德化教养,他就说人性善,以便“化性起伪”;都没说错,但不究竟,局限性很明显,如再将此绝对化,问题更多。

     不善不恶的内涵是什么?几位圣贤没深论,没辨析。有人理解为世俗谛上的无记,即中性、沉寂、寻伺,无善恶状态。有人理解为初步证悟见性时的低级单空。还有的理解为胜义谛层面的空性光明、双运不二。总之,这就要看,谁在说,为什么说,说了什么,给谁说。实际上,没有究竟二谛的方法论与境界,谁能说清楚?谁又真懂呢!我在心的专题里,在我以前的分享里,曾专门介绍过一个分析工具,就是佛家中观学派的二谛观点,你不懂它就跳不出窠臼,就达不到究竟,就容易鸡和鸭打架,说不清楚。

     良知,是阳明先生依孟子之说而重点阐述的重要概念。按阳明先生儒释道三学贯通的底蕴与再再表述,良知应该是未发大中、空性本体,但也有人提出,他用了良字、知字,这种有指向性、判断性的文字,是否表明此状态下“良”还有价值判断的影子?“知”是否还有人为意识的痕迹?也给了后学之人很多说法和想象空间。言外之意,我们后学之人常常会用世俗谛层面大爱至善的世俗联想,去代替胜义谛层面的智慧。我总说,你是什么、要什么,就能看到什么、就会取用什么。佛陀为度化凡夫,还说了很多不了义的方便见解呢。所以,这么理解,不究竟。所以,我们应学会“同情地理解”(冯友兰语)。

     实际上,从世间法的角度看,本性(包括三性)既有善也有恶,是一体两面,随缘而显,难以偏废,但并不究竟;说白了,我们任何一个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你也别把自己打扮得跟天使似地,人骨子里都有魔鬼因素,只是没有随缘而显,没有依物而发,而矣!得看着它、管着它,别由着它去咗。所以,你说坏人不干好事?一样干好事,他也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他也有善的种子。那好人干坏事的也多了去了。我早年看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讲一个问题青年的成长,内心善与恶的搏斗。小说最出彩最经典的是傅雷在序里的一段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候,只是永不被黑暗遮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向卑下的情操屈服罢了。所以,在你战胜外在的敌人之前,必先勇于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不断地自拔与更新。”这一段,我当年朗朗上口、耳熟能详,它曾激励我学好向前走。因为即使在那个年代,我们很世俗的身体里面,总觉得依然还有一个向好的“孤独而高贵的灵魂”,总还想学好干好事。所以,在通往证悟的道路上,我们肯定是从先去恶去私欲开始,然后也要去无记,最后也要去善,因为善也是有漏的,也是流转的因。仔细点儿说,没有开悟之人的有漏善会因其它恶事而流转,所以要用无我智慧断除它。

     从出世间法的角度看,本性无善无恶,也没有无记,是无念无住,至极大空,彻底究竟。就看你为什么讨论?你要站在什么境界上讨论了!显然,儒道释对这个问题是有不同定位、不同诉求和境界差别的。实际上,人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你的不完全不完整性,你总是会从执一边做起,通过学修,到最后的综合完整平衡双运,到顿渐有得梦醒时分;都是这么过来的,在路上,别急,也不争,我说我的,你说你的,各有因缘罢了。

     至于儒家性学心学之分、道心人心之别,反映了不同的研心达心路径与模式,类似于佛家的显法密法之别与易学的变易简易之辨;都很重要,此处暂略。

     ②禀性的局限能规避吗?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从这个意义上讲,定位明确,指向清晰,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三岁可以看老,煤炭难改雪白。但是,州部起宰相,卒武生猛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血统论血缘论就是不可更改的吗?凭什么如此?老子反了,不干了!陈胜吴广这么改过,刘邦朱元璋这么改过,现世的王石马云也这么改过。都能改变命运,改变生存状态,创造一个新的天地。但从世间法层面看,命运确实难解,禀性确实难改,从胜义谛的角度看,又绝非不可能。我们学修中在做观想的时候,认认真真回想起自己是不是在六道有过轮回?是不是去过地狱?当过旁生动物?当你真想起来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因果不虚。当然,凡夫总是把自己往好了想,我当过这个那个,都不会把自己往次了说。改变禀性,从圣言量的角度看,从瑜伽现量的描述中,不过是六道轮回中不同类性的流转与迁移,也无可厚非,也不是不可能。这在佛陀的说法中,在成就者的内悟体证中,都是有清晰描述的。至于为什么流转、怎么流转,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③习性习气的由来与重要性

     提起最多的,是孟子提出的“四端”之说。他认为恻隐之心、辞让之心、善恶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的天性良知,是仁义礼智的依据和发端。殊不知,这恰恰是人的修习之性,而非天然本性。至于它是胎教出的,还是后天教育培养出的好习性,不得而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必然是扬善抑恶、再再串习后慢慢达到的,是通过造作的模仿学习串习,最后变成你的潜意识和生活方式。有人说这是先天的习性偏好,即遗传基因的产物,这是对的,但不究竟。在这一点上,佛家的说法更透彻。这是他本人累世积习的显现,是他三世因果的必然,是他因缘所染的积淀。

     有的人天生人格恶劣、天生愚昧无知、天生难起正信,有的人天生好吃懒做、天生偷鸡摸狗、天生水性杨花,都是终其一生,改之难改,印记分明。

     好习惯(习气)是很难养成的,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都还不一定能有效果。大家想想,明明可以去吃喝玩乐,我们为什么要孤灯独守的认真看书学习?明明可以钻空子、走捷径、得实惠,我们为什么还要守规矩、按次第、约束自己?明明做人都很难了,我们为什么还要按照圣贤的标准把仅有的世俗欲望克制到非人的地步?这都是大白话,都是我们天天在追问自己的。我们要干嘛呀?!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坏习气是很难改正的,但后果不堪设想。比如人的贪执性,对财、对色、对名、对食的特别偏好,不择手段的去获取,有点机会都不放过,有点便宜都要占尽,渐渐养成利己自私虚荣的坏习气。生活中,比如性急开快车,并线钻档,紧跟强拐,轻则剐蹭,重则事故,都是造业,常被人追着骂:急什么?赶着投生去啊!本质上讲,都是习性使然,都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累积,都不是偶然的。

     习性之事再再告诫我们:串习烦恼,则佛性难成!人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人的命运恰恰会被一些看似微小的习气习惯所改变。微信上广传的王石因早起、健身、阅读、写作、不拖延五个习惯,而使其成就为王石。看似是坚持了一个微小的习惯,实际上是表达了他的意念坚定和行为的耐心持续。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好习惯、坚持好习惯,你还有啥做不成的事啊?!习性之事也再再鼓励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愿力和信念,以滴水穿石的耐力和造作逼真的串习,我们是可以成就自己的理想、规避可能的恶果。因果不虚,真是这样。

     小结:我们虽然是在非现象非经验的形而上层面,甚至是在先天本性禀性层面讨论,依然应看到其层次性结构性,不能不分、不能混同。其中,本性是不用管的,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都有自然住佛性的“性种”之性。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孟子说:途之人可以禹,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老毛说:六亿神州尽舜尧;就看你是不是真的去私欲、致良知了,就看谁去看了。禀性是基本管不了的,每个人都会按三世两重因果的因果律去随缘而显他的果报,走他类性的命运之路,至于定因不定因,快显慢显,留待以后细说。习性是必须管的,可以改变的,改习气习性就是修行!就是改禀性的开始!随着闻思修增长的“习种”之性,就是你的随增佛性。性种性和习种性无二无别时你就成佛了!

     总之,明白了本性、禀性、习性三性的道理,你就明白了怎么才能“率性而为”、“率性之谓道”。

     四、三性的说法(乙种)

     这个显然特别重要,但不是我今天分享的重点。

     佛家三性是我国法相唯识宗的根本教义,是印度瑜伽学派的重要主张。它对于我们了解心性的本质和特性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指出,一切性相分三种,一切法与非法都为它所摄持,无法超出其体性相状,这叫三性或三自性。一是依他起性,讲真相。即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起之法,缘合则生,缘尽则灭,缘善得善果,缘恶得恶果,缘佛得佛果。这种依缘而起的特性,概括了一切有为法的内容。二是遍计所执性,讲梦幻。即一切众生有分别计度周遍一切的妄执性,这是它与生俱来的禀性与习性。只要去观察、分别、思虑,就会认为一切实有,就会因执持它而有妄念。三是圆成实性,讲真谛。即一切法的本性是遍满周界为圆,不生不灭为成,体性真如为实。圆满、成就、真实的三个性质,也概括了六个无为法的相关内容。就是说,此三性,概括了五位百法(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其中,有94种有为法,6种无为法)的特殊本质。当然,对于此三性也是可以用二谛细论的。

     此三性不离不即,因缘而隐显。比如色法的五蕴都是众生因缘而生出的,你执其为实有,就能显现出遍计所执性的妄情妄相;你知其是因缘和合而成,就能判其为假有真空,就能显现出依他起性真相;你依缘而知其圆满、成就、真实的三个性质,就能显现出圆成实性的真空妙有。

     举个大家一听就懂的例子:比如一根井绳挂在墙上,昏暗中,其影浮动,以为是蛇,后来你知道了,那个蛇的形象是虚幻妄相,是你把没有当成有,为有这个事就是遍计所执性,众生看一切都是实有的,其实它的本质是空性的,不论是蛇还是可无限拆分后为空的绳子,这是圆成实性,看到绳子这个事,以为它是什么这个事,就是缘起的依他起性。看戏也是如此;人生如梦如戏,也是如此;人在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这个例子,也说明三者可以因缘而转化,为实为空,就看你依缘而起的到底是烦恼之心,还是清净之心了。

     佛家此三性的概念和转依原理,对于我们识别和修习心性是特别重要的工具。实际上,五法、五相、四真实、四圣谛、三解脱、二谛等等佛家说法,都与此三性有相摄的关系,但因其太专太细、层次太多,也不多说了。

     还有一个佛家世间法的三性之说,善恶无记,比较浅显,也不说了。

     五、五性的说法(甲种)

     这个说法我在心学公益讲座群曾分享过,这里我简单复述,也不展开了。

     所谓的五性,是指人自性具有的本性(佛性)、开敷出来的神性、意性、自然属性的兽性、五官感受到的物性,这是在刚才三性说法的基础上更延展的一种分析。你要想证悟自性、实现佛性,就必须是层层破执,逐级超越,最后达致清净自在、光明空性的境界。

     说白了,人首先要解决的是你对外事外物的执著。为破对物性的执持,就要真正懂得万法不实有、现象是虚幻、本质是空性的道理,这样才能打破凡夫对钱、权、情、名、位、有、多等等这些牢牢抓着不放的东西的执著。这是对外物的物执。

     二是要破对兽性的执持。也就是消减和破除人的自然属性中本能的那些东西。这个大家都好理解。也不是说不让你当人了,但是你得知道少欲知足,要知道分寸。你能知道对人的自然性动物性的超越,你就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你能知道对人的眼耳口腹之欲的管束和超越,你就能避免瞎咗或杀生的业力果报。人是万物之灵,人是非常聪明、非常能干的,既能干好事,也能干坏事,也能干无记无意义的事。人有本事发展科学,也会兽性大发,以科学的办法造武器杀人,人也会出于自然本能慈悲为怀、关心他人、舍己为人。这都是人!就看你执持什么特性去干什么事了。

     人区别于动物之处在于有意识。人因有意识,有理想、有目标、有思虑、有分别,才容易执持自己的这个意识。人执意识是非常可怕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想出来的、自己的说法、团伙的说法、教派的说法、领袖的说法、自己民族的说法,都是至高无上的,是不能小视不能批评的,你敢批评这个,你就是不给面子、看不起我,我就跟你打架、跟你玩命。“文革”中的两派都忠于毛主席、都是干革命的,却打得你死我活。宗教原教旨主义者能与本教内其他教派,与外教外道打得没完没了。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善恶是非、势不两立,也就是执著那个意性。希特勒认为,只有他们德国人的雅利安血统是纯正的优等的,其他人都是劣质的,都得死。为了他们的这个意念,他敢于发动世界大战,敢于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成就自己民族的所谓纯洁。现在不是也有些国家以先进的意识形态为由,在全世界肆意而为的坏案例吗!这都是意识形态在作怪。这种怪现象在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都是作意分别、自我中心、动辄吵架。这是第三,叫意执意性。前面讲的是五官层面的事,这里说的是意念层面的。

     人类要战胜自己的意识形态,就要破自己的意执,也就是佛家说的把末那七识的意根和八识能所二取消弭掉,或叫证悟超越,从而达到一种超人的境界。那超了人不就是神了吗?神或神性,确实是人在自证过程中或会出现的一种神奇境界,实际上在色界、无色界的N层天里是有大量不同种类的神的境界,它是一种非人形式的人格化存在,可能不是物身,而是光身、意身等等。在自证过程中,你可能会有觉受和感知。对于神说的,你会有由衷的崇敬感、崇拜感,会五体投地的折服于它。以神为崇拜物的宗教,其形成都有特殊背景,其正面的安抚和精神解脱作用,也应充分肯定。只是这种神的存在有不究竟之处,因为它还执持有一个“神我”。每个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都有一个或多个至高无上的神,是唯一的最牛的,其他人都是异教徒,都在排斥和逐杀之列。我唯一,我至上,我排他,这能是究竟的吗?不可避免的神与神之间要打架,最终要有个你死我活,所以不究竟。要超越这种神性,就要破对神性的执著。这是人在证悟路上要面对的一种可能性。

     也就是说,超越了物性、兽性、意性、神性,最后可以达到或回归的是人的本性、佛性。这是通过佛陀的教言教法可以达到的,也是被很多大成就者的实践证明过的,所以是不虚妄的。前面谈心的专题时曾介绍过,现量、比量、圣言量的概念,介绍过根识现量和瑜伽现量的方法,没有这些工具、方法论,或是阶梯,我们无法上楼,没有方法,我们无法了知圣人的境界。

     六、五性的说法(乙种)

     其实,我前面分享的五性,不过是从人自性中层层开敷与播放的不同级别的特性,从本体实相展开的角度讲,还有很多很重要的其它五性表述和分级表述。你比如:佛家对地水火风空五种种性的描述,以及依此而有的五级曼陀罗的层层开敷模式;易学也有自性自带的金木水火土的五种种性,形成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五级开敷模式;道家则是从道性中自然开敷出道、信、精、物、象的五级开敷模式;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讲,就是场性、信性、势性、质性、动性的五级开敷模式。我不能说上述五性和五级开敷模式一定有可比性,但也绝不是偶然的。

     在这里,自性还是我们前面说过的那个空性,只是被称作“法尔如是”的自有和“道法自然”的自然,无非说的是自己的那个自然而然的样子。在这里,所谓的开敷与播放,不过是心性的自现性能,它从无相开出有相、开出万象。这是它自生自带的能力。它与自性的自明性一起,又构成双向往返、双向开敷的自性展开。

     这里要再多说一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理贯九学、九学互比象。这个一理就是易学。这是一套完整全息的宇宙模型和万能公式。易学是其符号系统,老庄是其言说系统。中国文化从这两套系统中衍生出来,可以无障碍的吸收东方佛学的内证认知智慧,也可以同样无障碍的吸收西方科学的外证认知智慧。也就是既可以让“万物并作”,也能够在并作后“吾以观其复”。中国人创立的这种叫性相双开的认知系统,也是人心性的基本认知模式,它曾在古代成功吸收过佛学智慧,也一定会在未来成功吸收科学智慧,从而使人类文明走向共和!这些都不是我发明的,我也不可能展开介绍了,感兴趣的群友,可以看看李漫博老师的专著《文明的共和》,很综合,很有深度。(文明能否共和共融?五教能否归于一统?这又是一个能让人兴奋不已、浮想联翩的话题,也牵扯到中华文化的未来定位与功能展示。西学东渐,终将碰撞,必正反合,关注和感兴趣的不止你我,让我们一起潜心比对、拭目以待吧。)

     七、结语

     以上所言的性,是我们观察心的又一个视角,即从心性的角度区分其结构、层次、性能、渊源、出路、境界,等等。只有准确地区分其定位与诉求,我们才能尝试去找到恰当的办法使人心能平能安,找到各自的位置。至于不同心性、三性、五性之间的侧重与关系,内容繁多,留待以后再细品和分享吧。

     心性的问题,十分重要、十分特殊、十分玄妙,我们即使站在古圣先贤的肩膀上,也未必能窥其一豹。心性的问题,十分多样、十分敏感、十分难证,所以说起来会有无数的视角,会有无尽的破绽,也会有无穷的争议。

     (未完待续)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