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精髓:《楞严经》的总体思想与内容
2017/6/20 王阳明心学

     第一章《楞严经》的总体思想

     一、佛教八宗及中心思想概述

     (一)中国佛教八宗

     中国佛教,于唐代建立八个宗派,其中有:

     慈恩宗:又名法相宗、唯识宗。讲法相唯识,主要经典为《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三论宗:又名空宗、无相宗、中观宗。讲般若,讲空。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立宗。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品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净土宗:以普贤菩萨为始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其中国初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该宗所依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

     密宗: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即凡成圣。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故曰密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指以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金刚经》、《六祖坛经》为其根本典籍。

     八个宗派总的来说,重点思想是讲:佛法是净化心灵的,要修心。心不净,心是染污的,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就会被六尘境界迷惑、干扰,就会有无明障蔽,因而就会起烦恼,有烦恼就要造业。遇到事情心就不平衡,感情易冲动,然后生嗔恨心。造业表现在:手要打人,口要伤人,心要恨人,行动要杀人等。大家想想,打人杀人会不会有后果?造了业就有果,有因就有果嘛。杀人、放火、偷盗、抢劫、贪污、扒窃、淫乱等,这些行为的后果就是刑事犯罪,就会进看守所,被判刑受罚。

     (二)佛教的因果观及宇宙观

     佛法讲有因就有果,造了业就要受业报。佛法比世间一切学问都讲得深,为什么呢?因为佛法看问题站得很高,看得很远。比如我们登真武山可望重庆全城,夜景就很好看,登峨嵋可见西藏雪山、贡嘎山。登高望远,越登得高就越望得远。佛法就是登得高,看得全面,看得远。以慧眼观察一切,时间长、空间宽、对象广,佛法就是这种学问。

     时间长。不单是看到现在的一切,也要看到过去、未来,看到三世的因果。一些人只看到现在,过去没看到,未来更看不到,世间上都是这样子的啊!

     空间宽。不能只看到你眼前的这一点,你那个环境、你那个家庭、你那个氛围,或者这个集体、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世界,而是看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整个娑婆世界。

     对象广。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一切众生都包括在内。不像我们人就只看到人,看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同类,而看不到其它生物,这就有界限了。佛法的对象很广,整个众生界都看到了,有形无形的、这个世界、另外的世界、这个星球、另外的星球的所有众生都看到了。

     所以佛家以慧眼观察一切,就是时间长、空间宽、对象广。将来怎么样呢?将来的结果,你不要在生死中留恋,要出离生死,要证得菩提涅槃,由此岸到彼岸,得到解脱。

     佛教看问题的方法一是现量,二是比量。这是佛教的因明。现量就是现证现知;比量是经过推理,由已知到未知。刚才讲的都是佛法的现量与比量所证明的,同时佛教经论都是由佛亲口宣说。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后证佛果位,将他所见、所证在经典里说出来,所以经典又称圣言量。

     (三)佛语心为宗

     《华严经》阐述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有二首偈子很著名:“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大乘起信论》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维摩诘经》讲:“心净则佛土净。”

     由心建立起十法界,即四圣六凡法界。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十法界都是心所造,四圣就由善心修行而感得;六凡就由染心而感得,凡夫境界,叫做识,包括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都叫染心。

     净心就是真心,由染趋净,由妄归真,就可恢复真心,真心圆满就是菩萨的境界,我们学佛修行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你们皈依三宝,出家人出了家,目标是一个:由染转净,息妄归真,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密法也好,都是这一个目标:由染转净,息妄归真!

     佛法讲身、口、意三业,一般人只见身、口所造业,而意识如果是染污的,起了不正当的邪念、恶念,就造了意业,这是很细微的。念佛、念经、修密、参禅、念咒、提起话头,第一步就是消灭意业,消灭染心、妄心。学佛不要过份注重形式,必须要彻底改变内心,这样你念佛、修密、学禅、礼佛,修得好,就会得到受用,无明烦恼、习气就消了,表现在行动上是正确的,表现在身体上是健康的、端正的。所以改变内心,消灭妄念很重要。如果功夫不用,习气不消,尽管你形式上是皈依了或者是出家的,但仍是一介凡夫,空过一辈子,空过光阴,既得不到受用,也得不到佛菩萨加持,不会更进一步。

    

     二、《楞严经》的目的、内容、方向

     我们现在学《楞严经》、拜《楞严经》,目的只有一个:由染趋净,息妄归真。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道理。

     “首楞严”三个字就代表真心。“首”,代表第一,最高的一个;“楞严”就代表王三昧,禅定中最高的、像王一样的,叫“王三昧”,这是佛果位的禅定。我们就是要恢复真心,修楞严大定。楞严大定包括佛的三身(报身、化身、法身)。“首楞严”译为中文,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就代表五蕴、十二处等。

     息妄归真,即要明妄明真。什么叫妄心?什么叫真心?都是我们要明白的。去妄,即七处征心这一段;归真,即在八还辩见这一段。以这个次第来看,明征什么心?什么是辩见?

     其中明两种根本。一种是生死根本;另一种是成佛根本。生死根本解释流转原因:由于妄识的无明和业,招引异熟果受苦。成佛根本指在修行中不攀缘外境,而返观根性,恢复真性。如何修行?便说明二十五圆通的修证方法,经历五十五圣位,最后说明修定须消灭五十种阴魔。这就是《楞严经》的主要内容。

     息妄归真,大家应有所了解。佛讲的心是真心,不是肉团心,不是我们讲的心脏、脑神经,它不是物质的东西。心脏是主血液流通的;脑神经这种微细神经,以佛法来分析,就是身根,微细神经叫胜义根。所以脑神经受损伤了,人就麻木,某种功能就没有。一般人把肉团心当作心,把脑筋当成心,这都是很狭窄的,只就肉体而论,佛法讲真心就不是这样的。

     心有真心、分别心、肉团心。肉团心就代表是肉体的心脏,或一般人认为的脑神经;分别心是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的虚妄分别、虚妄执著,也不是真心;真心必须是如来藏,熄灭了一切妄见,以正确的认识消灭妄见,转成正智,就合乎真心。到如来境界,契证真如,真心就圆满,我们现在学佛修行就是要消灭妄心,不起妄见,消灭虚妄分别,才能恢复真心。

     以上是《楞严经》的目的、内容、方向。

    

     第二章 《楞严经》概述

     一、受持读诵《楞严经》的功德

     读《楞严经》,持《楞严咒》,功德很大,因为《楞严经》是讲除妄识归真心。我们众生都是妄识。在日常生活中,由种种妄想、种种分别,而生起的种种颠倒,都是妄识、妄心的作用。能够认识到这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皈依佛、法、僧三宝,经过修习,逐步熏习善法,就可恢复善法种子,把妄心逐步转为真心,恢复妙明真心。这个真心就是楞严定性,就是楞严──妙明真心,就证得如来三身:法身、化身、报身。所以读《楞严经》,持《楞严咒》是很重要的。

     (一)返妄归真

     由此可以出离生死,得到究竟解脱,可以恢复三身四智,证菩提涅槃,彻底解脱生死。

     (二)降天魔

     魔就是扰乱修道,障碍真理。天魔一般是外魔,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受到天魔干扰。《释迦牟尼佛传》里讲,魔王波旬在佛成道之前,他的魔宫震动,魔王惊怖万分,怕什么呢?因为佛成道说真理,广利人天,就没有魔的市场了。于是波旬派遣魔子魔孙,个个青面獠牙,去干扰佛。佛此时在楞严大定中,当魔干扰时,他巍然不动,魔子魔孙近不了身,纷纷退下来。魔王于是再派魔女现妖魅相来迷惑佛,佛也不怕,就在金刚三昧即王三昧之中不动,当魔女快近身时,佛用手一指,魔女就变了形,变得奇形怪状、面貌丑陋、弓背驼腰,哎呀!魔女自己见了都受不了,自形惭秽,马上就退。所以你能读《楞严经》,持《楞严咒》,心定下来,与楞严定相应,可以退鬼,可以降天魔、妖怪等。

     我在八、九岁时,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当时,我三哥先出家,一日他回家看望父亲,就教我持《楞严咒》。他问我:“你怕不怕鬼啊?”

     我说:“有点怕!”

     他说:“你不要怕!我教你念楞严咒心。”就教我持“摩诃萨怛多般怛啰”,很简单的几个字。

     有次我害重病,时冷时热,有一晚就见到鬼怪入室,阴风一入,灯光立暗,我急念楞严咒心,鬼一惊,呆望着我头上,很吃惊,边惊边退走了。所以我相信楞严咒、大悲咒,是能退鬼怪天魔的。

     (三)除三灾,免八难

     三灾: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有大小的分别,大三灾是世界将毁坏时所起的水、火、风三灾,小三灾是指在“住”中劫时,每一小劫中的饥馑、疾疫、刀兵三灾。

     八难:八个对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边地、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长寿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边地就是指很偏僻的地方,由于文化、交通闭塞闻不到佛法;患了盲聋喑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后,也见闻不到佛法。

     即使这个世界本身免不了三灾,但我们可以通过修行增加自己的福报,当灾难真正来临的时候,就可以受小灾免大难,保全生命,重罪轻受。众生的业障太重,不可能一下子消除,除非成了佛或者地上菩萨才可以免难。既然没有消除业障,有灾难是难免的,如何消灾免难呢?一是自己要净化其心、忏悔业障,另一个就是求佛菩萨加持。知道此理,就要以诚敬心、恭敬心念经、念咒,尊重经咒,尊重法宝。一分诚心,一分感应,这是必然的。假若你不恭敬、亵渎,那就要不得。所以读《楞严经》,持楞严咒,它的功德、它的感应如是。

    

     二、《楞严经》传入中国的翻译历程

     皮肤的线缝长合之后才出宫。当时出国要经过许多关口的检查,经检查也没有检查出来,所以《楞严经》才得以传入中国。

     般剌蜜帝首先到了广州,当时广州太守叫房融,是一位真诚的三宝弟子。房融就请他割膀取经,进行翻译。房融很有文采,秉笔确定文字,把《楞严经》译成中国语。由于房融文学水平很高,所以《楞严经》文词简洁、华丽。

     《楞严经》译成后,般剌蜜帝就到京都长安去见皇帝,皇帝十分欢喜,把他接入宫中供养。后来武则天登位也欢迎他,也在宫中供养他。

     武则天是很信佛的,她曾经有一段时间住在尼庵,带发修行,后来选入宫中,慢慢地位越来越高,一直到当上皇帝,并改国号叫大周,不过时间很短。她很尊重佛教经典,常读《华严经》、《楞严经》。禅宗有个祖师叫神秀大师,她就把神秀大师接进宫中供养,神秀大师在宫中发现了《楞严经》,认为很好,应传播出去。此后,《楞严经》才在全国普遍流传,深入民间。所以这一部经典传来不简单,经历很长时间,颇费周折。

     当时文人学士都爱读《楞严经》,像近代名人章太炎、杨仁山等,这些人都很有学问,他们学佛就是因读《楞严经》。当他们在书摊上发现《楞严经》后,见其文辞优美,很是感叹,爱不释手,并由此发心学佛。

     一般来讲,中国大藏经六千多卷,新编大藏经是两万三千多卷。藏经包括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由佛亲口宣说,律藏是指佛制定的戒律,论藏是佛的大弟子们根据佛说的经来解释。大藏经由梵文译为中文,是很不容易的,在过去要成立译场。鸠摩罗什有译场,唐代玄奘法师也有译场,这些译场规模都很大,担任译经工作的人数都在千人以上,当时全是国库开支。

     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载,译场所置之译官有下列九职:(一)坐于正面宣述梵文者,称为译主。(二)坐于译主之左,评量(批判、审查)梵文者,或判断译文正确与否者,称为证义。(三)坐于译主之右侧,审查译主所读梵文之正误者,称为证文。(四)听受梵文而将梵音如实写成汉字者,称为书字梵学僧。(五)将梵音翻译成汉文者,称为笔受。(六)连缀文字成句者,称为缀文。(七)对照梵文与汉文之正误者,称为参译,或称证梵语。(八)削删冗长之文以定句义者,称为刊定。(九)坐于南面润饰译文者,称为润文。

     所以我们现在所读经典,都来之不易,能够读一部经也不简单,要尊重爱护。经就是圣言量,由佛亲口宣说,不要轻慢亵读,要放在干净的地方。

    

     四、楞严真义

     念《楞严经》,持《楞严咒》功德很大,能消除业障,增加福德、智慧,另外可以降魔除灾,这是很重要的。根本好处在于,经过《楞严经》上的方法修行,就可以缩短出离生死的时间,成就解脱。这是一个解决根本的大问题,这是修学楞严的好处。

     (一)佛说《楞严经》的因缘

     凡佛说法,都有因缘。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常住不变,不生不灭;报身由智慧所感,智慧圆满,报身一般是地上菩萨(初地到十地)才能见到,是为地上菩萨说法。化身由悲愿应化世间,一种是应化身,一种是变化身。

     应化身是指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生在印度,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涅槃。另一种变化身是随机缘应现,现各种身,千百亿化身。尽管现在佛的形相,我们看不见,但实际上,佛的形相随时随地都是有的,应机而示现。如观世音在过去无量劫中已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然以大悲愿力,广度众生,而示现菩萨身。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有水,水静就可现影;天气晴朗,虚空无云,就可看见天。这个譬喻,形容我们的心,心有定力,去掉尘垢、烦恼,在静时就可与佛菩萨感应,也就可以见到佛菩萨,就在你心静的程度而定。比如普陀山梵音洞,有人能看见观音菩萨,但去去来来的那么多人却看不见,说明佛菩萨随机示现,如海潮一样,时起时伏。时间到了,海潮就向岸边涌,就发出声音,时间未到,就不会向岸边涌,不会发出声音。

     佛随机应现,有大事因缘。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是为了一大事因缘,这点在《法华经》上也讲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法华经》讲了四点:一是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二是欲示众生佛之知见;三是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四是欲令众生入佛知见。具体讲,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此因缘,佛出现于世。

     《楞严经》开众生知见,怎样开呢?使众生从六根中反观根性,见、闻、嗅、触、觉、知之本性就是佛性。耳闻,闻性就是本来的佛性,不随境逐外缘,不随音声逐外缘,而反观身内,反观根性就可直接了解佛之知见,使众生修行,从根门入定,此为开众生佛之知见。

     “欲示众生佛之知见”,就是你要开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善用根门,就可以悟得佛性。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这样用功,假若不善用根门,以六根对六尘,意马心猿,收不住。接触六尘,就会起颠倒妄想,因颠倒妄想就易起烦恼,有烦恼就要造业,流转生死。

     “欲令众生悟佛知见”,使众生能够反观内心,进一步修止观,就可以回光返照,待机缘成熟,就可豁然贯通、开悟,就可入见道位,这是初地菩萨境界。禅宗也是一样的,能回光返照就可逐步破除无明烦恼,消灭生死根本。

     “欲令众生入佛知见”,使众生入佛知见,回光返照已经证得真如法性,就进入佛境,努力修行,就可圆满证得佛果,就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断烦恼障、所知障,由十地,进入金刚道,最后达到妙觉。

     《楞严经》一共是五十五位修楞严定,这五十五位通过渐修要经三大阿僧祇劫,若我们现在修好了,就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可以缩短时间,从资粮位开始,一直到佛果位,现身即可成就,这就是圆顿法门,也就是方便法门。比如净土宗,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就可花开见佛,不单是开悟,还可得上品上生,与佛在一起,可证得佛果,这是即身成就,很殊胜的方便法门,所以不要轻视念佛。

     由于这四种因缘,佛就说大乘教《楞严经》。

     知见即佛在果位上所证得的。修此因便会证此果,这是从理上来讲。从事上来讲,经上所讲,阿难因为多闻,忽略修持,所以烦恼习气未断尽,致使七月十五佛自恣日,单独跑去应供,结果被摩登伽女咒术所迷,使他误入摩登伽女的房间,几乎犯了大戒。此时阿难只有念佛,佛知道以后,说咒,降魔的密咒,派文殊以咒力到摩登伽女的家里,解救阿难,并把摩登伽女和阿难带到佛的身边,为他们说法,就说了这部《楞严经》。此时阿难痛哭流涕、忏悔,佛鼓励他,为他方便说法,就问:

     “阿难,你为什么要学佛?”

     阿难回答:“见佛相好庄严,我羡慕佛,所以学佛”。

     佛顺着阿难的话,反问:“你以什么来见佛?”

     阿难答:“离不开心,离不开眼睛。”

     (二)七处征心

     一种是内心,另外一种就是眼睛,这中间有很深的意义。

     佛为什么要驳斥阿难呢?因为阿难是用分别心、第六意识,其中夹第七识末那识(我执识),这种心都是虚妄分别,不是真心。心有肉团心、虚妄心、真心之别,我们真正受用的,依止修行的是真心,既不是肉团心,也不是分别心,在修行中处处起分别,执著那样,执著这样,起贪嗔痴,怎样修行呢?

     所以,佛接着驳斥阿难,说明心:

     (1)心不在内;(2)心不在外;(3)心不在根,不是六根可以包括的;(4)心不在明与暗中;(5)心不是与外境相合;(6)心不在中间;(7)不能以无著为心。

     这就叫七处征心,这方面的经文很长。

     (三)两种根本

     此后,快结束的时候,佛又指明两种根本,即真心和妄心的根本。

     第一种生死根本。这一根本是妄心、攀缘心。在唯识学来讲是第七末那识、我执心,第六意识、分别心,都包括在妄心中。我们一般人造业,起烦恼都是此心。学佛人,不管你是念佛、参禅还是学密,为何没有进步?不能消灭习气?也就是因为有这个攀缘心,未消灭这个妄心。学了佛,仍有执著,仍看不淡,放不下,有计较有分别,习气除不掉,那就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光嘴巴念佛,哪怕把嘴巴念破了,贪、嗔、痴心没除,仍起不了作用。这种恶习难除,那就必须下猛功夫,下决心用快刀斩乱麻,否则就不行。

     习气是很难除的啊。有这么一个笑话,《儒林外史》里讲,有个财主,生前一文不舍,片善不修,悭吝得很,一针一线都要算计一下。过去照明是要点油灯,他家里人点油灯只让用一根灯芯,若点两根,他马上就要呵斥。临终时,他两眼半天不闭,望着灯。他女儿心想:爸爸为何眼睛不闭一直望着灯呢?走到灯前一看,哦,原来这个油灯用的是两根灯芯!女儿揣摸父亲的心思,就把两根灯芯抽掉一根,他才闭上双眼。死后,无常鬼将他押到阎王那儿,阎王说:

     “你这个人,生前一文不舍,片善不修,不积累功德,现在该处以重刑,下油锅!”

     旁边的油锅烧得很沸,正在滚开,他就看着油锅,跟阎王讲:

     “我们商量商量……”

     阎王:“这个时候你还跟我商量什么?”

     财主说:“你这油值多少钱?你把油钱给我,我就将身体滚下去。”

     阎王说:“现在你还要贪钱,好嘛,我就让你去!”于是让他下油锅了。

     这个故事形容习气不易除掉,要消灭习气必须要下决心,快刀斩乱麻。若没这决心,哪怕你念佛念得好、参禅参得好、密咒持得好,结果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仍是世间善法,不是无漏善法。世间善法,仍在生死中,可能果报要好一点,但不能了生死,没解决根本问题。

     第二种是菩提涅槃根本。这个根本是佛性、法性。佛性、法性之悟得,就是从根门入手,佛性、法性就是根性,对六尘不攀缘外而反省内,反观根性就可慢慢消灭妄心,逐步消灭烦恼,恢复佛性,证得涅槃,得到解脱。这就是菩提涅槃的根本。

     以上,就是七处征心后所讲的两种根本,生死根本和菩提涅槃根本。

     (四)十番显见和八还辩见

     这以后,紧接着就是十番显见和八还辩见。

     “十番显见”,是指从十个方面,来显这个见性。分别为:(1)显见是心;(2)显见不动;(3)显见不灭;(4)显见不失;(5)显见无还;(6)显见不杂;(7)显见无碍;(8)显见不分;(9)显见超情;(10)显见离见。

     “八还辩见”,还者,复之义;辩,为分别之义;见,即能见之性。八还辩见,即以所见八种可还之境,而辩能见之性不可还。比如说眼见色,就是我们眼睛见了东西,不追逐外缘,不要去贪色,那么就反观见性。闻性是佛性,见性也是佛性,反观见性就可恢复真心。

     八还辩见,共有八相四对:明、暗;通、塞;同、异;清、浊。

     “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此为明暗一对。

     “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此为通塞一对。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空性之中,遍是顽虚”,此为同异一对。

     “昏尘之象,则纡郁;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此为清浊一对。

     从八种现象中显见真心,所以“明还日轮,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孛还尘,清明还霁。”这就是八还辩见,但是也不要执著有个见。

     显见,就是显真心,从见性中来了解真心,就可逐步证得真心,恢复真如法性。佛经常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就说明真如的体,这个体“不变”,不能以因缘,以自然生法来对真如,真心有真心的作用,妄心有妄心的作用,所以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是由用归体,用与体不相离,妄心有妄心的作用,但本心是真如,真心有真心的作用,本体是真如。用不离体,体用相合,这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五)二十五圆通大士修行体证

     八还辩见以后,接着就是二十五圆通大士修行的经过、修行的次第。二十五圆通大士如何观察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他们如何对待这些事相?他们在对待这些事相的时候,不攀缘,不追求,而反观根性,恢复真如性,就可证得法身,这就是佛的圆通境界。

     “楞严”二字的意思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能够对一切事,包括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如能用根门善于对待,不用根逐外境而反观根性,就可证如来法身,就一切事究竟坚固。法身有了,就有涅槃境界,有解脱,不生不灭,那就究竟坚固,不变化。

     (六)世界成因、五十五圣位及五十阴魔

     下面一段,《楞严经》分析了世界成因,三界五趣十二类众生是怎样变现的,接着明五十五圣位(从略),最后一段是五十阴魔(从略)。

     从五蕴中,若应用不当,就可引生内魔,内魔就会引生外魔。内魔即烦恼无明妄想,外魔就是出现青面獠牙的形象,比如天魔。外魔由内魔引生,没有内魔,就没有外魔。比如那些外道,*轮功、这个功那个功,修着修着就发疯、发癫,走火入魔,是什么原因呢?佛家就说得很清楚,就是他的妄想颠倒、我执、我见没除。由于执著没除,尽管有一点点定,或是有点小神通,但是就会着魔,魔就来干扰。

     佛家讲修禅定,恢复真心,是从根本着手,彻底解决生死问题,这样修就是走的正道,而不是讲求什么神通。外道、外魔就是贪求神通,这就不是从根本入手。佛家的根本是五戒十善、八正道,以戒定慧为根本。不持戒,不修定,就不能发慧,不能证得佛果。所以这五十阴魔就是学佛人的照妖宝镜,你是魔、是佛,走的正道或是邪道,了解这个五十阴魔就知道了。

     以上所有这些就是《楞严经》之大义,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按提纲略讲,要详明还靠多学习、多阅参考书。这次楞严法会很圆满,参加法会的居士们都很用心,执勤、登记、后勤、打杂的人也很辛苦,祝你们在佛菩萨加持下消灾免难,一切吉祥!

    

     王阳明心学

     |为往圣继绝学——铸造心学传播第一平台 |

    

     | 长按二维码 扫描关注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