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民丨良知:本体世界的证入与敞亮
2018/2/24 王阳明心学
笑笑生:前日发过张新民教授的论文:张新民:王阳明致良知本体与方法的一致与贯通,有心友留言说看不懂,我想有必要在此做个说明。张新民教授长期在高校任教,治学取向主张义理与考据的统一,生命学问与知识学问的统一。就悟境的证量功夫而言,张新民教授在国内心学研究者中,是首屈一指的。
学术是小众的,学问是大众的。各位心友如果想在心学实修上有所突破,务必下一番苦功夫;而阅读张教授的作品,无疑是进步的阶梯。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信不疑”。悟道乃是浃骨切髓的实存主体的切身性真实感受,必然会对生命的真理起信不疑。修持工夫不到,悟境就不会开显。修持有十分,悟境就有十分。修持到,工夫足,悟境必到,本体必显。王阳明如此,今人也如此。
长期以来,张新民教授一直鼓励我"弘扬圣道";把王阳明心学公众号运营好,5年来,一直不敢松懈!在此向张新民教授表示感谢!

作者:张新民(1950-),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二级教授荣誉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贵州儒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王阳明国际学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接上文:张新民:王阳明致良知本体与方法的一致与贯通
德性生命的实践与价值世界的建构
——论王阳明良知思想的四重结构
(二)
本文原载《天府新论》2017年第5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阳明文化与现代国家治理研究”(14@ZH054)阶段性成果;孔学堂重大招标项目“阳明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项目批准号:kxtzd201507)。

二
良知:
本体世界的证入与敞亮
良知在阳明的思想系统中,固然是社会实践不可或缺的道德本体,但也是天道流行发用意义上的宇宙本体,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最深层、最根本的源泉,既可看成是生命存在最本己的本质,也可视为宇宙生成最原初的本原。阳明说:“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皆其至善之发见,是皆明德之本体,而所谓良知者也。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固吾心天然自有之则,而不容有所拟议加损于其间也。”[1]如果追溯其源头,其说当发端于孟子,“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2]。可见人性既与形上超越的天道相通,当然也可说是先于一切经验的,乃是天赋的,为人人所本有的,而良知则是其“灵昭不昧者”,能够将天道、天理开显于心体,同时又能将其转化为与经验界相通的价值抉断或行为选择,当是即是,当非则非,不仅沟通了先验与经验、先天和后天,而且联结了形上与形下、本体和工夫。而人类道德行为之所以能够显得庄严和伟大,则是因为其本身即有一宇宙生成论的深广扎根,诚如康德所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3]。而阳明亦有《咏良知诗》云:“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4]所谓“独知”,王龙溪曾有解释说:“《易》曰‘乾知大始’,乾知即良知,乃混沌初开第一窍,为万物之始,不与万物作对,故谓之独。以其自知,故谓之独知”[5]。均可见天道论与心性论的相通互贯,良知即为天地万物的本体。正是在这一意义脉络下,我们才说良知既是道德本体,也是宇宙本体。而恰好是道德本体与宇宙本体的一体不二,才构成了“人”“天”共有的创进活力的源源滚滚不断。阳明说得好:“吾辈通患,正如池面浮萍,随开随蔽。未论江海,但在活水,浮萍即不能蔽。何者?活水有源,池水无源,有源者由己,无源者从物。故凡不息者有源,作辍者皆无源故耳。”[6]
正是以良知为宇宙天地的本体,而心灵秩序与宇宙天地秩序又有着密契一体的对应关系,王阳明才特别强调:“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7]与阳明同时的黄绾也特别指出:“《艮》(《周易·艮卦》)言天地人心一也,不可有二,二则非心矣,合内外而言之。”[8] 聂豹更发挥阳明之意说:“良知者,通天地万物为一体也。”[9]均可见良知不仅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原性本质,而且也是宇宙存在的始源性本体,正是以终极意义的良知为创化不已的生存本体,我们才能得出人与天地万物同为一体的体悟性生命结论[10]。
着眼于宇宙本体生成论讨论人的良知,一方面可以说良知是天道、天理的“灵昭不昧”处——“天理即其灵昭不昧处,所谓良知也”[11];一方面也可以称良知乃“天植灵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12]。良知既为天理之“灵昭不昧者”,当然也可说天地万物之“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阳明曾借诗以作比喻说:“一窍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来;须知太极元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 又云“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13]虽是借禅宗掌故谈儒家道理,亦可见良知正是混沌宇宙“一窍”敞开之处[14]。而作为天植灵根的良知,必然也与天道一样生生不息,因而阳明亦称良知为“乾知”。“乾知”之“知”即“大始”之知:“知天地之化育,心体原是如此;乾知大始,心体亦原是如此”[15]。 之所以称为“大始之知”,则是因为其乃“混沌初开之窍,万物所资以始”[16]。因而又可用“造化”作譬喻,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17]。天地的造化力量与人的生命创造活力乃是一体不二的,所以良知本质上也是一切创造活力永不枯竭的动力与源泉。所以,顺此理论言说脉络,王畿稍后才发挥师门之说云:“《易》曰‘乾知大始’,良知即乾知,灵明首出,刚健无欲,混沌初开第一窍,未生万物,故谓之大始,顺此良知而行,无所事事,便是坤作成物。”[18]良知不仅是天地开窍于人心的存在论道德动力实践依据,而且根本就是天地自身生物成物的宇宙论创化根源本体。
宋儒张载“四句教”强调:“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9]但人为何能为天地立心呢?[20]按照王阳明的思想进路,天地虽无心,但天地之理可以开窍于人之心,而为“灵昭不昧”的良知所觉知,因而不仅人心可以代表天心,而且人心即是天道、天理的敞开敞亮处。而“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其分虽殊,其理则一也”[21]。因而完全可以肯定:良知即是天道,良知即是天理[22],良知即是人的价值抉择的定盘针、良知即是人的生命行为的天则明师,无论形上形下、先验经验、先天后天、本体工夫,均圆融无碍地得以彻底打通。所以,“学者真见得良知本体,昭明洞彻,是是非非,莫非天则,不论有事无事,精察克治,俱归一路,方是格致实功,不落却一边”[23]。良知本体固然有着不可轻忽的天道、天理的超越性终极根据,但更重要的是能将人引入活泼泼的道德实践场域,不仅展示社会生活本体与工夫合辙一致的奋勉不已的超越发展方向,而且推动实现天道与人道密契一体的有体有用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良知既是天地宇宙的本体,当然便不能不是超越的,属于本体论的范畴;但又内在于人的德性生命之中,显然是内在的,可纳入存在论的范畴。本体论、存在论的良知,又可转化为人的主体道德行为,乃是社会伦理生活得以成立的终极根据,因而又是主体论和实践论的,或者说本体论、存在论与主体论、实践论已打并为一片,本来即是高度圆融究竟和一体不二的[24]。
注释:
[1] 《亲民堂记》,《全集》卷七“文录四”,上册,第251页。
[2] 《大学问》,《全集》卷三十六“续编一”,下册,第971-972页。
[3]德文原文为:Zwei Dinge erfüllen das Gemü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ü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参见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之第四首,《全集》卷二十“外集二”,上册,第790页。
[5] 王畿:《致知议略》,《王畿集》卷六,吴震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6]《与黄宗贤》,六,《全集》卷四“文录一”,上册,第153页。
[7]《传习录下》,《全集》卷三“语录三”,上册,第107页,标点有改动
[8] 黄绾:《久庵日录》卷一,《黄绾集》卷三十四,张宏敏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版,第651页。
[9] 聂豹:《重刻传习录序》,《聂豹集》卷三“序一”,吴可为编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10] 参阅张新民:《意义世界的建构:论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中英两种文本),载《孔学堂》2014年创刊号。
[11] 闾东:《重刻阳明先生文集序》欧阳德引语,《全集》卷四十一“序说”,下册,第1593页。
[12]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语录三”,上册,第101页。
[13] 《书汪进之太极岩》二首,《全集》卷二十“外集二”,上册,第772页。
[14]王门弟子罗洪先在《寄蒋道林书》中亦提到:“当极静时,恍然觉吾此心虚寂无物,贯通无穷,如气之行空,无有止极,无内外可指、动静可分,上下四方,往古来今,浑成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吾之一身,乃其发窍,固非形质所能限也。”可见所谓“发窍”之说,本得力于实存主体之生命体验,乃证量工夫的自然流露,既非形质所能限制,则仍以阳明的良知说为究竟,非思维念虑所能揣测。罗氏之说见《罗洪先集》卷八“书”,徐儒宗编较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上册,第298页。
[15] 《答友人问》,《全集》卷六“文录三”,上册,第210页。
[16] 王畿:《致知议辩》,《王畿集》卷六,吴震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
[17] 《传习录下》,《全集》卷三“语录三”,上册,第104页。
[18] 王畿:《答季彭山龙镜书》,《王畿集》卷九,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19] 张载:《近思录拾遗》,《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76页。
[20] 张载曾指出:“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郄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以众人同一及其和之心为“天”,虽不无道理,但仍不及下文所言阳明之“开窍说”周延。张说见《经学理窟·诗书》, 《张载集》,第256页。
[21] 《山东乡试录·易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全集》卷二十二“外集四”,上册,第845页。
[22] 后来的王夫之也认为“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当一并参阅。见氏著《张子正蒙注》卷一《太和篇》,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页。
[23]钱德洪:《刻文录叙说》引阳明语,《全集》卷四十一“序说·序跋”,下册,第1575页;又见《钱德洪语录诗文辑佚》“文录”,载《徐爱钱德洪董澐集》,钱明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24] 参阅张新民:《良知:人生与社会的天则明师——传统心学思想的现代性新开展》,载《阳明学刊》2012年第6辑。
原载于:亲民之道
未 完 待 续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王阳明心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