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词 楞严一笑
2016/11/7 王阳明心学

     《楞严一笑》由宋代法常禅师谱写,这首词是他临终时描述生命境界的最后一个作品。他说完这首词之后,弟子在旁记了下来,说完他盘起腿子、端身正坐,停止气息,进入了涅槃。

     词:法常禅师

     演唱:黄帅

     此事楞严尝露布

     梅花雪月交光处

     一笑寥寥空万古

     风瓯语

     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

     珽珽谁跨丰干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

     江山暮

     天涯目送飞鸿去

     词大意:

     《楞严经》卷2载,波斯匿王自觉时光飞逝,生命短暂,身体逐年、逐月、逐日衰变,“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深感生命虚幻,迁变无常。佛启发他,在变化的身体之中,有不生不灭的自性:“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波斯匿王受此开示,当下大悟。

     梅花雪月,都是纯白之色,三者交光互映,是澄明的极境。参透生死之理的诗人,对肉身的寂灭付诸一笑,因为他感悟到,在风铃铁马声中,不正是有“这个”在!

     璀璨银河,横亘天宇,个体生命与宇宙法性合而为一。生命如同蝶梦,蝶化人,人化蝶,本无区别,贵在有栩栩自得的心境。那跨在丰干虎上的,不正是支配“六和合”的“一精明”?诗人借用寒山“十年归不得,忘却来时道”成句,说自己多年没有回家,如今连以前来这里的路,都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因为自己沉潜于不断的修行之中,连生命的足迹都已忘却,达到了毫无粘著的境界。

     后二句透露出“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高情远韵,鸿飞冥冥,象喻自性冲破器世间的牢网,而翱翔于自由自在的禅悟境域。禅师对生命的审视,宁谧、从容、安详、明净,生命的逝去,犹如寒潭雁影,雁去而潭不留影,“留”下的只是亘古的澄明。

     分局详解,仅供参考:

     “此事楞严尝露布”,我们心田和世界、证悟的事情在《楞严经》里清楚直接地做了说明。梅花雪月交相辉映,光彩交锋、生命交并。梅花雪月交光的地方,是你生命之光交汇的地方,也是《宝积经》所说的母子光明相会,本来光明和后来的增上光明相遇。

     我们淡然地轻轻一笑,寥寥空却了万古的哀愁,也空却了万古的历史、人事纷争,一切都空掉了。武侠小说里说“沧海一声笑”,那只是笑那些江湖往事,这里的一声笑,却是要笑空万古的人事成毁。

     “风瓯语”,微风正在宣说着正法的语言。“迥然银汉横天宇”,我们看深夜时候北海禅院的满天星,这满天星你一旦看见了,一定终生都不会忘记,漫漫银汉横在天际,这是我们要去了解的世界。原来这个世界横空万古、流传无尽,虽然无常,但也有它精彩独到的存在,就像佛教所说的金刚不坏的如来藏一样。

     “蝶梦南华方栩栩”,就像庄生梦蝶一样,《南华经》里所说的那样超然大化的境界。这样超然的境界,谁能够像丰干禅师那样跨上虎背去享受?我们知道老子主张观复,庄子主张观化。观复是不太承认甚至根本不提世间万物,而观化则会提世间万物。以大化为宗旨,庄生的梦蝶与老子的观复,都是人生境界被提升后的贤圣境界。虽然这些境界不是佛法里特有的,但它一定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所追求的。我们看见外物之后,一定还有另外的一番追求,就是观化万物。

     能够看见万物,从欢喜到烦恼;化尽万物,则从烦恼到欢喜。这是我们先前所说的“看颜色必成烦恼,用颜色你是画家”。你看风景,先欢喜后烦恼,用风景,你就是画中人,一定能得到解脱。就像禅宗境界诗所说“添个头陀坐石边”,把自己画到境界里,你的境界就提升了。

     “而今忘却来时路”,是用艺术手法描述我们已经空去了来或去的生命轨迹后的一番受用。我们不是在追求、研究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吗?在彻底解决以后,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来路和去路都已经被忘掉了。憨山大师说“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能涉足世间事,是一个无知的人;“不读老庄,不能忘世”,不能忘掉这个世间;“不参禅,不能出世”。这里的“忘”与老庄的“忘世”还不一样,这里的“忘”是忘掉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来路和去路,这两条路竟然可以被忘去、被空去。

     “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这是一桩自己要离开大众的公案,里面没有悲悲切切,他的文字描述的是我们正在送走悲苦,这是一个无我的境界,就像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所谈的境界问题一样。既然有诗词,就一定要有境界;没有境界,所有的描述都会十分混乱。境界有有为之境,有无为之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显然这里从头到尾整篇都是无我之境。

     为什么中国文化重视无我之境呢?显然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宗教智慧。如果说在佛教形成之前,中国文化就是超越生死的,那么传统文化中本来和佛法相默契的求道智慧,则在这首词里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