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那些从未远去的背影
2017/5/18 王阳明心学

     “西行”是求法精神的代名词,曾经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高僧大德前赴后继,为求一法,行脚天竺。时至今日,那些西行求法者的身影依然在眼前。

     这几天,全世界都在关注“一带一路”,中国发展的壮举再次在世界面前刷出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上提到: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不仅有无数西域、印度高僧来中土弘法,也有无数高僧舍生忘死分从水陆两路西行求法。说到西行求法高僧,国人首先会想到唐三藏。但在唐代以前,比如东晋时期,就有不少高僧西行求法,其中法显大师开西行求法之先河,在佛教史上有极大影响。

     朱士行: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

    

    朱士行

     中国最早的求法者是三国魏甘露年间的朱士行。为求《般若经》正本,他出塞西至于阗国,二十余年间写得《放光般若》九十章,派遣弟子弗如檀带回中国,而他本人则在于阗圆寂,没有归来。

     魏晋到唐代汉传佛教的发展与完备,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法本的传入和译经的兴盛。朱士行虽未至天竺,但其志愿风骨则成为汉地僧人忘我西行,舍命求法之滥觞,影响了无数求法者。

    

     朱士行在白马寺出家受戒,研读汉译本的《小品般若》时,感觉经书所言未达究竟。于是,他决心远行到西域寻找经书原本。

     他从陕西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敦煌,横渡流沙,抵达于阗国(今新疆和田)。

    

     他在于阗看到了《大品般若经》梵文原本,便留在那里抄写,90章、60多万字、2万余颂,每一字都是他的心血。

     后来,他派弟子将经书送回洛阳,自己却留在于阗国继续研读佛经,终生未归。朱士行求得的经文,开启了中国义学的先河;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高僧法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到海外取经的大师

    

     法显大师

     法显,东晋时期(约337-424年),山西人,三岁出家,我国西行求法第一人,比唐代的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早了230年。法显62岁才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历时14年,辗转30余国,历经各种艰难,终于在75岁时携带诸多梵本佛经从海路归国,回国后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大般泥洹经》6卷、《杂藏经》1卷,并撰写了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

     《佛国记》是我国僧侣游历印度中最古老的典籍,对后来去印度求法的人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1600年来,法显始终没有被人们所遗忘。法显所创作的《佛国记》,更是代代相传,被翻译为英、法、日,印度文等多国版本,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晋宋间有康法朗、于法兰、竺佛念、支法领、法勇、慧睿等数十位僧人走上西行之道,大多抵达于阗、罽宾、疏勒等国即止,或埋骨中路,最终到达印度的不多,而到印度后能携经而返并为后人所熟知的要数法显大师。

     法显大师道心坚贞,见当时戒律未备,僧侣戒行不整,便于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开始西行。他与同行者度过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惟以枯骨为标识”的流沙,翻越了毒风雨雪,飞沙走石的葱岭,最后到达中天竺的仅法显法师和道整法师二人。

     法显大师在摩诃衍僧伽蓝求学三年,得《摩诃僧祇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祇阿毗昙》等梵本,又在师子国停留两年,求得《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及《杂藏经》。这些经典都是汉地所未曾有的。

     回国途中,法显大师搭乘的商船遭遇风暴,他把个人物品扔进大海,誓死护卫所携的经藏和佛像。十三年后,回到中国,写下了在天竺的见闻——《佛国记》。

    

    法 显

     法显前往天竺求法时,已经是65岁高龄。但是,他深感佛经翻译滞后,尤其是戒律经典缺乏,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于是,他毅然决然踏上了前往天竺的路。

    

     从长安经西域到天竺,法显前后历时十四年,游历了20多个国家。

    

     法显回国时,已经78岁,接近耄耋之年的老人把大批梵文经典带回祖国。

     玄奘 在世界历史上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唐代高僧

    

    玄 奘

     唐朝西行求法之风尤盛。那烂陀寺是“留学僧”最向往的地方,来到此地的汉藏求法者不计其数,玄奘大师是第一百位。大师一路饱受各种严酷考验,以异常之坚毅才克服万难,到达印度。

     大师曾只身穿越流沙遍地、荒无人烟的莫贺延碛。白天零上60多度,无法行进,就用沙子把身体全部埋起来,只露出头在外面,用物品遮挡太阳;只能在夜间零下30多度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赶路。在这滴水如金的沙漠中,大师还曾打破过水袋,就在极度的高温和干燥下,他坚持活了下来,走出了沙海。就是以此坚毅之心,才得以最终游学五天竺,带回甚深法义和大量经籍。

     玄奘大师归国后短短三十年中,不下十一名中国、朝鲜的游学者拜访了那烂陀寺。义净大师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记录了同时代的去印度求法的“留学僧”就有一百一十多人。

    

     玄奘大师与大雁塔

     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在西行路上曾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足迹遍布印度。其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乃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等多种文字,对世界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求道上的障碍,激励着玄奘,他决定前往印度求取真经。

    

     不畏险阻的玄奘,前后历经17年,西行五万里,带回了丰富的佛教宝藏,佛舍利、佛像,还有657部经论。

     此后玄奘长期专注翻译佛经。这种思想和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义净大师:后贤若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义净大师开始西行,曾在室利佛逝停留六月学习声明。两年后又在东印度耽摩栗底国学习梵语和《胜论》。这一年他遇到了大乘灯禅师,并翻译了《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一卷。

     咸亨五年(公元674年)他抵达那烂陀寺,多方参学。大师在那烂陀寺译出了《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五卷和《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这十年间他遇到了玄照、佛陀达摩、僧哲、慧轮、道琳、智弘、无行等唐僧,得以了解并记录了众僧在印度游历参学的经历。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义净大师离开那烂陀东归。他带回了经律论近四百部,共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座和舍利三百粒。当时武后亲来迎接法师,并安顿其在佛授记寺及大福先寺居住,以便安心开展译经工作。法师所译经典多戒律及咒颂,可见其求法重心在于戒律,也说明当时印度大乘佛法已开始重视陀罗尼咒,密法趋于兴盛。

     义净大师历经万险西往东归,写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才让汉地众生有机会了解到这一段特殊的鲜为人知的历史,也让后世法子能够一睹中世纪印度佛教生活和早年戒律的轨则。

     今日汉人能够读诵到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无不是鲜血凝成,汗水化成,包含了上至后汉,下至隋唐五百多年间先辈求法者的志愿和生命。

     义净法师在他的求法诗里面说: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西安小雁塔

     义净大师在那烂陀寺遇到一位老比丘,以为是印度人。后来老比丘临终前,颤颤巍巍地把一部他自己所译的《善辨律》手写稿交给义净大师说:“我是中国人,到印度来已经有很多年了。现在我已经病成这样,也老了,就是想走也回不去了。希望你能将我这个戒本带回去,以后去弘扬它。”义净大师拿到戒本不到三天,老比丘就去世了。

     赵朴初说:“法显、义净和玄奘法师一样,都是以大无畏的精神,为法忘身,冒九死一生的艰险,为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鲁迅称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确非过誉。他们为我们伟大民族争得了荣誉,为灿烂的东方文化增添了异彩,为佛教的发扬光大建立了不出世的奇勋,他们是不朽的翻译家、思想家和旅行家,他们对祖国文化的发展和提高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这些古德舍身求法,当佛教在印度消亡后,人类将失去多少精神宝藏,多少智慧光明,可以说,他们在不同程度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正是这些高僧历经千难万险的求法和交流,孕育了丝绸之路上绚烂多彩的佛教文化。对当今“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而言,这些高僧的实践都值得学习。

     西行求法的高僧们,最终安然回乡并在东土弘扬教法的少之又少,多数魂散天竺,有很多甚至连名字都未能留下,大家也不知道他们当时的这些苦行。但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希望佛法能够传到内地,让后人能够得到受益。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大德们当年求法的发心、恩德和感人的精神,还以为手上的经书法本真的只是很容易得来的一本书。然而,历代高僧大德所传承下来的,除了法本,还有凝结在法本上的舍身求法,不问归途的精神。

     王阳明心学多少都有吸收佛学的一些思想,虽然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但阳明先生弘道的精神与西行求法僧并无二致,都是人人都应当敬仰的勇士,是值得弘道者们永远追随的前贤!

    

     王阳明心学

     |为往圣继绝学——铸造心学传播第一平台 |

    

     | 长按二维码 扫描关注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